附录 论健康以及延年益寿

精神万能。——这一原则应用在人的躯体上。——衰老的各种原因。——自觉和不自觉的行动。——这些推理的目前功用。——扼要概述。——对未来社会状态的应用。

人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同健康和长寿问题有联系的。因此,我们

似乎可以借此机会,在这个题目上进行一些理论探讨。下文只能看作主要是属于推测范畴的一些闲话。即使这部分是错误的,正文的健全推理仍然是一样不可动摇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回到富兰克林的那个崇高的猜想:“精神将有一夭完全控制物质。”①富兰克林是一个精通客观世界体系而决不乱发空论的人。这一提法似乎指的是人类发明创造上的发展、机器和集约劳动。但是,如果精神的力量可以控制一切其他物质,难道我们就不可以问问,为什么不可以控制我们自己身体这种物质?如果可以控制不论多远的物质,为什么不可以控制我们似乎总是随身携带着的、作为我们同外界联系的媒介的物质呢?虽然我们可能对于这一物质和思维的联系不甚了解,难道就不能控制这一物质么?

人人都很清楚,有许多思维影响人的身体的组织和各个部分的情况。首先它们受着我们自觉的思想或意志的影响。我们想要伸出我们的子,就可以把手伸出去。我们天天都做着无数这类的动作,因为习以为常就不以为奇。但其本身并不比我们最不常见的影响更寻常一些。其次,精神还本能地影响着身体。姑且不谈在这一问题已经提出过的假定和推论①,这一事实最清楚地表现在许多事例中。突然接到好消息不是时常使身体上的微恙不药而愈吗? 更常见的不是还有由精神印象引起的不舒适,甚至所谓心碎吗?我们会相信能够造成这样大祸害的东西就完全不能产生幸福吗?人们不是常说,足以使懒人致病的意外事件,勤奋的人却可以忘得一干二净吗?如果我懒懒散散半心半意地走上二十英里,我就会极其疲倦。如果我目标明确热情洋溢地走上二十英里,我到达时就会同出发时一样地精神抖擞。由一句话或是一封信引起的心情激动,会使身体发生最为异常的剧变,加速血液循环,造成心悸和舌呆,有些时候极端的痛苦和高兴还会引起死亡。医生最常注意到的一件事, 就是精神力量怎样促进或阻碍健康的恢复。

成年人为什么会失去欢乐不羁的青年时代所特有的手脚矫健呢?看来是由于他逐渐离开了青年时代的习惯。成年人采取一种同幼稚嬉戏不能并存的庄重态度。他们由于从我们的错误制度造成的操劳而忧虑,内心不再知道什么是满意和欢乐。他们四肢僵硬、笨重、不灵。这就是衰老和死亡的前奏。使身体充满精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快活的习惯。我们精神上一感到忧

郁、空虚和悲伤,我们的身体就会失调。思想懒惰是死亡的伙伴。而快活则使我们四肢恢复弹性,体液恢复循环。心境平静而想象活跃的人,他的肌体任何部分都是不会长久呆滞的。

① 参见本篇第八章附录。有许多作家都发表过他们关于可能延长人类生命的种种猜测。这些人里最著名的大概要算培根爵士,最近的则是孔多塞,他所著的《人类思想发展简史》出版于本书第一版问世之后。但是,这些作家都趋向于把希望寄托在技艺的日益完善上,而不是象本书这样,把希望寄托在精神进步的直接和不可避免的作用上。

① 参见第一卷第四篇第九章。

清楚明确的认识,是我们讨论的情况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在一切情况下, 疾病都好象是同混乱并蒂而生的。理性丢开舵轮,我们的观念就会失去方向而杂乱无章,于是我们就睡着了。精神错乱和疯癫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昏厥似乎主要由于精神的松弛,引起观念混杂和极度失调,于是一切都不清楚了。能够不断行为的人或是能够明确果断地重新行动的人,几乎总是健康的人。

快乐的最可靠的来源就是善心。对于一个青年人,一切都显得新奇有趣, 如果竟而不能心情愉快,或者在一时打断之后不能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那么这个人的具体情况一定是十分不幸的。但新奇的感觉是会逐渐失去魔力的、不断减弱的。于是产生空虚和懒散。在我们有了一定经历之后,生活就不再引起快乐。于是冷漠无情就会侵袭我们。因此,老人一般都是冷淡的、漠不关心的;什么也引不起他们的关切,或者使他们从呆滞状态中活泼起来。怎么能不是这样呢?人生所追求的目标通常都是乏味或无聊的,而错误最后又都发现出来。可是,德行则是永远不会失去魔力的。充满善良和同情心的人总会是快活的。经常忙于筹划公益的人不可能是缺乏活力的。此外,心地善良的人是无由产生焦虑、不满、愤怒、报复和失望等感情的,这些感情大大摧残肌体,随时都会把它们的可怜受害者早日送进坟墓。

我们迄今所谈都涉及一种消极力量。我们可以设想,这种力量,如加充分运用,是可以突出地延年益寿的。但是,还有另一种力量,也值得在这方面予以关注。我们曾有不少机会指出过,我们自觉的动机和不自觉的动机之间的区别①。我们也看到这两种动机不断的转化:我们的不自觉的动机逐渐成为意志力量的对象,而我们的自觉的动机退化成不自觉的动机。我们在本书前面一个地方曾经得出结论②认为,现在看来也仍有充分理由认为,人的真正完善在于尽早达到完全自觉的境界;我们应该准备在一切情况下都能对我们的行动说出个理由来;我们应该尽量远离象机器那样的单纯的没有生命的境界,不要象机器那样对于自己行动的原因一无所知。

我们的不自觉的动机时常逐渐变成意志力量的对象。这种质变也是不可能给予划出界限来的。当我们考虑到人的肌体的一切运动原本都是不自觉的

③,这种质变的实际存在也是无可怀疑的。

那么,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我们终究可以取得对于我们肌体的一切关节的控制权,难道不是十分可能的吗?在我们目前的状态下,血液循环是一种极其不自觉的运动。然而,某些思想以及思想器官的某些状况之足以影响血液循环,又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我们曾经举出过若干理由,似乎可以从中得出这样一种见解:思维和躯体的运动,在一切情况下,都可以看作是前提和后果的关系④。我们现在也许能够依靠精神的力量,去纠正身体的某些即将发生的不正常现象,并且制止住客观情况原本会引起的心悸和四肢颤抖。有些人的自觉能力可以控制躯体的许多方面,而有些人则不能。

如果我们回想到前面显示过的一幅情景①,即有关观念的迅速接连发生的情景,那么上述推测又会反映出另一种可能往来。如果我们能够在一秒钟的

① 参见第一卷第一篇第五章,第四篇第七章。

② 参见第一卷第一篇第五章第二段。

③ 参见第一卷第四篇第九章。

④ 同上。

① 参见第一卷第四篇第九章。

时间内产生一套三百二十个观念,难道我们就不可以在今后取得一种技巧, 使我们能够同时进行许多事情而有条不紊吗?

认为我们今天观察不到的能力,就一定是人所不能获得的能力,这种结论是最不符合逻辑类比的原则的②。我们的确常常谈到我们官能的局限性,而我们的虚荣心又促使我们假定我们已经达到人类能力的顶峰。但是,这样狂妄的假定井无真实性可言。如果有人能够告诉忒修斯和阿基利斯时代的欧洲野蛮居民,人是能够预报日月蚀和称量空气的;能够把自然现象化为固定的法则,因而不再存在什么奇迹;能够测出天体的距离和体积,那么,他们的惊讶程度,决不会低于听到人们有可能永葆青春和活力而感到的惊讶程度。但是,我们不仅知道这种发明已经是人们当作智力研究的一个学科,而且, 我们似乎已经依稀看到这种发明可以取得的方式。

在这里还应该提出一个看法。如果我们这里提出的措施可以最终完全消除我们本性中的弱点,那么,尽管我们不能保证这些措施一定能够早日成功或完全成功,我们大概还是可以发现这些措施的某种功效的。这些措施如果不能使我们活力永生不死,总可以有助于我们保存活力,因而就会使我们活着的时候象活着的样子,其实这还更重要些。每当我们思想受到焦虑和忧郁的侵袭,躯体也会失调。每当沉闷和漠然的感觉不知不觉笼罩了我们,我们的技能也就衰退。我们意志越坚定,我们的循环系统也就越加畅通。我们心地越善良,我们越能保险找到使我们感到兴趣乐于从事的事物。

药物可以合理地说包括两种:身体上用的和精神上用的。后者一直被过分地忽视了。精神药物并不能为了任何专业目的加以使用;即使偶然使用, 也是不自然的和不直接的,而且不是以公开明白的方式加以使用的。“瓶中药物,病人自取。”①完全熟悉这方面动机的力量、坚持性以及所谓决心,无疑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

这里提出的论点,概括说来就是一种假定,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 办法是马上启用精神作用,而精神作用又是我们无法规定其限度的。谈论人的绝对的永生,那是无聊的。永恒和永生,都是我们无法具有明确观念的词汇,我们越想加以解释,我们也就越会陷于矛盾之中。

我们把上述看法应用到人口问题上。有教养有德行的人,都会倾向于减少对于肉体满足的热情。肉体满足由于新奇使人一时感到喜欢,换句话说, 那就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加以正确评价。肉体满足随着生命的衰退而衰竭,其间接原因是身体不再需要,但其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肉体满足不再能引起思想中的热情。肉体满足也由于哄骗使人一时感到喜欢。我们很快就懂得鄙视这种纯动物性的机能,因为这种机能一旦同精神上的幻想割裂开来就成为单调乏味;我们同时也会很快懂得,这种机能只有辅以身体容貌上的勉力或者精神上的优点时才有价值。

所以,在地球拒绝养活更多的人口时,那时候的人大概也就会停止繁殖。全体就都将是由男人而不是由儿童构成的人民。社会将不再一代传一代,真理也将不再三十年周而复始。其他方面的进步也会赶上健康和长寿的发展。再不会有什么战争、犯罪、所谓的司法和政权。此外,也不会有什么疾病、焦虑、优伤和怀恨。人人都将以不可名状的热情寻求全体的利益。思想将是

② 参见第一卷第一篇第八章。

① 莎士比亚:《麦克贝斯》第五幕。

积极热情的,永远不会失望。人们将会看到德行和福利不断进步,并且在事物偶然出现不符合他们的希望时,也会感觉到这种失常本身也是进步的必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将会懂得,他们都是整个链条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其不同的功能,而他们也不会对这种功能漠不关心。他们将会积极探求已经存在的福利,研究其产生的方式,并且探求可以取得的更大的福利。他们永远不会缺乏努力的动机;为了人所充分理解、积极热爱的好处,人是不会吝惜精力加以促进的。

在结束这一问题的讨论时,我们应该再一次提醒读者,这一附录的内容只是作为一种大概的推测提出的,而本书这一部分的主要论点是并不取决于附录的真实与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