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的完好统一——谈谈时宗本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好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好,从来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毛泽东同志在讲到评价文艺作品时,曾经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个标准同样适合于中学历史教学。只有内容好而又有好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并且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才能够算是一节好的历史课。时宗本老师的历史课之所以成功, 正是由于它符合了这个标准。

我们看到,时老师的历史课,不是干巴巴的,而是非常丰满,有血有肉, 具有深刻而充实的教学内容。

**首先,时老师的课不是单纯的摆史实,讲故事,而是具有很强的理论 性和思想性,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几乎,他 的每一节课都是在内容上有一定深度的。例如,讲敦煌莫高窟,讲出它的地理位置对它成为佛教艺术圣地的影响,从而很好地贯穿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交互作用的辩证思想。讲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美国内战原因和唐代诗歌的发达,都是注意从其经济发展或政治制度去寻根溯源,体现了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现象植根于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讲述希腊文化的繁荣、美国南北战争局势的扭转和中国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木的发明时,更是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光辉。这样,就使得学生听了讲课后,不是在课上感觉热热闹闹,下了课后却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而是能够有所启发,受到教育,真正领悟到历史的真谛。

**第二,时老师的历史课,在注意理论深度的同时,又绝不是在那里空 洞地说教,而是能够始终把深邃的历史理论渗透在丰富、充实的历史事实 中。**正如许多同志所感受到的那样,时老师的课是真正的历史课,它体现了历史课具体和生动形象的特点。例如,他在讲占希腊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希腊“荷马史侍”时代是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而是生动具体地去讲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然后再透过史诗里提到的“铁器”、“农业”、“葡萄酒”和“女奴”等事实,分析、揭示出这一时代的历史特征。在讲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时也是这样。他不是简单地去一味解释这个有一定深度而又是学生所陌生的历史概念,而是先具体形象他讲述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光辉作品的深刻内容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的绘画艺术,然后结合着基督教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和本质。

讲课内容深刻、丰富,在教法上始终做到史论结合,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正确教学原则和教学途径,正是时老师教学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看,为了讲清史实,加强时代感,再现历史

**形象,时老师十分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他长于讲述,主要是通过语言 直观,给学生造成一种历史的环境,然后使学生去领略历史真实。如,时老师通过详细地介绍雕版印刷一页书籍的书写、刻字、着色、铺纸等工艺,并结合着对我国古代治印与拓碑技术的生动讲述,再现出隋唐时期劳动人民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历史事实。他又是在详细地描述了意大利威尼斯与米兰等城市的手工业、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再现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

策源地。不仅如此,时老师还非常善于使用直观教具。如,他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一课中,对于《最后的晚餐》挂图的使用与讲解,就是那样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而堪称一绝。

**时老师的教学也很注意系统性原则。**他讲课的条理清晰,纵横联系紧密,给学生的历史知识不是零碎的,而是系统的、完整的。为了做到这一点, 有时他在课中穿插提问旧课,如讲“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先提问关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欧基督教会的有关史实;讲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的“转化”时,联系到以往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结局总是归于失败的历史规律; 有时则打乱、重新安排教材,如讲北魏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他没有先交待北朝的概念,而是先讲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然后顺理成章地从起义打击讲到北魏分裂,再讲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的更替,最后交待出这一历史概念。为了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时老师有时还在一节课的开始,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目录,一步一步地追忆旧课,最后从历史的内在联系上导入新课。如讲“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就是这样做的。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讲授,在历史比较中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更是时老师在教学中所十分注意的。特别是在世界史教学中,他经常地于中外历史、世界各国历史之间进行广泛比较。大的方面,像中外封建社会历史的比较,小的方面像比较雅典和斯巴达,希腊和埃及、印度等“古代东方”, 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的双方,美国内战中共和、民主两党与今天的美国共和党、民主党,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等等, 比比皆是。给学生系统的历史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洞察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各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道路,它不但发展了学生智力,而且教会学生掌握自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使学生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教育。

组织教材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是从内容出发的重要教学方法。**时老师在组织教材上同样是别具匠心的。**在讲中国原始社会“原始人群”一课时,他不是一般地给学生介绍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古人类的遗址、遗骨和遗物,而是以北京人的考古发掘过程为线索,饶有风趣地讲述周口店考古发掘中的生动趣闻和解放前后周口店的辛酸与新生,然后带着讲述北京人的历史面貌;在古代希腊的讲课中,时老师提前讲述了它的部分文化知识, 井联系其对于中国和世界现实的影响,以引起学生学习希腊历史的兴趣,然后再进行关于爱琴文化、荷马史诗以及古希腊奴隶制历史的讲述,收到“由近及远”学好历史的效果。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情政府保卫东北边疆的斗争时,时老师也是先交待当时西方的历史情况,介绍部分以后要讲述的世界史内容,以便使学生从殖民主义者东来的世界大势上,去认识当时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性质和伟大意义。在组织教学上,时老师异乎寻常的例子还有很多。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时老师对于教材理解的纯熟和处处从学生着想的特点,都是教学方法上的创造。

**为了讲好内容,时老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时达到了完美的艺术高 度。**如在讲述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国家从军事上完全控制了清朝政府,使中国彻底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就生动地以强盗拆掉一家的大门,从大门口到屋门的院子两侧站满强盗,又在这家的炕头上坐着一个端着机关枪的强盗,来形象地比喻《条约》中关于拆去了大沽口炮台,许可帝国主义在山海关到北京沿线驻军和在北京皇宫前面东交民巷“使馆界”驻扎

外兵的条文,而巧妙地运用了文学的比喻手法。不少课文中,时老师还用了评书中的“铺垫”手法,先讲一些“边沿”问题,待学生有了思想准备后, 再进入中心内容的讲述。如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先讲北魏和鲜卑族的历史地位、族源、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叫魏的政权⋯⋯,然后才讲述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的改革。这对于不太熟悉鲜卑族和北魏历史的初中学生来说,就非常实际,它不是生硬而是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新课。其它像古代埃及、古代希腊、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等课也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教法的妙用和它在教学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