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地讲:“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④很明显,学习、继承我们的历史遗产,应该是历史学习、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功能。

历史遗产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就文化而言,它既包括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自然科学的成果,也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人文科学的成果,如哲学、文学、史学、军事、艺术,等等。同时,它也包含了自己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优秀的民族传统。这些如果能够通过历史教育予以继承、发扬的话,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我国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661—721 年)在《史通》中,即以总结的口吻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劝诫”、“风声”说的都是道德情操的培养、薰陶,它们是史学、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功能。他还以孔子的《春秋》为例,指出“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意也”, “《春秋》之教,以惩恶劝善为先”。阐明了历史正是通过歌颂优秀的人物及其品德,贬斥那些丑恶人物与其行为而给人以劝惩和施教的。

李大钊也明确地讲了历史在人们品德情操培养上的作用和途径。他说: “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哭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①可以看到,李大钊的话无疑就是他本人和无数革命前辈、先烈们通过学史而成就、陶冶自己高尚情操、革命品质的生动体验和很好写照。

应该说,人类历史上光辉照人的伦理道德典范和优良的民族传统,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以中国史为例,前引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话:“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 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这里,毛泽东同志讲的“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和“酷爱自由”,“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等等, 无疑地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而这些又往往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地表现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的身上。因此,如果能够

③ 《易经》。

④ 《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 499 页。

① 《李大钊史学论集》第 247 页,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通过历史教育,生动形象地把这一切告诉给人们和广大的青少年,对于他们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薰陶、培养,必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关于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形成的伦理美德情操,还有许多。如,关于如何做人,即如何处理个人与阶级、民族、国家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就很突出。如儒家讲的对国家、民族要忠,子女与父母要“父慈子孝”,对他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仁者, 爱人”;在义和利的关系上,要先义后利,如果遇到“熊掌与鱼不可兼得”, 义和利不可并取时,则要“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在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上,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正己”而后“正人”; 在个人修养上,要能够“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等等。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教育、陶冶下,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兢兢业业,“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而“天下归心”的周公旦;“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忠于自己事业的诸葛亮;“尽忠报国”的岳飞;身为郡太守,“子孙常蔬食、步行”,“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清廉为官的杨震;持法公正、刚直不阿的张释之、董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推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高吟“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这支《正气歌》的文天祥;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优秀典范。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当国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灾难时,为了反

抗外来侵略,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更是有无数的爱国将领、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演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活剧。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思想和情操,更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遗产和传统。

凡此这些,同样也应该是我们通过历史,教育人们净化思想,抵制腐朽意识侵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教材;它对于一个人的做人,处理好个人与阶级、民族、国家关系乃至于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子女、和睦亲情, 增强民族、社会的凝聚力,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功能的。

最后,要说明一下,历史教育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们所起的作用,还有侧重的方面。前边提到的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所著的

《史学导论》一书,就将其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于国家统治者或领导者的重大决策的参与”;“第二,是对于社会成员中某一阶层、某一集团、某一群体变革现实社会的要求的参与”;“第三,是对于社会教育的参与”。

①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以对“国家统治者或领导者的重大决策的参与”

来看,该书举了西汉初年陆贾的《新语》、唐初魏征主编的《隋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等为例,加以说明。美国著名的国际事务活动家、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如果我们不能通晓历史背景, 那么对外交事务的研究,即对整体的国家的研究,就不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②他这里讲的是制定外交方面的决策和策略问题,其实国家的任何决策的制定,都是要以历史为依托,都要“通晓其历史背景”的。

① 《史学导论》第 60—68 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

② 基辛格:《重建世界》,转引自上书第 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