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对不同年级、不同的历史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这是新大纲的一个很重要的创举。过去的几份历史教学大纲(1956、1962、1978、1987 等年颁布),都是只有关于历史课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总的一般的要求,而没有能对各个年级、各种历史内容提出更为具体的能力要求。这一点,在第一线教学的老师们感受最深,他们要求大纲把能力规定得尽量具体些,以便自己能在教学中有所遵循和参照。这次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 1987 年一开始编订,即充分地考虑、尊重老师们的这些意见,除去在总的教学目的中规定了历史教学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外,于中国古代史(初一年级)、中国近现代史(初二年级)和世界历史(初三年级)中,都根据各段历史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具体能力要求。如,同样是学生学习历史年代的能力、方法,在中国古代史中提出“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懂得公历纪年关于公元前和公元后年代的计算方法,公元年代与世纪的关系。了解重要的王朝纪年及公元纪年的关系。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则规定:“正确计算年代。了解干支纪年的常识以及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学会编制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在世界历史中更

高地要求编制的历史大事年表,能够囊括世界历史上的大事,而且要比中国近现代史的“年表”,再详细一些。同样是学生表述历史的能力,在中国古代史中提出“能简要地复述教科书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能够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回答一些浅显的思考题”。“对学过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初步运用正确的观点加以分析,并谈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提出“在听课和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初步综合、归纳所学重要问题的史实,找出因果关系”;“比较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有关重大事件,在教师启发下,找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异同点”;“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在世界历史中则进一步提出,“能够概括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要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并作出简单的结论”,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在各段历史、各个年级中关于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要

求上,新大纲是充分地注意到了各段历史内容的特点,而且又十分地重视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在发展、培养能力方面的可接受性和差异性,认真努力地做到把历史学科的体系和学生心理的体系统一起来。同时,新大纲也在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尽力地做到循序渐进,初中一年级比初中二年级要简单、容易一些,而初中三年级则又在前两个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这既是符合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而且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任务比作是“过河”,而把完成这项任务的途径、方法比作是乘“船”和搭“桥”。我们明确了新大纲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内容以后,紧接着便要解决这个“船”和“桥”的问题,要解决好历史教学如何地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应该说,关于这一点,新大纲同样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提示。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也就是有的历史教师所说的一个“寓”字:寓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这里要反对的就是脱离开丰富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去奢谈什么能力的发展、培养,搞什么“贴标签”、“喊口号”之类。

所谓历史教学要求传授给学生的基础历史知识,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即如列宁所说的,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而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际上是指发展、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乃至认识现实的能力。历史课不像物理和化学课尤其是劳作课和音体课那样,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如物理、化学课的实验;劳作课的制作器物;音乐课的唱和体育课的跑、跳、运动技巧等。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具有一种看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认识问题(主要是社会问题) 的能力。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实践论》中,把人类的活动归纳成不外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认识世界就包括着认识自己的历史。那么,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还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把它说得透彻精辟。他说“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

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里明显地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放在了第一位,而正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自己的认识能力也得到了改造,亦即得到了提高。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在先,随之才有了自己认识能力的改造,而且正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能力得到升华,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和培养。这正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而反对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由此联系到历史课, 当然也不例外,也是要在认识(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然后才以寓于其中的方式,真正地有自己认识历史能力的提高;同样地也是先认识, 而后才有认识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也即是获得真正改造。可见,历史教学要想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够离开历史知识的传授,恰恰相反,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必须以知识作为它的前提,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完成。

说到历史课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很清楚地可以看到,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基础上的、人们时常提到的讲述、讲解、谈话、阅读与直观教具演示等所谓的“基本教学方法”。

讲述法不仅可以发展、培养学生叙述历史事实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提供历史思维的“素材”,为讲解历史打下基础。

讲解法是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正是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式,使得学生对于人类历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把分散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透过现象而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教师讲解历史知识的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和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思维方法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也就不言而喻地蕴含于其中了。

谈话法,无论是在讲授新知识时,让学生联系旧知识,还是给学生讲述史实,让他们自己去作分析、比较,得出结论,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启迪。这里还有在谈话过程中,由教师或其他同学对被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纠正和补充。凡此种种,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与提高,都是很有帮助和益处的。

阅读教科书法,也不仅仅是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籍、读物的能力,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掌握书中的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提高自己认识历史的能力。现在,已经国家教委审查通过的人教社、北师大、广东、四川等几套历史教科书,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加强了观点,增加了史实,并且图文并茂,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直观教具演示法,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生动形象性,为学生分析历史、认识历史提供更多的感性资料。这在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并从中提高分析、观察人类历史的能力方面,比起单纯阅读教科书的文字或听教师的讲述,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的同志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学生观看一幅历史图画、一件历史实物模型乃至历史题材的幻灯、影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观察力。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与培养。

另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新大纲的其他部分。因为它们往往能够给历史教

学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如《处理教学内容的若

干原则》,其中所列举的 13 条意见,都是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并结合着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从理论的高度,给予具体的阐述和论证的。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最为主要的方面。教师如果能够深刻理解、真正吃透这部分内容,再结合着中外各段具体的历史知识进行讲授,就会分析得格外清楚、透彻,从而给学生以科学观点和启迪,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与分析问题,扎扎实实地提高他们科学认识历史的能力。

最后,还必须指出,历史教学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要教师一课一

课地去挖掘,使之渗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指导学生作业,进行复习、考试中,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课的特点。它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最重要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决不可以要求一挥而就、立竿见影,而是要在反复地讲解和训练中,才能够逐步地形成。如,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决不会只是通过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就能够形成,而是需要通过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演进历史,同时也还要在讲授一个新的社会从确立到巩固、发展、曲折、反复的过程中,得到牢固的启示而最终形成。这里也还有一个历史知识的系统化问题。如,关于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就不是哪一课所能解决的,而是要从先秦的历史,尤其是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等朝代或时期的历史讲授、学习中,才可得以最后形成。这就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只有系统的历史知识,才能够真正全面地形成学生的某些观点,并进而发展、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历史教学的能力发展、培养,还不可能脱离开现实,尤其是中外

两个近代、现代历史就更是如此。学生常常是从学习历史中,获取了某些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常常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某些启迪, 而后又反过来更好地体验了历史。由此看来,我们要想让学生通过历史课, 使自己的能力得以发展、培养,不能只囿于历史课,有时需要立足现实,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有时则需要联系到其它的课程,如语文、政治、地理课程等等。“封闭式”的历史教学在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肯定是有害而无益。

应该承认,关于历史课程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虽然新大纲已经做出了十分明确而清晰的规定,但是,这并不等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就可以“告一段落”而不必再进行下去。恰恰相反,新大纲为深入地研究和讨论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贯彻新大纲时,就这个问题展开更深的研究,进行更热烈的讨论,从而将其引向更高一层。这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大纲和今后对大纲能够做出必要的订正,使之更臻成熟,显然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