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新大纲的第一个题目是关于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新大纲的这段文字看,“教学目的和要求”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教学任务”,共有三项。

  1.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

新大纲说:“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和目的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知识,是根据国家培养青年学生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需要,考虑到初级中学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配合等许多方面的因素,从人类历史上选择那些最必需与最基本的内容,加以确定的;它既体现了国家义务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因而它是每一个合格的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这里,包括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如武王伐纣、商鞅变法、虎门销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人物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现象如贞观之治、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历史概念如旧石器、新石器、统一战线等等, 同时,它也包括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如果没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人类的历史就缺乏了具体性,就会变成抽象的社会学公式或者变成只讲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社会发展史;同样地,如果只有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而

没有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了。这两点希望老师们能够很好地认识和体会,并且全面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所要求的基础历史知识,还必须与小学阶段所要求的历史常识区别开来。一般来说,小学社会课中的历史常识主要是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历史上的一些“点”。虽然小学的历史课(含在“社会课”里)也要求能够把这些“点”串起来,要有一个历史的“线”,即“以线串珠”,但是,小学历史的“线”却比较粗,大致能够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勾勒出来也就可以了。初中历史课则不同,它也要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同时还要讲重大的历史现象和重要的历史概念,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论,显然比小学的要详细和深刻得多。不仅如此,它在“线”上,要比小学有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课应该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讲解清楚,而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较好了解和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这两个基本线索,包括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即人类历史上几个社会形态的演变、递进线索, 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人类社会普遍发展的大线索,同时,也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历史发展道路上的特殊性的历史基本线索,如中国历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中,就是王朝体系,是按照一个个王朝不断地“改朝换代”的特点,交替地向前发展和演进的,而在近代则是经历了清王朝的中后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其中也包含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解放区政权)等几个历史时期。这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世界历史上,从中古史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看,则经历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发展到衰亡的历史进程;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看,则经历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等的历史发展进程。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又还都有各自更细一些的基本发展线索,如中国历史,在古代史上可以有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线索,有农民战争的发展演变线索,有社会经济的发展线索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线索等;在近代史上,则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端到逐步加深以至于最终形成的线索,还有中国志士仁人追求真理、向国外学习,从失败、毁灭到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线索,等等。

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的基础历史知识是在小学历史常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传

授的,但是,它又必须与小学的历史常识相区别。这一点也是需要老师们予以注意的。

  1. 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孕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在德育上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和要求之一。我国早在《易经》上就有这样的话:“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前言往行”主要就是说的历史。历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早在 3000 年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

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在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点目的和要求:

  1. 向学生“进行初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

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人类社会历史如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就是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这种规律的最好的总结和阐述。因而,它是人们观察和处理自然与社会问题的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历史教育要向学生讲述人类的历史,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一切历史问题, 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正是由于历史教学的内容特点,就决定了它在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历史教学在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时,会自然地向学生揭示出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而且后一个社会总是要比前一个社会进步,人类的历史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这就会很好地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迟早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坚强信念。其它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发展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等等,学生也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历史获得与形成的。

  1. 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前边已经说过,历史和现实是一脉相连的,很好地了解、认识昨天和前天,才能够深刻地认识今天,也就是很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的国情。恩格斯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序言里曾经讲到,马克思之所以对法国的现实洞察得如此清楚,从政变刚开始就已经预见到它的发展及结局,就是因为马克思对法国的历史非常熟悉和了解。很明显,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 是进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 28 卷,第 168—169 页)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很重要的是来自对自己祖国和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自豪与热爱,同时也来自对自己祖国、民族曾经受过的屈辱、欺凌所产生的巨大愤怒和激情。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学习古代历史,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祖国,决心继承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使祖国更加强大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尤其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这种爱国主义表现在反抗外来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侮辱和欺凌上,同时也表现在无数志士仁人刻意学习外国,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和进行一次次的变法维新、革命斗争上。近代中国,无数先烈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和救国救民的光辉业绩,都是历史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材料。

我们还应当看到,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光辉历史,他们在经济、文化上互相交流、共同促进,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上,并肩战斗,共同斗争;尤其是各国的无产阶级,在反对世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互相支持,做到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历史教学尤其是世界历史的教学,是能够很好地向学生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

  1. 向学生“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个基本路线,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的伟大目标,自然也是向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尤其是两个近代现代史的深刻总结。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看,还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是十分科学和正确的。有了历史知识,特别是对于近现代史的深刻理解,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基本路线的精神实质,并且自觉地为它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历史教学在这个方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1. 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道德情操教育”。

毛泽东同志曾经反复地讲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 499 页),“中国

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同上,第 667—668 页)。他又说:“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同上,第 586 页)。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民族的“许多珍贵品”、“灿烂的古代文化”和“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以及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这其中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优秀道德底蕴,都有着数千年来我们民族所形成的极其优秀的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比如,古代史上有周公旦的“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尽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近代史上有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的力排外侮、革命救国,关天培、陈化成、左宝贵、邓世昌的反抗侵略,为国捐躯,至于在 1921 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那更是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他们公而忘私,为了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进步,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前赴后继的英勇卓绝斗争, 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正是这许许多多的民族杰出人物,为我们中华民族争得了浩然正气,演出了一幕幕气吞山河的伟剧,他们留给后人的崇高道德情操和优秀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它将永远地教育和鼓舞着我们前进、奋斗、自强不息。

历史教学如果将这些讲述给学生,对他们了解并继承我们民族的和革命的优良传统,从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优秀道德品质,一定会发生其它课程所难以取代的巨大作用。

  1.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现在,关于能力的含义众说纷纭,但是,具体到历史教学来说,所谓“能力”主要就是指学生认识历史和学习历史的能力。这一点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

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96 页)。正是在学生认识也就是学习客观的人类历史、获取历史知识当中, 他们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历史的能力,也就会同时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初中历史教学, 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比起原来的历史教学大纲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是增加了能力培养的内容,二是讲得更加具体和细致了。

细察起来,这段文字所讲的历史教学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际上是包括了三个层次、三个方面:

  1. 关于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如记忆历史知识、阅读历史教科书、制作简单的历史图表、识别历史地图和图片、口头或书面表述回答历史问题或者参加历史讨论发言的能力,等等。

  2. 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如对于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的方法和能力。

  3. 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历史学科的内容特点,这三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都是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但是,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研究既不能够使用望远镜,也不能够使用显微镜,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抽象的思维力。恩格斯也说过:“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在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482 页)。我们都知道,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唯一的正确理论,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和毛泽东同志所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大纲中所说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部分和最主要的内容。

**第三,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在“总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这个部分讲述了对历史教学内容中一些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的处理意见,它是理解、掌握与处理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论指导, 也是编写历史教科书和老师们备课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在这一部分,共提出了 13 条原则和意见。

  1. “若干原则”的第一条讲了处理历史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问题。指出: “初中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条原则可以说是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它适用于古今中外的历史教学。细分起来,这一条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意思:

  1. 历史教学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

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类纷纭繁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出一条基本线索;才能够对于各种各样的史实,去粗取精,鉴别真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切科学包括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是,它并不能够代替各种科学研究工作。历史科学和历史教学必须在这个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广泛地搜集史料,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分析出正确的结论。这就必须反对简单化的“放空炮”、“贴标签”、“喊口号”的错误做法,始终坚持“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 古往今来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总是植根于当时的时代,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时代给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认识能力和新的认识方法,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充分地体现时代精神”。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下限都往下作了较大的延伸,

    正是这一原则的很好体现。

  1. “若干原则”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讲的是人类客观历史自身的一些基本规律问题。

首先,它提出了历史既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但是,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就必须既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历史出发,具体而生动地讲述它们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及其特点,同时,又要注意透过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特殊性,揭示出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

其次,在阐述人类历史的共同规律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阐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还要“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也要阐明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反作用关系,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之一,它不仅表现在一个新旧社会的交替当中,也表现在平时的历史发展中。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发现了这一规律,才使得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科学奠定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坚实基础上,从而成为真正的科学。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表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文化创作的繁荣等方面,没有人民群众的艰辛劳动,就没有今天的世界, 更谈不上世界的文明。同时,这种创造作用也表现在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上, 古往今来,推动历史进步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无一不是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和推动下完成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这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个人对历史也起着作用,有时这种作用还是巨大的。历史上一切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民族英雄、革命领袖,由于他们的活动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顺乎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就推动和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反之,有些落后的乃至反动的人物,由于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他们的活动对于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阻碍和延缓的作用。

  1. “若干原则”的第四、五、六条,是讲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

经济主要指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物质资料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正像马克思所发现的那样:“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74 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受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和决定的。新的大纲明确指出, 历史教学应当重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发展内容,应该重视经济史的讲述。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同时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政治的最核心内容和最主要的方式,在阶级社会里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0 页)。因此, 新的大纲规定:“历史教学要用相当的篇幅讲述政治方面的内容,并阐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是历史上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种不可忽视的表现形式,如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这类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玄武门之变这类皇朝内部争夺皇位的残杀;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这种封建统治者内部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杀伐变乱等等。它们有的表现出统治阶级内部进步与保守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有的则是社会动乱的反映而又反转过来加重社会的灾难。对此,新大纲提出,“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教学中也应适当反映”。

文化现象是历史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规律,但是,文化终究是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种事例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新大纲在强调历史教学要讲述经济和政治的同时,强调“也应该重视文化方面的内容”,注重文化史的讲述。

  1. “若干原则”的第七条是讲认识和处理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问题和原则。它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里,既要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是我国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各族人民都在缔造祖国的历史中,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看到,这中间汉族的主体作用。因而,“历史教学既要叙述汉族的历史及其贡献,同时也要叙述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其贡献”。

  2. 新大纲指出:“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教学中讲述民族问题的原则。”历史教学在讲述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时,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污蔑和歧视之词,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都应当坚决地予以摒除。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同样是历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切有利于这一原则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反之,一切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管他是汉族的还是少数

民族的,我们都要加以斥责和否定。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 也要反对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

  1.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反映”。

  2. 必须承认,在我国历史上的阶级社会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压迫、矛盾和斗争,这主要是由各个民族的统治阶级所制造的,是阶级压迫用民族矛盾和斗争作为形式的一种表现,因而它带着特殊的民族色彩。对于这些民族的压迫、矛盾和斗争,必须作出具体的分析。它们常常带有压迫和反压迫的性质或者一方进步,一方落后,对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各自的不同影响和作用,这些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也是必须给予注意的。

  1. “若干原则”的第八条是讲处理古代历史上中外关系的一些问题和原则。新大纲辩证地、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经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对亚洲以至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也对我国产生过影响。历史教学应当反映这些内容。”

  2. “若干原则”的第九条主要讲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的原则问题,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新大纲明确地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教学应当着重讲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光辉业绩”。

显然,这一原则既是我国历史事实的生动反映和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向学生进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极好内容。

  1. “若干原则”的第十、十一、十二和十三条,都是关于处理世界历史的一些问题和原则。在这些条中,新大纲明确地指出:
  1.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不同程度的成就,丰富人类文明的宝库。历史教学应当阐述各主要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依据他们的贡献和作用,恰当地反映他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2. “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联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历史发展的进程里,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有时和平相处,有时发生战争。历史教学应着重叙述各国、各民族历史上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也要叙述一些国家和民族间的主要矛盾和重大战争, 并对其性质作出具体分析”。这里,既包括正义的战争与非正义的战争,也包括侵略的战争与民族解放的战争等等。

  3. 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本性以及当今世界上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等等, 新大纲说得十分清楚。它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是靠对内对外的疯狂掠夺发

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更加强了对外的侵略和扩张,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是造成下发达国家贫穷和落后的重要根源”。因此,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当着重揭露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和掠夺罪行”。

  1. 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讲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新制度的产生和确立都要经过长期的斗争,其间会有多次的曲折和反复,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更是这样。历史教学应当通过实例着重讲述这一具有规律的现象。”这一规律对于引导学生很好地认识历史和当今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都是很有帮助的,有着很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