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古为镜”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574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 300 页。

③ 《李大钊选集》第 506 页,人民出版社 1959 年 5 月版。

④ 《论语·为政》。

① 《列宁选集》第 3 卷,第 211—212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1 页。

③ 《李大钊选集》第 506 页,人民出版社 1959 年 5 月版。

历史不能够重演和再现,这是由人类历史具有的一度性特点所决定的。它一经消逝即不可能再行复返。但是,历史上非常相似的现象却又是经常存在的。于是,人们便可以把历史作为镜子,对于现实的某些现象,用历史照一照,从中获取启示,这便是所谓“借鉴”了。

史鉴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我国古代特别盛行。早在西周初年,统治者即反复地告诫周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④“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⑤要周人以夏、商的灭亡作为历史借鉴,不要重蹈其覆辙。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解决军粮,“得谷百万斛,⋯⋯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⑥在《置屯田令》里,曹操清晰地说明了他的这一举措,原来源于借鉴历史: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唐太宗更是非常注重史鉴,并常常以历史上的鉴戒告诫教育群臣。后来,当经常与他谈论历史教训、论政谏诤的魏征逝世时,太宗十分难过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一直成为被后世人们所传诵的佳言。司马光编写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被称为“绝好之皇帝教科书”,从书名便可见其“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要旨。该书原名《通志》,元丰七年(1084 年) 书成上宋神宗时,神宗以其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读了《资治通鉴》后,深有感触地说:一部历史, “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②毛泽东同志很喜欢读《资治通鉴》,称赞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③他还曾经深刻地指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算起,是由于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候,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 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的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④这里,《资治通鉴》的“鉴”,被毛泽东同志发挥得淋漓尽至!

前边已经述及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利用历史以为借鉴,教育全党和革命人民,为当时革命斗争服务的无数生

④ 《诗经·大雅·荡》。

⑤ 《尚书·召诰》。

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① 《资治通鉴》第 196 卷,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② 《读通鉴论·叙论二》。

③ 张贻玖:《毛泽东读吏》第 29 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1 年 10 月版。

④ 《新创造》第 1 期。

动事例。在建国后,他仍然十分注意史鉴,借鉴历史来教育干部、党员和人民。1962 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心内容是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他举了楚汉战争的历史,让党的干部从中引为鉴戒,说: “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顶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顶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象顶羽。这些同志如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段历史讲得非常生动又非常深刻,引起与会者的笑声。他的用意即是以这段历史作为借鉴,对那些缺乏民主作风的人“戳得痛一点”,以期改正。①

张贻玖的《毛泽东读史》中还记了一段毛泽东同志用三国时期的吕蒙为鉴,要我们的军队干部和公安干警成为文武兼备人才的生动事实。“1958 年,毛泽东到安徽视察工作,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当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在火车上,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闲谈中,毛泽东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和

《吕蒙传》。’毛泽东还向罗瑞卿推荐读《吕蒙传》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回京后,罗瑞卿仔细阅读了《吕蒙传》,并请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 用以激励大家学习文化的热情。这对公安系统干部队伍的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①

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同志以我国战国时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的历史事实作为借鉴,要人们注意子女的教育问题,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战国策》的《触詟说赵太后》一文,讲了秦国攻打赵国,触詟劝赵太后送她最喜欢的小儿子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以换取齐国出兵援助抗秦的故事。其中,触詟说的很重要的理由是,只有这样,赵太后才是真的深爱长安君, 让他力国立功,日后长安君才可以保住在赵国的地位。这比赠给他好的封地和金玉要强得多!毛泽东同志向大家推荐《触詟说赵太后》说:“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分配是不断地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利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②

毋庸多述,史鉴在历史教育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功能。

①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 4—5 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1 年 10 月版。

①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 154 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1 年 10 月版。

②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第 159—160 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1 年 10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