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教材的安排”上,新大纲比原大纲亦有了新的发展,给予 历史教学以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原大纲只是规定了哪个年级教授中国历史,哪个年级教授世界历史;哪个学期每周授课几课时。新的大纲除去继续保留这些规定和要求外,还增加了每学期的教材内容不得超过多少课时的限制,如规定“每周按两课时安排的,一学期的教材内容不超过 30 课时”。老师们都知道,一般说一个学期

大约 18 周,而新大纲在教材内容上限制的课时为 15 周,这就为教师的教学

留有了一定的余地,剩下的 3 周左右时间,可能遇到节假日,影响历史课的上课;亦可以留作补充讲授、复习考核或者组织课外活动。

新大纲为了保持在全国历史教学有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教学也有自己一定的灵活性,还对乡土教学给予考虑并做出具体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教学时间,五四制和六三制学校约 10 课时。在教学中,这些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乡土史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审

因地制宜地编写乡土史、民族史教材,开展乡土史、民族史的教学,就可以使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的历史教学更加地全面,既有全国统一的历史学科基本的要求,也有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历史的补充,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有自己的历史发展特点的情况,使历史教学能够达到为各地方、各民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目的。

**第四,新大纲在历史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提示上,也保持了一定的弹性、 灵活性。**它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一方面强调“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把德育放在首位,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 要适度,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是,另一方面却提出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是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即便是在下边几条具体的教法提示、要求中,新大纲也只是提出诸如使用直观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复习和考核,开展课外教育等问题,并给以一定形式、方法上的提示,不过,仍然言犹未尽,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学, 留有较大余地。

新大纲在编订和讨论中,没有吸取国外某些历史教学大纲对教法规定过死、建议过细的做法,如某一课建议学生阅读什么著作、建议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或组织什么活动等,其意在于要为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留有充分余地,从而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能够因地制宜,因师生而异,因教材不同而有所变化,真正做到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百花争艳。

更新历史学科知识,降低难度

这是新大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也是它的优点之一。

从原大纲的颁布到新大纲的最后审定通过,中间经过了大约 5 年。这段时间里,一方面是国内国外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从现实与历史联系的高度看,对某些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洞察;另一方面,史学界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上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包括对历史分期的认识,对历史体系的讨论,以及某些新的观点提出,新的史实发现、订正和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等。这些都应吸收在历史教学里。新大纲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与原大纲相比有不少变化和更新。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出:

**第一,从体系上来看,中国近代史变化较大。**原大纲是按照以前的革命史体系,突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如三次革命运动高潮和戊戌变法改良运动)这样两条基本线索;现在,新大纲则依据中国近代历史的体系,兼顾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而沿袭了古代史的王朝或时期的体例。如,原大纲开始即是“鸦片战争”,然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现在,新大纲则改为“清朝中期社会的动荡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然后,在这个题目里讲“清朝面临的危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小题,以后,新大纲则是以“清朝后期”、“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建立”等作为大的标题。

**第二,断限和分期。**原大纲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下限,分别是中

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和本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新大纲将两个下限都下延到了 90 年代初;中国历史的下限延至党提出十年宏伟规划,即“奔向 21 世纪的宏伟纲领”,而世界历史的下限则下延到了去年,即最近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分期在中国和世界两个古代史变化不大,只是中国古代史虽然仍以春秋战国之际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但是,更多地注意了这一时期的“过渡”特点。在文化上即是将两个时期的文化合并在一起讲授,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标题,以表现这时两种社会形态的联系和过渡。

分期的变化主要是屯国近代现代历史。原大纲,中国近代史以 1840 年

鸦片战争爆发作为开始,到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前夕作为结束;以后,从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经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现在, 就是中国现代史。新大纲则从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来划分,以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断限。

**第三,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史中,如原大纲在讲到秦汉 与匈奴的关系时,是以秦汉两个王朝为中心的,在秦的“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秦朝的疆域”与“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中讲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新大纲则从秦、汉两个王朝统一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则统一北方草原地区的事实,进行讲授;题目分别是“匈奴和秦的对峙”和“匈奴的强大和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再如,原大纲讲到辽、宋、夏、金几个不同民族政权并立时,忽视了西南地区的吐善、大理等民族政权;新大纲注意了这一问题,在讲辽、宋、夏、金井立时,专门列上了当时还存在着“西北、西南的民族政权”题目。

在中国近代史中,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原大纲只是讲了“那拉氏发动政变”:新大纲则提到“清朝政局的变动”高度,除讲“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外,还专门讲了“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特别应该提到的,在近代史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中,除和原大纲一样,新大纲讲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现代史中,如新大纲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明确地放入“中国现代史内容要点”中,而不是如同原大纲那样放入“社会主义社会”部分之前,以突出这个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现代历史开端的重大意义。再如,新大纲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题目代替原大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时期的成就和失误”,以更准确、科学地概括这段历史内容。新大纲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标题代替了原大纲的“十年内乱”标题, 同时,在这个标题内增加了“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小题,突出了“文革” 中“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的抵制”,不仅使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囚被粉碎,也使“这个时期,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

世界历史中主要是在现代部分变化较大。如,增加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的具体内容,明确列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等标题;并且增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的社会政治矛盾”、“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时局的新变化”,以及“东欧的骤变和苏联的解体”等等新的内容和标题。这样,

新大纲便能够更好地反映当代历史的内容。

**第四,新的史料。**由于大纲只是列出比较概括的标题,因而具体到某些史料的更新上,大纲往往不能直接体现。这就要在教科书中加以反映。如, 以前多用陕西灞桥汉武帝时期墓葬出土的灞桥纸作为我国最早的纸;现在依据考古发现和科技史研究的新成就,大多都用 1986 年发现的甘肃天水放马滩纸(属西汉文景时代)作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等。

降低难度,拓宽知识面,减轻学生的负担,一直是新大纲制定和修改的重要指导思想。这种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去掉了原大纲中从四周的井田到北魏、隋、唐的均田等土地制度和从西汉到明、清的赋税制度, 同时,在新大纲的文化部分增加了诸如古代的艺术、音乐、体育等等内容。

与此同时,新大纲在历史知识内容要点上,适当地增强了弹性,这对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依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掌握知识的深浅宽广, 无疑留出了余地,使之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降低难度,减轻学生的负担。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的“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

《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是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阐述的意见对于处理历史教学内容,带有根本的指导性质和理论意义,不仅是编写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重要依据,而且对于历史教师钻研、体会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保证其思想性和科学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共有 13 条,其所包括的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