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建立吴国
孙权曾随孙策转战江东,常在一起进行谋划。策死后,孙权在张昭、周瑜等的辅佐下继位。他一方面“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另方面“镇抚山越, 讨不从命”,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
这时,北方的曹操已渐次消灭袁绍集团,席卷了冀、幽、并、青四州, 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襄阳的刘表也占领了包括今湖南、湖北的荆州地区, “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②,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割据势力。但刘表无能,举措失宜,所以地位不稳。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第一步即取代刘表;曹操在略平三郡乌桓以后,也把刘表作为首先要兼并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吴将甘宁向孙权建议:“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曹)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①。因此,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一举灭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但未等孙权对刘表用兵,曹操已率大军袭襄阳,继承刘表的刘琮不战而降,荆州被曹操占领。接着,曹操从江陵顺江东下,图谋一举消灭孙权,席卷江东。出发前,他写信恫吓孙权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②。这样,历史上决定三国分立的赤壁大战就爆发了。
在赤壁之战中,日后魏、蜀、吴三国的主要人物都作了充分的表演。时孙权才二十六岁,但已显露出他的足以与曹操、刘备并称无愧的政治家的才干。当他听了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七嘴八舌的辩论以后,“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③这是何等的气魄!在赤壁之战中,主要是由于孙权有抗曹的巨大决心,在各方面又处置得宜,因而才取得了以孙、刘五万联军大破二十多万曹军的奇迹。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主要致力于关陇后方的巩固,孙、刘两家围绕着荆州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夺。荆州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吴、蜀都不愿放弃这个能搜刮大量兵源和物资的重要基地。荆州居长江上游,北上可以进攻曹魏的襄樊,威胁许昌,东下可顺流达孙吴的腹地。蜀若失去荆州,就被封闭
① 按虚岁计,孙坚死时年三十七,孙策死时年二十六。
② 《三国志·吴书·刘表传》。
①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②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注引《江表传》。
③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在三峡以西的四川,在东面无法与吴、魏争衡。吴若不占领荆州,就时刻受到长江上游的威胁,无法确保江东。所以从战略上说,荆州是吴、蜀必争之地。而荆州对吴比对蜀还重要一些。
起初孙、刘两家为了联合抗曹,孙权同意把荆州借给刘备。当刘备跨有荆、益以后,势力急剧壮大,对孙权造成严重威胁,孙、刘矛盾趋于激化。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未果,即派吕蒙带兵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孙、刘双方妥协,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这是争夺荆州的第一个回合。
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向曹军发动大规模的襄樊战役,掳于禁,斩庞德,军势极盛。关羽和孙权关系不好,扬言说:“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孙权)邪!”①可见如关羽获胜,蜀对吴造成的压力当更大。起初孙权想乘机攻取曹魏的徐州,但遭到吕蒙的反对,他向孙权说: “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②。吕蒙的主张显然更符合东吴的利益。孙权改变主意,采取与曹魏联合,达成夹击关羽的密谋。关羽在吕蒙的偷袭下,一败涂地,荆州全部丢失。这是争夺荆州的第二个回合。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在他称帝后倾全力向吴进攻。蜀和吴有所不同:蜀处群山环绕之中,易于自守,外敌很难进攻,所以它大举攻吴, 不必顾忌魏的袭击;吴与魏仅一江之隔,极易受到魏的攻击,它如对付蜀, 就更得提防魏。因此,孙权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曹丕称臣、进贡,并接受曹丕赐给他的吴王封号,以避免“二处受敌”的困境。曹丕受孙权的迷惑,对吴、蜀之争采取中立。在这种情况下,吴以全力对蜀,终于在夷陵大破刘备的军队。这是争夺荆州的第三个回合。经过以上三个回合的斗争,最后确立了吴在荆州的统治。
在魏、蜀、吴三国中,就其政治凭借来说,吴不如蜀、蜀不如魏。曹操和曹丕“挟天子而令诸侯”,一切以汉献帝为招牌,名正言顺,当曹丕具备称帝的条件以后,仅导演了一场禅让的闹剧,就率先当了皇帝。刘备是“帝室之胄”,虽然比较疏远,但也有兴灭继绝的称帝资格,所以当曹丕废汉献帝以后,刘备就马上宣布是汉室的合法继承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种政治凭借在当时是重要的,但东吴却缺乏它。在三国中孙权称帝最晚,这当然是由于吴、蜀长期争夺荆州,孙权不得不对魏采取韬晦的策略,但也与他缺乏这种政治凭借有关系。直至夷陵之战以后,孙权与蜀恢复了联盟关系,解除了西顾之忧,又经过几年的酝酿,孙权才在黄龙元年(229)正式称帝。
孙权为什么能在江南建立起巩固的封建政权呢?从客观上来说,西汉以后江南经济有若干发展,为东吴在这里建国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①。从主观来说,还依赖于孙权所执行的正确的政策。孙吴政权关键的战略措施,约有以下三端。
其一,尽力争取江北和江东大族地主的支持。东汉末年的大混战,使一部分地主豪强在北方不能立足,便带领他们的宗族和依附农民纷纷过江,想在这个较为宁静的地区暂时躲避一下,以待机北归。如有宗族、部曲三百多
①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典略》。
②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① 参阅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 100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口的临淮东城人鲁肃,有私客百人的汝南细阳人昌范,有僮客八百的南阳人甘宁,以及皖北大族周瑜等,便都是这一类人。他们到达江南后,迫切地需要有一个政权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孙氏政权的建立可说适应了他们的这种要求。孙策和孙权对这些流亡地主皆曲意笼络,如孙策自称与周瑜情同“骨肉”
①,对吕范“亲戚待之”②,孙权更师礼张昭,兄事周瑜,都是突出的例子。
因此,在孙策的旗帜下就聚集了一大批北方大族,成为他渡江转战的骨干力量。这些北方大族清楚地知道,他们和孙氏政权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即“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③。因此,他们对孙氏政权的支持,可说鞠躬尽瘁,死心塌地。东汉末年,被称为吴郡四姓的顾、陆、朱、张和被称为会稽四姓的虞、魏、孔、贺等江东大族,都正处在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孙家本身就是江东的“地头蛇”,孙坚起兵时所依靠的核心力量是“乡里少年”,孙坚的兄弟孙静曾在家乡“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④进行武装割据。当时散布在江东的这种豪强武装,在史书中被称为宗部或宗伍,领导它的豪强被称为宗帅。孙策和孙权如果不和这些土著豪强合作,特别是得不到像吴郡四姓这样显赫大族的支持,他们的政权就会像无基之屋,经不起风吹雨打。因此,孙氏兄弟对江东大族也尽力拉拢。孙吴政权建立后,吴郡四姓充作郡吏的数以千计。吴郡陆氏一家,前后出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陆凯说:“先帝(孙权)外仗顾、陆、朱、张”⑤。这些事实都说明江东大族也成为孙吴政权的重要的社会支柱了。
其二,审时度势,灵活处理与蜀、魏之间的关系。孙策临死时,对辅佐孙权的张昭等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①;鲁肃也对孙权说:“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②。这种立足江东,面向全国,有机会再图进取的策略,完全符合东吴的利益,这实际上就是孙权所遵守的立国方针。在赤壁之战时期,孙权与刘备联合大败曹军, 在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时期,孙权又与曹魏联合夺取荆州。夷陵之战以后, 蜀汉的势力收缩到益州,对吴已构不成威胁,曹魏成为吴的唯一大敌。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转回头又与蜀汉长期联盟,甚至当东吴的大臣谣传蜀欲背盟时,孙权则认为绝不可能,并说“朕为诸君破家保之”。可见在后期孙权与蜀联合的态度是坚决的。孙权通过再次与蜀联合,不仅顺利地当了皇帝,也有效地抵抗了魏的军事进攻。孙权从联蜀抗魏或联魏抗蜀中大捞好处,就是他的上述立国方针的灵活运用。在魏、蜀、吴三国中,魏的力量最强,从长远来看,吴、蜀联合抗魏是客观的趋势,但并不排斥在个别时期吴、蜀之间的矛盾也会激化。孙权在这个问题上看得较透,处理得较好,与刘备、曹丕相比,显然棋高一着。由于孙权对这个大问题处理较好,因此使他能“乘间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③。这也是孙权能在江南建立巩固政权
①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②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
③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注引《江表传》。
④ 《三国志·吴书·孙静传》。
⑤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①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②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③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注引《傅子》。
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举贤任能。孙策临死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①。事实证明,孙策认为孙权善于举贤任能的看法是正确的。在举贤方面,如出身“凡品”的鲁肃,张昭等都瞧不起他,但周瑜把他推荐给孙权以后,孙权经过考察,认为鲁肃很有才能,就重用不疑,后鲁肃成为接替周瑜的名将。吕蒙、陆逊也都是在未成名以前,即被孙权赏识,很快提拔到关键岗位的。孙权曾与陆逊在一起论鲁肃,认为鲁肃有一短二长,而“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取其长”。这种不求全责备, 与曹操的“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的举贤思想如出一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来曹操和孙权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们都能选出大批有才能的干部。在任能方面,陈寿批评孙权对人“性多猜忌”,其实这是孙权晚年的情况, 在他早年并不如此,而是能够作到推诚任之,放手使用的。夷陵之战以前, 吴南郡太守诸葛瑾曾写信给刘备,劝刘备收兵议和,这完全是为了维护吴的利益,但后来却有人向孙权告发诸葛瑾里通外国,孙权不信,说:“孤与子瑜(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②。可见孙权对诸葛瑾很信用。陆逊以荆州牧坐镇武昌,负责对蜀的外交,“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诸葛)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刘)禅、亮书, 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③。这说明孙权对陆逊的任用更为放手。孙权对部下很体贴,典型的事例正如孙盛所指出的: “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①。由于孙权重视选贤任能,而且有一套方法,这不仅使他能够罗致一批人材,也使东吴统治阶级内部比较团结。曹丕伐吴时,曾望江叹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孙权称帝时,蜀有人主张伐吴,诸葛亮说:“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②。胡三省评论说:“观孙权君臣之间,推诚相与,谗间不行于其间, 所以能保有江东也”③。这都说明了孙权的举贤任能对巩固东吴政权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