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浮力的巧妙利用

在先秦、秦汉造舟技术以及浮囊渡江等知识的基础上,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舟量物”的好办法。这就是人所共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三国志·邓哀王冲传》载:“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 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致,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用可分解称量的重物(如一堆石头)代替不可分解的巨象,在船的吃水线(水痕)相同的情况下,算出巨象的重量,这确是巧妙的办法。近人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系佛教故事流传中国后比附而成的①,季羡林亦持此说①,这或许有可能。中印文化交流甚早,公元前 242

① 《隋书·律历志》。

① 刘义庆:《新语世说》卷五《巧艺·第二十一》。

① 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五《巧艺·第二十一》。

① 《陈寅恪文集之一·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57—161 页。

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 18 人曾携带梵本经籍到过咸阳。至少在公元前 1 世纪印度佛教已由克什米尔传入于阗②。但是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二载: “予按《符子》曰:‘朔又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桥即大衡器)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乃知以舟量物, 此燕昭王时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也。”燕昭王于公元前 311—前 279 年在位,此时佛教故事或未传入中国,那么浮舟量豕之事可说是中国之发明。然而《符子》原书已佚,且系汉晋时人追叙春秋遗事,难以为据。不过,以舟量物之事不论是否由印度传入(抑或由中国传至印度),从《三国志》所载,可知我国魏晋时期已经拥有利用水浮力称量重物的知识了。

除以舟量物外,水浮力还广泛利用于农事选种上。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

《齐民要术》中说:“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洮(浮秕去,则无莠),即晒令燥,种之。”③又说:“地既熟,净淘种子(浮者不去,秋则生稗)。”

①水浮法选种虽初见于《齐民要术》,但其渊源应当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