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结译经。

自汉至晋,译经日多,译人日众,而由于时代条件各异,译人水平不同, 译经质量参差不齐,更没有人能够对译经进行总结,提出一些带规律性的论点以资后来者遵循。到了道安,条件成熟,于是他便对译经总结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五失、三不易”的论断: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传(悦?)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 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 寻说(说,或作“检”)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 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圣必因时, 时俗有异,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 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①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道安的这一总结,对于以后的佛经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僧叡在参与罗

什译经时,就曾慨乎言及之:

⋯⋯敢竭微诚,属当译任,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

① “娑婆”,义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苦难重重,居处这个世界的“众生”(主要应指人类), 堪能忍受各种苦难(另有一种说法,是:“菩萨”们为了“救度”这个世界里的“罪孽深重”的“众生”, 要能忍受各种怨毒、苦难),所以叫做“娑婆世界”。

① “六通”,乃佛教所谓的六种神通,即:一、天眼通(无所不见——能见未来),二、天耳通(无所不闻), 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思),四、宿命通(能知过去),五、神足通(能腾云驾雾),六、漏尽通(断尽烦恼)。佛教宣称:证“阿罗汉”果者,得六种神通。所以,所谓“五百六通”,也就是“五百阿罗汉”。

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祐录》卷八:《大品经序》)

僧叡的这些话,可说是反映了一般忠实的译人们的想法和心情。经过道安的这一总结,使得以后的译人,对于译经,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所以,道安虽然还不算是重要译人,但他却把握了译经的重要关键,因而他对于佛教译经事业的贡献,也是很不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