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辅政,平定南中

猇亭战败,刘备愧恨交加,他曾惭愧地说:我竟败在陆逊手下,难道是天意吗!加上军旅劳顿,积劳成疾,刘备竟一病不起,留在白帝城。孙权由于害怕曹魏乘机袭击后方,没有攻入蜀境,而是遣使请和;刘备一败涂地, 无力再战,只得同意议和。刘备惨败的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大为震惊,叹息说:如果法孝直(法正)不死,一定会劝阻主上东征,即使东征,也不会导致这样的局面。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情恶化,死于白帝城永安宫, 终年 63 岁。临终前,他派人把诸葛亮请到白帝城,托付后事。他恳切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刘禅可辅佐,则辅佐之,如其不行,君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于是刘备对刘禅说:我死之后,你要把丞相看作父亲一样,和他共同治理蜀汉。刘备又留下遗书,叮嘱刘禅不可懈怠。凡事不能以为是小恶就随便做,也不能以为是小善而不去做。这年五月,刘备的梓宫运回成都,葬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史称后主,改元建兴。刘禅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由于刘禅庸碌无为,不谙政事,蜀国政事无大小, 全由诸葛亮决断定笃。正如后主对诸葛亮所说的那样:“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和孙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失败, 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为了稳定政局, 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 诸葛亮于 223 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225 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叛。

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芳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益州(今云南晋宁)、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牂牁(今贵州贵阳一带)、越巂(今四川西昌),除永昌外,相继发生了叛乱。刘备死后,蜀汉处境艰难,诸葛亮让助手李严给叛乱首领、益州郡的汉族豪强地主雍闿写了一封信,劝他权衡利害,停止叛乱,以图“抚而不讨”,但遭到雍闿拒绝,雍闿回信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分

裂,三国鼎立,使我们不知所归。企图自立一方。诸葛亮考虑到刘备刚死, 内部不稳,对南中的叛乱分子暂时采取了克制态度。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西路攻打越巂的高定元,马忠率东路军攻打牂牁的朱褒,李恢率中路军直指益州的雍闿。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瘡、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

诸葛亮的军队到达益州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雍闿被杀,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代替雍闿为头领,继续与蜀军对抗。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当蜀军即将与孟获交战时,诸葛亮突然下令,对孟获只能生擒,不许伤害。原来,诸葛亮率军出发时,前来送行的参军马谡曾对他说: “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进入益州后,诸葛亮获悉,孟获虽然作战勇敢,却缺少谋略,估计打败他不成问题。这时,诸葛亮想起马谡的临别赠言,觉得这是施行“攻心”战术的一个良好时机,于是决心从孟获入手,改变南中地区过去经常叛乱的局面,治理好南中。果然,经过一场激战,孟获兵败被捉,事后诸葛亮让军队摆开阵势,让孟获观看,以便观察孟获的态度。诸葛亮一面陪着观看,一面故意问孟获: 你看,这样威严的军队你能打得赢吗?孟获很不服气地说:先前我不知虚实, 所以被你用计打败。如果再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能够打败你们。诸葛亮听了他的话,笑了笑,爽快地放他回去,让他整军再战。孟获回去后集合好部众后,果然又来交战,又战败被捉。诸葛亮见他还不服气,又放走了他。如此一捉一放,前后七次。孟获逐渐认识到诸葛亮智谋高强,却并不存心与“夷人”为敌。他手下的“夷人”也逐渐弄明真象,不愿再打下去了。当最后诸葛亮又要放他走时,孟获心悦诚服地对他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被广泛传播。此后,诸葛亮相继平定南中其他地方, 一直打到南边的滇池(今云南晋宁东)。每平定一处,诸葛亮都保留原有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留用原有的酋长,对一些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还授予高官。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禁止烧杀抢掠,注意搞好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样,诸葛亮妥善地解决了蜀汉政权和南中地区的关系。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蜀汉政权从南中征得的大批士兵,发展成为一支作战勇敢的“飞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南中平定后,蜀汉后顾之忧解除。诸葛亮于是集中力量,练兵习武,准备大举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