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孙策的起兵

孙权的父亲孙坚,少为县吏。史书称他“世仕吴”,又说他“孤微发迹”

②,孙家大概是浙东地区一个门第不算高的豪族。熹平三年(174),孙坚以

吴郡司马的身份募召精勇千余人,协助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的州郡兵,共同镇压了会稽的许生起义。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中郎将朱儁表坚为佐军司马。时孙坚为下邳丞,他以跟随他的乡里少年,又募商旅及淮、泗精兵,总共一千多人,组织成他的基本队伍,跟随朱儁向黄巾军挥舞屠刀。中平四年(187),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任孙坚为长沙太守: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农民军都被他压平。关东州郡起来讨董卓时,孙坚也起兵响应,并进军中原,成为袁术的部下。在州郡兵中,孙坚的军队是一支少有的劲旅。他曾在阳人(今河南临汝西)大破董卓的队伍,董卓迁都长安后,他又进军收复了东汉的京都洛阳。初平二年(191),袁术派孙坚往攻刘表,在围攻襄阳的战斗中,孙坚被黄祖的部下射死。

孙坚的长子、孙权的哥哥孙策,在孙坚进军中原时,与家人徙居舒(今安徽庐江西南)。孙策在江淮间结交知名人士,与舒县大族周瑜特相友善。孙坚死后,策往见袁术,术以坚余兵归还给他。孙策因为不是袁术的心腹, 故不被重用。这时割据群雄正倾其全力在中原混战,江南地区是一个没有大割据势力的空虚地带。兴平二年(195),孙策征得袁术的同意,率兵进取江东,想到那里开辟一个新天地。事实证明,这个正确的战略选择,对以后孙氏势力的发展壮大起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孙策在寿春离开袁术时,仅有兵千余人,马数十匹,力量很小。他沿途招兵买马,比及历阳(今安徽和县),已发展到五六千人。孙策过江后,首先与扬州刺史刘繇发生了冲突。经过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秣陵(今江苏江宁)等地的几次战斗,孙策击溃了刘繇的势力,占据刘繇的根据地曲阿(今江苏丹阳)。

孙氏父子在江东的名声并不好,所以孙策初过江时,“百姓闻孙郎至, 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孙策为笼络民心,下令整顿军纪,严禁士兵抢掠,至“鸡犬菜茹,一无所犯”。他又规定:“乐从军者,一身行, 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①。这样,孙策的势力便壮大起来,军队迅速发展到两万多人。

建安元年(196),孙策南下攻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太守王朗兵败投降。建安四年,袁术病死,其部下投奔庐江太守刘勋于皖城(今安徽潜

①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下引此传者不另注。

②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及注引。

①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山)。孙策袭皖,逐刘勋,袁术的部曲三万多人皆归孙策。孙策又兵临豫章

(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太守华歆不战而降。策分豫章为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吉水东北)。在此前后,孙策又削平了丹阳(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吴郡(治所在今江苏吴县)的割据势力。这样,孙策就占据了扬州的会稽、吴、丹阳、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大体上统一了江东。

建安五年(200),被孙策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部下,在丹徒刺杀孙策。孙坚、孙策虽然都过早地死去①,但他们却拉起了一支有很强战斗力的队

伍,也占据了一块相当大的地盘。这就为孙权在江南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