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开始觉得不干净:全球营销故事一则

对今日大部分人而言,

需要肥皂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但在一百年前可非如此。

对今日大部分人而言,需要肥皂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在一百年前可非如此。20世纪,在全球各地,卫生清洁用品一直是广告得最厉害也最有创意的产品之一。最早以寄回外包装换取奖品促销的产品,就是卫生清洁用品,还有最早承诺将一定比例销售额捐作公益的产品,带给我们电台、电视“肥皂剧”的产品,也是卫生清洁用品。为什么?因为当时许多人认为用到肥皂的机会不多。

人类一直有清洁身体的习惯,但往往没用到多少肥皂。19世纪的化学工业,使欧美人得以买到便宜肥皂,而新出现的细菌致病理论,对肥皂使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没有有效抗生素(还要数十年才会问世)的情况下,更用心擦洗身体似乎是最佳保健之道。但并非每个人都信这一套,于是,其他呼吁上场,主要从社会角度而非生物学角度切入。

1887年某英国杂志上的梨牌(Pear)肥皂广告,就是很好的例子。广告中,一箱肥皂冲上海滩,箱子裂开;一名几近全裸的女黑人握着一块肥皂(和一根矛)。广告标题是“文明的诞生”;广告页最底下写着:“肥皂消耗是衡量财富、文明、健康、人之纯洁的标准。”梨牌的广告,有许多以奇异古怪的“非洲”为场景,但在那些广告问世许久以后,该公司卖到非洲的产品仍寥寥可数。他们锁定的对象是中下阶层的英国消费者,广告告诉他们如何向更优秀者(和他们功绩辉煌的帝国)看齐,与“野蛮人”划清界限。在美国某些广告里,那些被认为不爱干净的移民取代了非洲人的角色,但所要传达的信息相仿:文明人使用该用的肥皂,清洁肌肤、头发、碗盘、衣服等诸如此类的东西。

6.11 开始觉得不干净:全球营销故事一则 - 图1 梨牌肥皂的广告说明“白人的负担”

跳脱出自己所处的时空环境,最能清楚看出肥皂需求的人为炮制痕迹。殖民地时代的非洲就是个理想的例子。20世纪厂商进入非洲营销之前,已有传教士和殖民地学校先做了营销工作,前者在非洲宣导清洁仅次于圣洁的观念,后者则宣导西式的卫生习惯。许多营销人员自信他们率先提供了解决非洲“肮脏”的办法,但他们的前辈其实比他们更了解事实。1870年之前来到南非洲的欧洲人,不认为原住民肮脏,且指出原住民有多种相当有效的祖传除污办法,包括使用当地的油、兽脂、黏土。只有在殖民活动升高(且许多原住民被迫放弃迁徙生活)后,“肮脏的非洲”才成为必须用新商品予以解决的问题。广告特别针对原住民女性开导,指“她们”是自己男人事业有成的推手,男人的衣着、身体、头发、牙齿、口气、妻子,若不符合欧洲人的标准,就别想得到好工作或升迁。这些广告还说,女人如果未用对产品,别人决不会直接告诉她们的丈夫这就是他们没机会升迁、受冷落的原因。在旧的身份地位指标正消失,而新身份地位指标仍叫人困惑的社会里,这样的广告很能打动消费者的忧患意识。渐渐地,这办法奏效了,到1970年代,非洲大部分地区的人,不仅大量购买有品牌的肥皂,还把这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这问题不独出现于跨文化营销领域。历史上就曾发生过一个与我们(美国)国内关系密切而已遭遗忘的“危机”,危机源头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心美国境内肥皂产量过剩的心态。美国人在战争期间所攻占的海外市场,随着战争结束而有失去之虞,国内市场亦面临同样威胁。制造商担心,柏油路取代泥土路,汽车取代马,煤气炉取代煤炭,电灯取代油灯之后,肥皂的需求会降低。于是,他们未努力推广个人品牌,反倒联合发起行动,“以说服美国人相信自己仍很脏”。

行动的结果之一,就是产业界支持成立了干净协会(Cleanliness Institute)。该协会除了发起一些稀奇古怪的运动(例如不握手运动),还成功促成肥皂使用量的增加,特别是在年轻人身上。该协会鼓励学校要求学生勤洗手,有些学校更设置盥洗室纠察,由他们发证明给洗过手的学生,学生得出示这证明才能进食堂。该协会视女人为理所当然的宣讲对象。协会发布的一份新闻稿说道,“从哪个地方可以最早知道春天已经来到?不是知更鸟出现于枝头,也不是番红花长出嫩叶,而是女人开始有了要将房子从阁楼到地下室全部打扫干净的冲动。”另一份新闻稿则说,擦洗冰箱是绝佳的运动,表示那是“跪倒在美丽与健康的圣坛之前”。新祸害遭人为炮制出来,传统疗法遭遗忘,于是口臭有了极专业的称呼—“halitosis”,原用于清洗伤口的李施德林漱口水,取代了吃荷兰芹之类清香口气的传统办法(大概因为荷兰芹有这功效,如今餐厅里仍有这道菜)。1920年,几乎无人知晓漱口水是啥东西,到了1930年代中期,它就变得无所不在;牙膏、除臭剂之类物品的使用,也散播开来。去头皮屑洗发水、漱口水、除臭剂广告还灌输给美国人一种观念,即清洁用品用得不对,会失去工作、约会、配偶等等,而且没有人会告诉他们为什么。在某些广告里,有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小孩,告诉她亲切但孤单的姑妈,她身上有臭味。但人不能指望随时有这样的侄子适时出现,因而这些广告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乃是人要如何确认自己够干净,办法就是信赖专家,例如干净协会的专家。这些专家通过广告同时向每个人宣讲,因而,最稳当的做法就是购买、使用其他每个人都在用的清洁用品。

如今每个人都养成使用肥皂的习惯。这是件小事,且大概是件好事。但在养成过程中,广告所连带灌输给人的更大原则(即开始懂得倚赖广告里的陌生人,而非倚赖现实生活中的同伴,以了解得宜的作为),已对社会、经济、心理产生巨大影响。那些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评价他人,如何与他人交谈、相互竞争的信息,不是出自殖民强权之口时,表达方式或许较为拐弯抹角,但很管用,卖出的肥皂反倒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