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科学农业在中国

来自美国的改革人士巴克,

希望他们的作为能让中国人了解,科学可以帮助穷人,

而又不会引发阶级冲突,借此防杜共产主义的入侵,

但这希望最后显然落空。

美国建国后的头一百年,科技的输入远超过输出。事实上,那时的美国往往偷取别人的技术,特别是英国的技术。但到了1900年,情形改观,美国人开始输出“美式精巧发明”以赢取威望和利润。

技术输出在农业上特别大有可为,因为美国已利用其农业技术成为全球农业的龙头。欧洲人扩展农业往往只限于自己帝国内,例如英国人偷到橡胶树和茶树后,将它们种在自己较能掌控的地方,但美国人有心将较好的农耕技术传到每个地方。

特别值得一提的,致力于推广科学农业的志工,将改革对象转向中国,特别是中国初兴的棉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纺织品倾销,给了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良机,机械化纺织厂出现于上海、天津、青岛。最初,这些纺织厂大部分倚赖进口棉花(印度、美国棉花居多),因为中国虽是世上最大的棉花产国之一,但本土棉纤维太短,无法用于机器纺纱。因此,随着中国纺织业者转而使用机器纺的棉线,供应原棉给手工纺纱业者的中国农民,在市场上节节败退。

中国政府随之介入。官方在华北、华中试种北美种棉花成功,有些美国种棉花(Trice, Alcala, Lone Star)在这里长得比本土种更好,每英亩产量(以重量计)多三成。现代纺织厂能将美国种棉花纺成纱,于是这种棉花的每磅售价贵两成。此外,还有一见不到的好处:美国棉在黄河附近的沙质荒地上,在原本只有种罂粟这种作物才能获利的地方,都生长良好。

除了供应中国国内市场,这种棉花的外销潜力也很大;它在中国的栽种成本,比在美国约低了两成。这吸引到日本大阪纺织厂业者的注意。1920年,他们找上正计划为华北某水利工程提供融资的日本兴业银行,要求该银行务必使这工程所取得的新生地种植美国棉。

不久,一批美国科学农业志工和农经学家,中国纺织厂、英国纺织厂的业务代表,改革心切的中国官员,投身中国的棉业改革,提供种子、建议、信贷、销路保障。野心勃勃令中国官员和美国国务院不安的日本纺织业代表,使用他们已在朝鲜殖民地予以现代化的美国种棉,另行展开同样的计划。中国棉业改革汇集了多方的人才,包括康奈尔大学的农经学家巴克(John L.Buck)。巴克的妻子兼中文翻译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随着身为美国传教士的父亲来到中国;她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化为《大地》(The Good Earth)等数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并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达数十年。

这些来自美国的改革人士知道,不仅要克服技术障碍,还要克服社会难题,但他们信心满满。其中许多人已在美国本土境内的“第三世界”,即南方腹地(Deep South)从事过农业发展工作,在那里推广过同样品种的棉花。他们针对教育程度差的美国人,举办示范农场、商品展览会,推行类似初期四健会的运动(4-H movement),并在商品展览会上演出短剧以说明新农耕技术,成效卓著,从而深信这套办法用在教育程度差的中国人身上同样有效。

有时,他们的天真和改变当地文化的雄心,会带来古怪的结果。在山东临沂所举办的中国第一届农产品展示会上,该县的农业发展部门首长和一名美国传教士下场演出短剧。剧中,农民因自种的本土棉花卖不到好价钱,而求助于中国神灵。那名传教士接着开示他们“偶像崇拜”无益,然后送他们到农业发展机构,由该机构发给他们新品种棉花的种子。这种新棉花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从而证明中国神灵不管用。但临沂正位于二十年前暴发拳乱,改信基督教的中国人与其他中国人相互残杀的地方附近——要推广新棉花,无疑有更好的办法。

牵动现实利害的问题,才更难解决。这种新作物有时与行之已久的地方习俗相扞格,而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在山东西部,穷人有一沿袭已久的权利,即可在作物采收后的特定时日捡拾田里的落穗。但这种新棉花生长较本土种棉花慢,当“男男女女数十名,甚至数百名”(县府官员语)依照往例冲进田里,将大部分作物据为己有时,棉树的圆荚约有七成还没绽开。原为分发种子、传播知识而组成的当地“棉花会社”,为保护棉花,变成武装的保安会。有些县府官员最后带头向穷人甚至向代表旧势力的地方豪强宣战。地方豪强之所以反对新棉业,源于新种子、信贷、销路安排,使原归地方豪强控制的小农落入外人之手。

凡是全盘改种新棉花的地方,当地各阶层的小农都有了利润更高的收成。但地方上的公共保安开销也升高。在这同时,许多原习惯雇请较穷邻人协助采收(和保护收成)的农民,这时不愿冒掀起小型阶级战争的风险;于是他们的妻子、小孩开始肩负更多农活。而对外人的倚赖度提高,也有其危险:有一群供应种子兼购买棉花而死缠棉农不放的日本人,甚至试图用鸦片来换购棉花。

虽有这些不利事情,这新作物还是拓展开来。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某些地区的小农接受这新作物的速度,和美国南部的小农一样快,即使中国还多了军阀横行、交通不便等问题的阻挠。但它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由于社会冲突的成本升高,有些美国人开始对那些禁止使用较有效率的镰刀的村中长老另眼相看。那些长老认为新镰刀虽有好处,但比起它在农民、受雇采收工、小偷之间所引发的新冲突,弊大于利,因此禁用该款镰刀。

巴克希望他们的作为能让中国人了解,科学可以帮助穷人,而又不会引发阶级冲突,借此防杜共产主义的入侵,但这希望最后显然落空。讽刺的是,1920年代欲推广新棉花却遭拾落穗者挫败的那些地区,却在中国共产党政权成立后得遂所愿。中共在1950年代所打造的环境,使乡村穷人不再阻挠新种棉花的栽种。欲通过美国植物学、教育方法、参与世界市场,改善全球穷人生活,这种想法,史上不绝如缕;不切实际的希望,不懂世界贸易会影响地方社会的多个层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