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不识好消息

在欧洲人盲目无知而亚洲动荡不安之际,

《马可·波罗行纪》似乎注定只能成为奇闻轶事,

而无法成为商务指南。

亚洲产品输入欧洲,早在古希腊时代,甚至更早,即有。古罗马道德家的著作,抨击贵族“浪费”珍贵金、银购买中国丝织衣物。今日大部分人提起1500年之前的东西方贸易,脑海里最常浮现的名字非马可·波罗(1254—1324)莫属。这位威尼斯贸易商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度过二十五年岁月。但在当时人眼中,马可·波罗更像是个异类,而非开路先锋。马可·波罗和他父亲、叔叔待在亚洲期间,无疑颇有成就,否则不会带着大批财物衣锦还乡,但马可·波罗的事迹,有太多地方与欧洲人的成见相抵触,因而不受采信。

历来描写国际贸易的著作中,就数《马可·波罗行纪》最有名于今日。这本著作已重印过数百次,且改编为数部电影;最近一份有关其学术研究的清单,厚达354页。他在书中对中国、波斯、苏门答腊、其他地方的介绍,大部分已证实为真(他对日本、爪哇等地的描述则较不可靠,因为引自道听途说)。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行纪》主要被视作虚妄的幻想,而非有凭有据的中世纪旅游指南。

马可·波罗遭热那亚人俘虏后,将游历东方的所见所闻告诉狱友,然后,其中一名狱友是传奇故事的职业作家,将他所听到的形诸文字,以《行纪》之名出版(马可·波罗遭俘时正值热那亚与威尼斯战争时期,两城为争夺商业、海上霸权已打了数百年战争)。此后长达两百年,马可·波罗的《行纪》通常也被归类为传奇文学。马可·波罗死后不久,威尼斯的嘉年华会出现一位取名“吹牛皮大王马可”(Marco of the Millions,别人为马可·波罗取的绰号)的小丑,讲述愈来愈荒诞离奇的故事娱乐大众;“马可·波罗”成为英语谚语,用以指称谎言。在这期间,曼德维尔(John Mandeville,从未离开欧洲的14世纪学者)的“旅游日记”,一再再版,次数远超过马可·波罗的《行纪》,且内容远更普遍受人相信,甚至在哥伦布、麦哲伦时代已过去许久,仍不乏相信之人。曼德维尔小心抄袭了其他许多旅行家(包括马可·波罗)的正确记述,但也抄袭了非常老掉牙的无稽之谈,比如24米高的食人族、为人类主子开采金矿的巨蚁之类的。

1.5 不识好消息 - 图1 马可·波罗肖像画

为何马可·波罗的记述不受欧洲人采信?更令人不解的,马可·波罗当时人所不相信的东西,有许多在更早之前就已为欧洲人所知道。到当时为止,欧洲与东亚贸易已有千百年,但一直是通过中间人;此外,政治情势改变已使当时的欧洲在国际舞台上日益边缘化。东罗马帝国覆灭,阿拉伯人、波斯人势力崛起,走陆路经中亚输入欧洲的丝、香料随之锐减;这些商品转而走海、陆路运到亚历山大港。10世纪起,威尼斯已几乎垄断香料从亚历山大港转运到欧洲的生意,因而不想见到其他欧洲人另辟贸易路线取代亚历山大港。(威尼斯人与阿拉伯贸易商的密切关系,使他们在十字军东征时代显得相当异类,最后更变本加厉,开始“以上帝和穆罕默德之名”跟埃及人签合同,而遭到教皇反对。只有少数威尼斯人乖乖听话,不签这类合同,但许多威尼斯人在临终时立嘱表示愿将个人获利捐给教会,借此“弥补罪过”。)直到蒙古人一统中亚,北方贸易路线才重启,进而让马可·波罗和其他欧洲人得以再进入中亚,进而首度直接接触中国。

因此,马可·波罗所述及的自然奇观里,有许多(例如位于今亚美尼亚境内的巴库油田)早已为古罗马人所利用;但随着罗马帝国瓦解,欧洲人不再利用石油取暖,要到18世纪,这一作为才重现于地中海地区(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已用石油制炸弹,用于战场,但1139年因不人道而遭禁绝;在凝固汽油弹于20世纪问世之前,欧洲人大抵遵守这一禁令)。但在马可·波罗时代,只有少数欧洲人知道这一点,他所记述的事物,例如可烧来取暖的黑石头(煤),被许多人斥为天方夜谭。但最令当时欧洲人不可置信的,在于他留居中国的生活见闻部分,当时中国已成蒙古帝国的核心。

欧洲人当然知道蒙古人的骁勇善战,因为成吉思汗的兵威远及波兰、匈牙利,若非汗位继承问题迫使西征军于1222年东返,蒙古军说不定还会更往西挺进[8]。成吉思汗的部属统治印度、波斯、中亚许多地区,在马可·波罗之前,已有欧洲贸易商和传教士和他们打过交道;经过蒙古人初期西征的屠杀,亚洲大部分地区在蒙古人统治下,局势相对较安定,使马可·波罗一家三人和其他人得以重启陆路贸易。但在大部分欧洲人眼中,传说中富裕、不可思议的东方国度是印度;马可·波罗所述中国的富裕、先进,他们猝然听到,根本无法相信。对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同胞而言,人口可能达两百万的城市(例如行在,即今杭州)、长逾一千六百公里的运河、靠纸钞交易的经济,根本是天方夜谭(威尼斯人才刚在马可·波罗出国期间建成他们第一个铸币厂)。

但马可·波罗所述及的种种新鲜事里,最叫欧洲人困惑的,大概就是中国没有基督教作为道德基础,其公共安全和诚实交易竟比欧洲要好上许多。欧洲人长久深信远东有个传说中非常富裕而类似乌托邦的国度,创建者是四处云游的基督徒“约翰长老”(Prester John);但像马可·波罗口中的中国那么不凡的非基督教王国,又和这传说中的国度不合(即使马可·波罗和其他欧洲旅人已戳破约翰长老的传说,仍有人深信不疑;不久,一般人干脆把这深信不疑的乌托邦搬到非洲境内尚未探勘的地区)。

的确有一些贸易商和传教士,继马可·波罗之后来到中国,来到一个几无穆斯林与他们竞争(而与印度不同)的国度。但马可·波罗口中的美好机会存世不久。他死后不到三十年,蒙古帝国就开始分崩离析,渐渐化为彼此相征战的几个独立王国,横越中亚的贸易路线再度变得危险重重,马可·波罗横跨欧亚大陆途中所见到的诸多大城,有几个几乎消失不见。在中国本土,明朝收拾乱局,恢复安定,但这个王朝对待外族、异文化的心态远不如前朝开放。蒙古人身为中国世界观里的外围分子,很乐于和中国人以外的民族交往;马可·波罗居留亚洲期间就曾在忽必烈汗朝廷里任职。明朝认为不需外国官员,不久就采取措施限制各种对外接触。

在欧洲人盲目无知而亚洲动荡不安之际,《马可·波罗行纪》似乎注定只能成为奇闻轶事,而无法成为商务指南。他在返乡途中曾短暂停留苏门答腊,并记下在当地的见闻。根据他的笔记,欧洲人所渴求的香料,其实就来自这里,在这里,欧洲人可以便宜买到香料,比威尼斯人在亚历山大港所付的价钱还要便宜好多。但他的威尼斯同胞不识这天大的好消息。

懂得把握这宝贵信息的,反倒是威尼斯的诸位对手。史上第一个利用马可·波罗资料绘制的地图,出自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外号“航海家”的葡萄牙亨利王子(Prince of Henry)爱读《马可·波罗行纪》,爱不释手;今日西班牙的塞维尔市(Seville),保存有此书一部,书中页原有热那亚人哥伦布所写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