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与山歌剧

1990 年 7 月,儋州市长坡镇上演了一出引起轰动的古装歌剧《丁郎》。

该剧描写一位寡妇含辛茹苦养育幼子成人,但儿子不念母情,恩将仇报,对老母百般虐待,最终致她于死。一次偶然的机会促使儿子觉醒。他后悔莫及, 悲痛欲绝,怀着自责心理,雕木为母,以表忏悔。剧情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改编的,歌词曲调则用儋州山歌形式与旋律。《丁郎》的唱腔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感人,演艺精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山歌剧是在儋州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剧种。儋州山歌则像一技风姿绰约的奇葩,盛开在海南岛西部这片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久不衰。有人考证,早在我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儋州山歌已始具雏形;到了唐代, 受当时格律诗和新乐府诗的影响,山 歌已基本趋向成熟;待宋代苏轼谪儋时, 当地已是“弦歌四起”,“夷声彻夜不息”,令老先生感慨万分。在以后的年代里山歌更加流行。如今儋州山歌已成为海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一首山歌曾这样自豪地唱出: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 家家都有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儋州山歌俗称儋州歌,讲究韵律,可唱可读,朗朗上口。它们的内容分言情表意、劝世教化、农事医药、讽邪嘲恶、对唱逗趣等等。山歌唱词多为七言四句,带有浓厚的古风形式;语言含蓄而生动优雅,修辞手法多用比、兴,例如:

一个石头连一片,哥坐一边依坐边; 石头不受千年老,咱哥与依坐千年。再如:

颜塘水底淘月影,旧州西照照山青: 松林晚翠含春意,笔架云烟含笑情。

上述二首山歌有直接出自劳动人民之口,有经过文学加工,但都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

儋州山歌还因流行地域不同,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例如,儋州市海头镇濒临北部湾,那里的流行山歌被称为“五湖歌声”,闻名海南岛。当地人无论是渔民农夫、小贩工匠。或是他们在干什么活儿,诸如出海捕捞,野外放牧,还是休闲在家,乘凉闲谈,上墟赶集,男人女人都喜欢放歌咏唱。尤其是农闲时节、逢年过节或者喜庆日子,大人小孩,汉子婆姨更喜欢聚集在一起高歌欢唱,抒发情怀,逗趣取乐。

90 年代初,儋州山歌被人编成山歌剧,使这枝一直开放在野外的奇花在舞台上盛开,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种场面。儋州市的农民们自筹资金, 成立了一个个山歌剧团,自编自演了一台台风趣特殊的山歌剧。这些山歌剧以传统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故事为基础,精心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曲调优美,歌词生动,具有一定水平的表演技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农民山歌剧团经常走村串寨,上镇下乡,活跃在信州市各乡镇,使古老的“歌海” 之地到处歌声飞扬,歌潮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