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葩

海南省临高具有一种我国独一无二的木偶剧,即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也叫临高木偶。因为当地人习惯把用木头、泥土雕塑的人物偶像称“公仔”,所以临高人也叫木偶戏为“公仔戏”。

临高木偶戏的演出方式非常特别,但也较为简单。木偶戏班子演出时, 只选一块土场地,在地上埋两根木柱子,上面横放一条竹竿、挂上两三个马灯或汽灯,这就算是舞台了。舞台上不设一般常见的布景。开场锣鼓响起之后,随着一声清脆的“啊唎哈”唱腔,几位演员们便手擎杖头木偶上场了。演员们手中拿的什么样的仗头木偶,他就化妆成什么样子。在临高木偶戏中特有的双唢呐曲调的伴奏下,演员们便开始唱念做打,与手擎木偶同演一个角色。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演员们时而单纯操纵木偶演戏,时而以自身的表演来补充,有时又人与木偶同时唱演。演员们一段“朗叹”的唱腔演员一招一式,或激昂,或细微,喜怒哀乐,表情生动;演员手中的木偶上下翻转的舞蹈。眉能动、眼能转,嘴能张,手可拿,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恰如其分。演员自身的唱做和手中木偶的举动异常默契,惟妙惟肖。

临高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风格独特,故事性强,唱法通俗易学。在临高县,无论男女老少、市井闲人,还是田头农家、城镇工匠,人人爱看人偶同台的木偶戏,许多人都会唱上儿段“啊唎哈”和“朗叹”的唱腔。尤其在农村,每逢传统节日、婚嫁祝寿等喜庆日子,或者是农事情闲、春夏天晴之夜,人们都喜欢请木偶戏班来演出。那个乡村当挽要演木偶戏,消息早早就传到远远近近的村落里去了。当日下田干活的农民往往比平日早收工,荷锄扛犁,牵牛赶鸭匆匆归家,心里总念叨着那迷人的木偶戏。远处住的木偶戏迷们则提着灯笼,亮着手电,扶老携幼,三五成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演出时,往往是台上演员在唱,台下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击掌哼唱。在没有演戏观戏的日子,村上的老人们则在春夏之夜,带着水烟筒或拿着草席,聚集到村里的清凉处,大家说笑之间总忘不了讲戏唱戏,说一段木偶戏里的故事。谁要是对木偶戏说不出个名堂,哼不上个曲调,他就会被大家瞧不起。临高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溯到南宋时代。南宋时期,一批福建移

民来到海南岛,他们在临高安居乐业,并把家乡传统木偶戏(又名佛子戏)

授传与当地人。后来几经演变,就成为用临高方言说唱的“公仔戏”了。据

《临高县志》载,木偶戏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最为盛行,每年节假,(演员)端木塑于肩膊,男女答唱为剧,观者甚众”。解放前,临高一带的木偶戏班有 10 来个,最出名的是刘和贵与刘教英这一班,夫妻两人戏路宽,功底厚,演唱的音质清晰,行腔动听,演技娴熟。1962 年 5 月,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在临高作文化考察时,曾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对夫妻班的演出,并挥毫赋诗一首:“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如今的临高木偶已是更加动人了,新式临高木偶戏采用了激光幻灯机打的布景,以电子琴伴奏,并加传统的鼓锣和双唢呐。新编的木偶戏以其云一般缠绵、水一般轻柔、泥土一般纯朴的独特风格,风靡海南西部一带,为我国木偶剧中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