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 州 织 女

天上有个织女星,人间有个黄道婆。织女一夜九千九,道婆一日一万二。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女纺织家。她在纺织业上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是与她长期和黎族人民一起生活并学习黎族纺织技术分不开的。

黄道婆南宋末年生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郊区华泾镇)的一个贫苦人家,十几岁时只身流落海南岛崖州城郊区,即今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黄道婆在那里生活劳动了 30 多年,到年近 50 岁时才返回家乡。水南村一带居住着许多黎族人。黎族妇女精于纺织,而对木棉的纺织尤具匠心。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会了纺织和制造纺织工具的技术,并且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革新与改造,深受当地人士的欢迎。例如,黄道婆凭借自己的生产经验和智慧提出改造原有纺织工具的办法,并且和黎族人民一起创造出一种名叫“踏车椎弓” 的新式纺织工具。她还把自己织好的布匹锦缎送给身边的贫苦黎族兄妹,为一些身处逆境的黎族民众排忧解难。黎族人民则把她视为自家亲生骨肉,亲切地称她为“■家人”或“■道婆”。“■”是黎语“咱们的”意思,仅这一个字就显示出黎族人民和黄道婆之间亲密关系的程度了。直到如今,在黄道婆当年居住过的地方,黎族群众仍然用这个称呼讲述她的许多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述说的:

■道婆织出的锦缎像天上的彩云一样美丽,她把锦缎送给许多黎族农民和渔民。有一次,崖州官府命令■道婆编织一大批“黎锦”贡品,限期奉送朝廷。■道婆决不从命。黑心的州官下令衙门兵卒捕捉她,解送上边问罪。黎族人民不顾抗命杀身的罪名,挺身相救■道婆。众人设法将■道婆护送到大山中的保定黎寨,即今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区保定乡,使她躲过了一场灾难。

海南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是很高超的,黄道婆所居住的崖州一带的黎族织女更有一些纺织绝技,例如,“崖州锦被”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名牌产品, 它有一整套独特的纺织工艺,如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黄道婆把这些技术全都学得很精通,她织出的锦缎色彩鲜艳,图案美丽,深受崖州人士的喜爱。

黄道婆在家乡时 8 岁就做了童养媳,由于生活环境很凄惨,她才被迫逃出“夫”家,漂落到遥远的海南岛。她的人生岁月在崖州随着纺车的转动而流逝。她已经鬓发苍白,思乡日盛。黄道婆最终告别了生活 30 多年的崖州水

南村,于公元 1295 年返回乌泥泾。黄道婆看到家乡纺织技术仍然极端落后, 就把她从黎寨带回的新式纺织工具和编织“崖州锦被”技术传授给家乡父老, 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革新创造。我国古代的纺车是手摇单维(一个纺绽), 一线纺车,费力费时效率低。黄道婆将其改造成三繀三线脚踏式纺车,它是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比英国人哈格利夫斯 1764 年创造的人工纺纱

机早 400 年。在黄道婆的倡导下,乌泥泾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据时人工逢《梧溪集·黄道婆祠》载,乌泥泾及松江一带成为当时全国纺织业的中心。王逢也赋诗赞曰:“崖州锦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回,千柚乌泥夺天造。”

在那个年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棉纱棉布产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每年出口日本、欧洲、俄罗斯、东南亚各国,总量超过百万吨。一位欧洲的哲人说:“中国的土布,穿暖了我们的祖先。”英国皇家博物馆至今还展示着那个时代一些英国贵族所穿的礼服,它们就是用从中国进口的紫花棉织锦做成的。黄道婆成了世界的圣母娘娘受到膜拜。

黄道婆在家乡积劳成疾而逝。史书载:她“死后,邑人感泣而共葬之。又立祠,曰先棉祠,岁时享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 1957 年重修了黄道婆墓祠,并在周围植松树、冬青等常绿树木,墓前立有一碑,上面铭刻题字: 中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