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儋州

祖籍四川眉州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我本儋耳人”,“海南万里真吾乡”。他所指的儋耳即淘南的儋州市。在海南 3 年,他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的情谊。在他奉召北归时,竟依依难舍,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他是实实在在把海南当成自己的故乡了。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 1097 年),苏东坡自惠州被贬来海南,起初住在儋州官员张中官舍的庭院内。后来,苏东坡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庭院空地内建所房屋,他又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为该屋题名“载酒堂”。苏老先生曾为载酒堂咏过一首诗:“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客来有美载, 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和陶田舍始春怀古》)

元符元年(公元 1098 年),访察岭南的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将苏东坡逐出官舍。苏东坡只得在城南的槟榔树丛中买地建屋居住,在众黎族百姓的帮助下,五间茅屋建成了,他把屋子命名为“桄榔庵”。

住在桄榔庵中,苏东坡甚爱种植一种儋州簕竹。据《儋县志》记载:“簕竹一名涩簕,即棘竹也,长芒密距,枝皆五出如鸡足可蔽林岩。这种竹子,生命力极强,长得蓬勃葳蕤,密密匝匝,可为村民护寨。而且,这种竹子坚韧耐用,可做房子衍条,亦是编织物和用物的上好材料。它的笋质嫩味美,这就不免成了“食无肉”的苏东坡的家常菜了。苏东坡这样认为:“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逐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他以儋州簕竹作为自己当时的精神写照。“三年野服”的苏东坡,既爱种儋州簕竹,又常吟簕竹之诗。他写到:“竹有雌雄,雌者多笋。故种竹当种此雌者。”“自根以上梢一节发者为雌。物无逃于阴阳,信哉。”(《竹雌雄》)他几乎就是个种竹专家了。难怪有人在画东坡笠屐图时,总让苏老先生手柱一根儋州竹子。后人曾以桄榔庵为东坡祠。元代延佑年间东坡祠迁到载酒堂, 清代称为

东坡书院,至今已是颇具规模的旅游点了。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新修的头门,深绿色的琉璃瓦屋顶,两端有卷草装饰图案,古雅别致。门上横书清朝举人张绩所题的笔力遒劲的“东坡书院” 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载酒亭位于堂前,绿瓦重檐,为重檐歇山顶结构,分上下两层,上糖四角,下檐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煞是壮观。亭中有“鱼鸟亲人”悬匾。亭的东西两侧是砖砌的莲池,亭池相依,倒映成趣。池边栽有在海南不多见的狗仔花,每年春、秋花开,紫色,大如酒杯的花中,有五瓣翘起如同小狗蹲坐,围绕着花柱。亭上绘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创作、授徒情景的八幅图画,栩栩如生。

载酒堂位于载酒亭之后,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它包括两侧富丽堂皇的耳房。堂中两侧,有历代名人学者所撰的诗文碑刻 13 座。后墙上有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便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有对联印证苏东坡这种一斗笠、一对屐的生活形象: “宾主联欢,追思笠展风流,雪爪尚存鸿北去;冠裳承祀,若问送迎诗句, 笛腔犹按雁南飞。”据说,苏东坡曾因访黎子云在途中遇雨,向农家借用竹笠、木屐而归,逗得妇女儿童争笑。

东坡书院的大殿位于载酒堂后面,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有廊舍相连。庭院中有棵百年芝果树,枝繁叶茂,使整个庭院处于浓荫之中,更显得幽静, 在古朴典雅中,又有一二种生机勃勃之气。大殿正中,置有玻璃钢制作的苏东坡和他的儿子苏过、好友黎子云的塑像,上有“鸿雪因缘”的题匾。大殿中陈列着苏东坡的主要生平事迹和居儋时的轶事。

东坡书院中还设有展览馆、望京阁等供游人参观、在西门外园林中,矗立着“坡仙笠屐”铜像。

苏东坡被贬儋州,虽处逆境却不自弃,与当地人结成好友,并施教于民, 在还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海南传播中原文化。海南岛各地的士人,多慕名来学,文风因此兴起。而这位先生亦留下了许多故事,广被传说。

·写广告诗的苏东坡·

苏东坡居住在儋州时,邻居是一个卖环饼的老太婆,老太婆虽有一手好手艺,却因店铺地处偏僻,生意一直不景气。苏东坡很同情她的处境,觉得应该帮助她。他灵机一动,挥毫写下一首权当广告的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青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生动形象地描画出环饼的制作过程和形状及色香味等特点,老太婆把诗高悬于门上,果然吸引了众多顾客,生意兴隆,乐坏了老太婆。

·东坡井的传说·

载酒亭的侧面有一口据说是苏东坡开凿的井,井水清甜,出水量大,现在还供饮用。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老仪到东坡井挑水,忽然想起虽挑水回去,依然无米下锅,不禁悲伤落泪起来,边哭边喃喃自语:“东坡井呀东坡井,若是井水能变酒,用来换钱,那该多好啊。”没想到,他挑水回家后, 把水倒入锅中,却飘出了阵阵扑鼻的酒香,水变成酒了。老汉喜出望外;把酒挑到市上卖,竟由此过上好日子。

·东坡竹帽·

到儋州,可以看见那里的人们喜爱戴一种形似覆盆的竹帽,这种竹帽既轻便,又可挡小雨,遮太阳,很实用。“坡仙笠屐图”中,苏东坡便身背着一顶。相传苏东坡一日访黎子云时,途中遇雨而向农家借竹帽戴,一戴便觉得这种帽方便实用,就极力提倡,自己出门也常戴,久而久之,人们便称这种竹帽为“东坡竹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