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珊瑚

80 年代,海南文艺演出团几度应邀出访东南亚国家。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海南演出团演出了十余场地方戏中的传统剧目《三看御妹》、

《春草闯堂》、《汉文皇后》等。每场演出都是座无虚席、观众掌声如雷; 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往往要谢幕几次或者十几次;当演员退入后台卸装时, 仍有不少欣喜若狂的观众等待在后台门口,要同演员见面,当面表示祝贺, 诉说欢喜之情。这种海南地方戏就是琼剧,它被海南人和琼籍华侨誉为“南海珊瑚”。

琼剧是海南岛主要戏剧品种,也称海南剧。据地方史书记载和艺人相沿传说,琼剧历史悠久。大约于明末清初之际就在海南岛出现了一种地方戏, 即今日琼剧的前身,距今已有 360 多年的历史。

琼剧和在广东省潮安、汕头流行的高腔剧有着亲缘关系。明代末年、潮安、汕头一带居民大量移居海南岛,他们带来了家乡的文化,其中包括福建的潮州剧和广东的粤剧。当时,潮剧和粤剧自身尚仍处于形成发展之中。潮剧中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产生的古乐曲,还有明代出现的弋阳腔唱法。粤剧中也有许多弋阳腔、昆腔唱法,并融合了南音、粤讴、龙舟、木鱼等广东民间曲调。喜欢潮剧、粤剧的大陆移民来到琼岛之后,慢慢地将潮、粤剧曲调传授给祖籍琼岛的艺人,通过漫长岁月的吸收、演变,形成了最初的海南土戏,即琼剧的原始形态。

琼剧较多地吸取了高腔唱法。高腔是一种戏曲声腔系统,主要由江西省的弋阳腔、安徽省的青阳腔组成。明代年间,弋阳腔、青阳腔在各地流传开来,或同各地剧种结合,成为当地戏曲的组成部分;或同地方语言、曲调结合,演变为新的剧种。高腔的特点是声调高亢,后台帮腔;只用打击乐,不用管弦乐伴奏。例如,高腔代表声腔弋阳腔,它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才创造了滚调。弋阳腔在元末年间即出现于江西省弋阳一带,随后向四面流传。在弋阳腔的直接、间接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潮剧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

粤剧对琼剧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粤剧正式形成于清代雍正年间前后(公元 1723~1735 年),腔调以梆子(相当于西皮)、二黄、西皮(相当于四平调)为主。这些腔调都在琼剧中以变化了的形式出现。潮剧音乐多用弋阳腔、大锣鼓和民歌,铿锵有力,宏亮气派。琼剧继承了这种音乐表现手段,常用锣鼓齐鸣为高亢唱腔伴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琼剧的舞台表演原来比较简单化,琼剧艺人就大量吸取了潮粤戏剧在表演方面的长处,尤其是化妆服饰的运用和布景道具的添置,极大丰富和美化了琼剧的舞台表演手段,使其臻于成熟。

经过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精华,不断自我更新提高,琼剧终于成为一门独立的地方剧种。

现在的琼剧表演可以概括为 8 个字:“以‘唱’居冠,以‘法’称魁”。唱,要求嗓音宏亮,吐字清晰,节奏合拍。法,要求舞姿靠身段,举止靠气质,表演靠传神,经过长期的演艺实践,琼剧角色表演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6 大行当,有云:

生脚儒雅且洒俏,旦脚文静又婉娇, 彩旦辣、花生丑,书僮天真梅香飘。武生武旦莫情妙,杂脚谐幽且多嘲, 婆脚慈,须生严,净脚有阴亦有昭。

各类行当角色表演注重于运用不同的程式,即角色规范化。例如,须生常用的台步为“七星斗”,旦行则擅长“八丁步”,它们历经表演家的千锤百炼,业已成为独有的基本台步。

琼剧武戏表演甚有特色,演员们纵跳翻腾,轻捷灵便。他们的武术功架源于南拳,隶属中华武林南派功夫。“八卦拳”、“九宫步”、“阴阳掌”、“金猴棍”等等,这些南拳中的精粹套路均被琼剧武戏采纳,重现于舞台之上。较有名气的琼剧武戏有《秋香过岭》,它是一出传统武功戏;《关公斩庞德》是著名的琼剧名武玉字派武功戏,它们都是应用南拳精粹的范例。

观看当代一些著名的琼剧表演家的演出,实在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享受。琼剧名家的唱腔虽各有千秋,但是共同的特点是音质淳厚,节奏感好, 优美动听,富有韵味。例如急中板,名家的行腔清甜圆润,节奏急促均匀, 使戏剧角色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名家表演善用身段、造型、眼神等多种艺术手段,出神入化地塑造戏剧人物形象。例如娴熟“法”的名家塑造女性人物时,多用凝董的台步、含蓄的表现,以此来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温柔善良;又用旋转飘浮的圆弧舞步,刻划女性兴奋喜悦时的感情。琼剧演员就这样通过舞台上一字一句唱腔,凸现人物的性格;一招一式的表演,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海南人民自古就非常喜爱琼剧。清朝咸丰年间(公元 1851~1862 年), 琼剧就风靡海南。这一时期里,海口、文昌、琼山,澄迈等地相继成立了 30

多个琼剧科班教练馆,还有文彩、琼顺、大小凤兰等 10 多棚文武大班,出现了一大批琼剧名角。琼剧大班不仅在海岛内演出,而且出海到东南亚各地演唱。从咸丰年间到清末,到东南亚一带演出的琼剧名演员就有 20 多人,名武生文彩被海外人士誉为”武冠五洲”。一些东南亚国家华侨也组建了琼剧戏班,排演海南传过来的戏本。琼山府城靖南街就有 15 部木版土剧(最古老的琼剧)唱本被海外琼剧团购买,这些唱本诸如《张生上京》等,内容多含讽世嫉俗,反封建意义。到了民国六年(公元 1917 年),海南一批新起知名琼剧演员组成二南班,赴新加坡、马来半岛等地演出《蔡锷出京》等剧。由于剧目颇具时代气息,二南班深受海外观众欢迎。

新中国成立之后,古老的琼剧喜得新生。琼剧人士一方面挖掘历史遗产, 排演了行当戏《乌鸦戏凤》、《薛刚反唐》,另一方面又对琼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剧目内容、演唱技艺、服装道具、音乐布景等诸多方面,使琼剧获得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琼剧人士创作了《红叶题诗》新剧;它被拍成电影,广泛发行于国内各地和海外。这件事标志着琼剧表演艺术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随后琼剧又编演和移植了一些现代剧,如《红色娘子军》、

《沙家浜》、《红树湾》等。

如今,琼剧已成为一种各方面都很成熟的地方剧种。由简而繁,由粗而精,由俗而雅,这些是琼剧表演艺术发展的总趋势。新式琼剧《台湾舞女》、

《西湖公主》就大胆突破传统程式,发挥器乐辅助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剧场效果。在《西湖公主》一剧中,舞台上出现了奇妙的公主飞天入湖的景象, 电子乐器、爵士鼓的伴奏更声情并茂地烘托了舞台气氛,使观众为之惊叹动容,从而收到了传统打击乐器无法达到的效果。一些回国探亲的琼籍华侨看了这出剧后,称赞现代琼剧表演艺术精深细腻,唱腔典雅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