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古镇

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奉旨在琼崖(海南岛的古称)设置儋耳郡、珠崖郡,总理海南事务。最初,儋耳郡治所就设在今檐州市三都镇南滩村。后来,官府搬迁他地。相传,南滩村常遭水患, 民不聊生。一天晚上,历史上有名的少数民族中帼英雄洗夫人显灵救民于水火。当时风雨交加,官民无人敢外出。众人身居屋里耳闻外面人声鼎沸,可是从窗缝里却看不见人影。待到天明,官民们才发现整个衙门百姓住屋已搬了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今日儋州市中和镇。这是洗夫人号令鬼工神匠一夜之间完成的伟业。洗夫人是公元 6 世纪南朝、隋初岭南少数民族女首领,高凉

(今广东省阳江)人。史书记载她“多筹略,能用兵帅国”。为了祖国的统一,她曾率军征战于琼岛。据《儋耳志》云:“洗夫人信义结于遐迩,海南

儋耳归附者千峒。”她在海南建州,恢复郡县制度,以德义教化,倡导黎汉等各族人和睦相处,顺利地在儋耳管治着海南全岛。在当时中原政治动荡的岁月中,她“怀集百越,使数州晏然”,百姓免受动乱所带来的流血痛苦, 由于她始终与祖国中央政府保持统一政治体制,坚决抗击任何分裂割据势力,所以陈朝的陈武帝封她为石龙太夫人,隋朝的隋文帝封她为谯国夫人。海南人民赋于她一个建房修城定居的美丽传说,也是对她开发海南岛功绩的赞扬。人民还在中和镇修了所宁济庙,以祀洗夫人功德。

中和镇一边是北门江清水流敞,一边是松林岭绿树遮天,钟灵毓秀,一块天赐风水宝地,1000 多年来,这块地方就成为州府衙门的驻地。中和古镇人民不仅受惠于洗夫人的建设治理,而且受益于苏轼大文豪贬儋时期的教化。北宋时期,苏拭被称为一代“文章之宗”,被朝廷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贬到儋州 3 年有余,也就是今日的中和镇。苏轼居住小镇期间与当地民众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举办读书学堂,传播中原文化,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文化教育方面的好事。当苏轼最后离开海南时,当地有数十位父老相送,好友黎族人士黎子云:“敬酒相送,执手涕泣而别。”苏轼本人最后对自己一生思想功业总结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借州。”现今,人民为纪念苏轼,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东坡村、东坡田、东坡桥等场所,以示对老先生的怀念。

中和小镇自设立州府衙门之后,就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岁月。朝廷官员、海外商人、岛内黎民、田农渔夫,人们汇聚小镇,筑屋而居,各行其业,往来不绝,致使古镇街巷日益增多,渐渐成为海岛西海岸的繁华之地。为抵御海盗侵扰,防止战祸,古镇军民曾不断修建城墙。明朝洪武年间(公元 1368 年),儋州军民再次大规模修建城垣楼阁,历经十余载。据史载,古镇所修的州城古城全长 427 丈,宽 1 丈 8 尺,高 2 丈 5 尺。东南西北各辟有四个城门楼,城门外又筑有月城,沿城垣拓有护城河。在海岛内,儋州城垣的规模是翘楚冠首,鹤立鸡群的。古城垣是儋州先民们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也是历史上中央政府有效治理海南岛的标志。

中和镇濒临北部湾,自古就是沟通南洋国家与海南岛和祖国大陆的中转站。数百万炎黄子孙曾从这儿起程,渡海到南洋各国,阿拉伯地区去谋生, 异邦友人也年年月月不停地来到这儿,或做生意,或定居。海外琼籍人士身在他乡,心怀故乡,他们曾在小镇上修建了一些商行住房,异邦客商同样盖了一些商用建筑。在中和小镇上,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路,道路两旁齐齐地立着两排骑楼,气派恢宏。骑楼的顶端和墙壁上雕刻着一行行英文字母, 还有一些独特的图案,骑楼下的门面大都是一间间店铺,透出南洋派商场的浓烈风韵。

1987 年是“苏轼贬儋 890 周年纪念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苏轼研究专家

学者以及邻近四乡八镇的观光游览者云集中和镇,总数约 10 万之众,把镇内所有的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这是古镇有史以来最隆重的文化节日了。全镇四处张灯结彩,八面锣鼓震天;舞狮赛龙表演队串街走巷,对歌调声演出团搭台高唱。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演艺令外乡来客惊诧,称道不已。

饮酒赋诗,这是苏老先生一生的两大嗜好,而古镇人个个都有当年的东坡遗风。中和镇女人酿酒出名,男人喝酒有名,这早已成了琼岛的一大人文特色。在那个周年纪念日里。古镇人极其自然地重现了苏东坡的生活风采。人们游玩饥渴之后,三五成群地走进相中了的酒楼饭店、小铺食摊,喝起被

誉为“儋州茅台”的地方名酒。高雅的老辈文人席间举杯相邀,细斟慢饮, 吟诗作对,你唱我和,话昔日东坡逸事;豪爽的现代青年围桌袒胸露背,海碗猛灌,划拳行令,唱戏调声,称赞今日庆典。许多进餐的外乡人都说,看了他们的这种劲头,真相信这些人是东坡亲授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