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林乐章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 1902 年),侨居南美洲秘鲁的曾汪源先生(广州市番禺人)不远万里来到海南岛,随同他前来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曾先生一行人环岛考察一番,详细了解和记录了一些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经过反复比较,他们确认,今儋州市一带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受台风影响较轻,是理想的橡胶树生长区。两年以后,曾先生的儿子曾金城再次远渡重洋, 重返海南岛,并且随身带来从马来西亚购买的一批像胶树苗。在今儋州市洛基镇五岭村有曾金城先生事先购置平整好的一块土地,他将橡胶树苗种植于内。经过曾先生的精心培育,部分橡胶树苗成活了。从此,海南岛橡胶生产历史的首页记录就由海外华侨曾汪源和曾金城父子两代人书写完成了。如今,在曾氏父子开垦的海南岛第一个橡胶园内,当年首次历史性种植的橡胶树仍存活几十株,最大的高 10 余米。

几年之后,在清代宣统二年(公元 1910 年),华侨何麟书先生在今琼中

黎族苗族自治县开辟了第二个橡胶园,其面积为 250 亩,种植橡胶树 4000 多株。两年之后,何先生又深入五指山水口田地区再辟另一个橡胶园。自曾、何二位先生之后,华侨在海南岛开辟和经营橡胶园的热潮不断涌起,橡胶生

产规模逐渐扩大,到了 1934 年,海南岛共有橡胶园 94 处,面积 9000 亩,橡

胶树 24 万余株。

1952 年,党中央发出在海南岛建立我国天然橡胶基地的号召。几万来自祖国各地的志愿人员打起背包,走进海南岛热带雨林,扎营荒野草坡,艰苦地创建国营农场,开垦橡胶树种植园。几十年过去了,在如今海南省的广阔地域内,到处都有那一代人开辟的茂密的橡胶园。 1962 年 2 月 9 日,周恩来总理来海南岛工作时参观了今儋州市国营西联农场橡胶园,他被橡胶林工人们的创业精神所感动,挥毫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直到今日, 周恩来题词纪念石碑仍然树立在西联农场的橡胶园里。每天上午,明媚的阳光照进那片浩瀚辽阔的橡胶园林,进入其内,仿佛进了茫茫大海一样。在阳光下,一株株橡胶树耸立参天,横竖排列,左右成行,整齐壮观。在树林中, 不时可见一个个割胶女工的娇健身影,她们人人手提一个桶子,忙忙碌碌地收集黎明前采割的乳胶。

说到割胶女工黎明前的劳动,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儿。橡胶树像个淘气的孩子,又娇嫩,又脾气大。生长之际,要求有充足的养料,而且不能冻着;长大该淌胶了,又只能在黎明前痛快地流淌,太阳出来一晒,它就不流乳胶了。因而,割胶女工们必须每天凌晨披着星光去橡胶园工作。那时候的橡胶林里布满了迷雾,黑沉沉的什么也看不见。姑娘们脚蹬胶鞋,预防露水和蚊虫;肩挎工具袋,腰束皮带,挂着把胶刀,要用它割开橡胶树皮采取乳白胶汁;头带一盏电池照明灯,做为照明指路用;手提一个小桶,专门收集胶汁。橡胶园里,一束束光柱闪动,映出了一张张笑脸。采胶讲究技术,把橡胶树皮割深了,会伤树;割浅了,不出胶。姑娘们心灵手巧,她们挥动手中的一把把胶刀,在树皮上割出一条条斜口,再将一个特制小缸子绑在斜口下。胶乳淌泻了,一滴一滴渗出斜口,滴进缸子里。待割完一片椽胶树,朝阳也就出现了,姑娘们这才收工回家吃早饭。尔后,她们又忙着收积土杂肥, 挑到胶园施给橡胶树,等太阳把胶林晒得暖和和时,胶乳水也流得差不多了, 姑娘们又提着桶逐棵逐棵地回收胶汁。

此时的橡胶林里弥漫着一股股乳汁的清香。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参观了胶林之后,兴奋地赋诗赞美道:“胶源浩荡森林海,香韵芬芳极乐园。”设在儋州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经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橡胶新树

种。如今,海南省年橡胶的产量已占全国橡胶产量的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