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人家

三亚渔场是南海四大渔场之一,捕捞海域 1.6 万平方公里。鱼汛时期,

大陆沿海各省、市以至港、澳、台的渔船云集三亚港内,多达 2000 余艘,一时间帆樯如林,渔歌起落,场面无比雄伟壮观。

按照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渔民出远海捕鱼,女人是不能去的,船上只准许有青一色的男子汉。南海风急浪高,哪个渔民舍得让自个的女人去冒风险?但在三亚渔场云集的渔船上,却有一些女人。她们带着孩子,住在渔船上,跟随丈夫在海上捕渔。渔船开到哪里,全家人就渡到哪里,日子也就过到哪里。这就是海南有名的“水上人家”。他们的生活和陆上人家的生活完

全不一样。

“水上人家”的渔船虽然大小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几个基本功能相类似的船舱:“生活舱”、“储藏舱”和“轮机舱”。大渔船的生活舱不仅面积大,而且隔成二三个小舱,位置集中在渔船的上层和中部。生活舱是渔民休息、活动、做饭的场所。为防止烟火危害,渔船的炉灶都设置在甲板上或船舱内的安全地带。储藏舱的位置在渔船的前部和底层,那里放置着各种捕捞工具,装鱼虾的箩筐,生活用的淡水、粮食等物,还有用本板隔开的舱房。轮机舱的位置在渔船尾部,里面安装着动力马达。驾驶室在甲板最高处。

“水上人家”的生活程序由海里的鱼几来安排。鱼汛一到,大型渔船都编队开到远海去围捕鱼群,那些船上的人都是精壮汉子。在近海水域里,常年栖息着小批鱼虾,捕捞它们的多是“水上人家”的渔船。在三亚的冬季鱼汛黄金季节里,游戈在近海的“水上人家”渔船有当地的,也有来自陵水、东方、乐东等黎族自治县的,还有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的。一些渔船清晨在海螺鸣号声中扬帆出海,傍晚载着满舱的鱼虾回港。另一些渔船则专门夜里出海,用灯火引诱捕鱼。夜里,站在三亚市鹿回头山顶,人们可以看见茫茫大海上的盏盏白光灯,点缀着沉沉夜幕,浮光幻影,星光灯光交相辉映⋯⋯

风里来,雨里去,一条渔船一家人,追随着鱼儿在海上游弋。头三天在这一块海域捕捞,后四天又在那一块渔场撒网。海风海韵伴着海上生活,日光月光和着海上渔歌。一家人踏波踩浪,辛勤劳动。星移斗转,春去秋来, 水上人家有自己特殊的喜好。

海上行船时常会遇到变幻莫测的风浪,为求平安,渔民们都信奉“天后娘娘”,特别是跟随出海的渔姑们,更是信奉。渔船每到一个海港,她们都要买点香烛、礼品,供奉娘娘。若和熟悉的人交谈,她们会讲出一些“娘娘黑夜送灯引路”,“娘娘浪里转舵护航”的故事来,她们把自己的丈夫当做天后娘娘之后的第二个神,处处体贴、照顾,服从他们。每当渔船驶进一个海港,渔汉们或者上岸卖鱼,或者进饭馆喝酒,渔姑们则从不离开渔船,她们会在船上煮好鱼,烧香菜,安静地等待渔汉归来。渔汉回到船上,盘腿坐在船舱的木板上,一边吃肉喝酒,一边向渔姑讲述岸上的事。有时候,卖渔赚了钱的渔汉们喜欢聚到一起喝酒,大家喝得面颊通红。酒酣话多。渔汉们边喝边谈渔汛,说女人。而此时,渔姑们则盘腿坐在船尾,忙着织鱼网。男人喝酒,女人是从不参与的。有的水上人家拥有两条渔船,出海捕鱼时两条船一起航行。一条船驶进渔场附近的海港,渔姑带着孩子留在船里;渔汉和另外几个汉子则驶另一条船出海,他们或是有血缘关系,或是有契约关系。捕鱼的船一二天或三四天回来一趟,卖鱼并休整,然后再驾船出海。在渔汉出海的日子里,渔姑就守在“水上小屋”里,一边忙着晾晒鱼干、修补渔具等活计,时刻操心照看在船上玩耍的孩子,一边企盼着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

近几年来,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水上人家不仅新造了二三条大渔船,而且还在常去的港口盖了新房,租了店铺。渔汉们已经不满足在天然海洋里捕鱼捞虾,他们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劈波斩浪,顶风行船。

又是一个渔舟唱晚的时刻,三亚市的渔港码头一派沸沸扬扬的欢闹景象。留守在港的渔姑们最先忙起来,有的早在渔船上放好几桶清水等渔汉洗澡,她要用纤纤素手把汉子身上的汁味、咸味洗个干净,让那一身古铜色的腱子肉重新发光闪亮,焕发魅力;有的则领着急于要看鲜货的客商守候在码

头,她一脸欢笑⋯⋯

夜幕降临,渔港内外万盏灯火,一片辉煌。水上人家围拢在船板上,就着闪烁的灯光甩晚餐。女人吃饭,男人喝酒,鲜鱼虾当菜,诱人的香味在船桅间飘荡。渔民吃鱼别有情趣:一家人围着一只烧沸水的大锅,把那些鲜活的鱼虾扔进锅里,清水煮熟,捞出来就吃。虽没有什么调料,但味道鲜美极了,吃完鱼的一面,把上面的刺扔下海去,接着吃。渔民最忌“翻”字,吃鱼也不例外。渔汉、渔姑们边吃边谈,男人谈海上的风浪,女人谈陆上的商战,两人商量着,盘算着,有开心的笑声,也有忧愁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