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 州 石 匠

凡是生在海南长在海南的人,无不领教过台风的威力。台风袭来,天昏地暗,树木折断,房屋倾倒,一切都在急剧中产生又在急剧中毁灭。为抵抗台风侵袭危害,沿海一带的人都用石头盖房子,建庭院,修道路。石头建材难采,难运,难制作,非得技艺高超、身体强壮的人去干不可。天长日久, 在社会俗称的 72 行之中,石匠就成为一种地位重要且劳动艰苦的行当。石匠

在海南岛传艺方式是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渐次扩大人数,形成独立体系。海南岛各地都有土生土长的石匠群体,较有名气的一个群体要数儋州石匠。

从把式到穿着,儋州石匠都有自己的特色。远的暂且不说,就讲还没有改革开放的 70 年代中期以前吧。儋州石匠们不固守一地,单纯采石修建“样

板”梯田。他们 10 人 8 人组成一队,几个队推选一个联系活计的人,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公关部经理了。这位专门公关联系业务的石匠通常都是机灵人, 面目和善,能说会道。他常四处奔走了解情况,哪镇哪村哪家有人要盖房子, 只要消息一传出来,他准能及时捕捉到信息,立即从老远的地方主动我上门来。他进门之后先与主人搭讪套近乎,然后说明来意,接着详细介绍自己所在石工队的人员、技术等情况。他还一板一眼地向主人保证所盖房子的质量会达到什么样的精细程度。当最后涉及价钱问题时,他又会扳着指头替主人精打细算。所以,糖州石匠以做工精细,讲求信誉、价钱公道而闻名。与儋州相邻的临高县、澄迈县的人常喜欢让他们来干石头工程。有的县方圆儿十里的民房,十有八九都是经儋州石匠的手建成的。

儋州石匠工队接到活计以后,按约定好的时期来到工地。一大队人几乎都身穿灰色或灰蓝色的旧衣服,头上戴一顶旧草帽或裹一条红花格毛巾,肩上扛一把石匠用的铁锤子,铁锤木柄上挂一个旧拉链塑料袋,手提着一个竹制水烟筒。眼见进驻的石匠队伍衣服工具近似统一,个个身体强壮结实,工地周围的乡村孩子们常误以为开来了什么部队,欢天喜地围着他们看个不停,说个不停。檐州石匠也大多爱说爱笑,见了陌生、好奇的小孩站在那里, 总是打个招呼,和善友好他说几句俏皮话。孩子们听了总显得越发欢喜,仿佛遇到了熟悉、可亲的长辈,原有的胆怯很快就消失了。从此,儋州石匠的工地就是乡村儿童最爱去看、去玩的地方。

儋州石匠干起活来毫不含糊。临高县一些地方有一种比较稀松的红褐色岩石,当地人称之为沙岩,用它作为建筑材料。儋州石匠在那些地方干活, 他们先把沙岩采出来,再凿打成二三十厘米宽、20 厘米厚、50 厘米长的石料, 用来盖房砌墙。一块石料重量总在百斤上下。砌墙时,这些又笨而重的块石全靠人力搬上墙头,实在艰难得很。低墙就不易,待墙砌到一人多高时,每再向上砌一层,石匠都要费很大气力。这时候,儋州石匠就用那青竿暴起的双手抱起大石块,屏住呼吸咬紧牙关,满是汗水和褐红色石粉的脸膛涨得发紫,用尽全身力气把石块送上墙头。若稍不留意,就会砸伤手指。夏天盖房, 赤日炎炎,儋州石匠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凿石砌墙,从早上一干就干到晌午一点钟,吃过午饭,稍微歇息,又一直干到天黑;冬天,寒风刺骨,时而阴雨连绵,石匠站在脚手架上搬石弄瓦,默默地忍受着凛冽的寒风。看到这情景,主人们的脸上往往呈现出一种难于言状的神情。他们时常招呼石匠们歇息,或者端来茶水以表敬意。

儋州石匠做工虽然很苦,但他们却很乐观。他们砌墙时,干着干着,就放声来一段儋州山歌,其曲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令路人驻目谛听。儋州石匠到邻县乡村盖房子,当地村里青年人的一大乐事就是去听石匠唱山歌。就是路上见到儋州石匠,村里的青年人也会冒一句打趣话:“石匠师傅,唱山歌啰!调声啰!”每逢此时,儋州石匠就笑眯眯地哼上几句山歌。他们唱的多是情歌,一张口就迷人。一个石匠唱:

路上客人停一停,代我往家捎个信。

心上姑娘可安好?哥我天天念在心。另一个就会接着唱:

妹妹为啥这般硬?离哥远去无音信。几次梦中我笑醒,总是想起旧时情。

但是,每当石匠和村里人交上知心朋友,大家彼此有啥话都往外说,喜乐共享,悲哀分担时,就会流露出另一种情感来。他们会同村里的朋友诉说工作的艰苦,别妻离子,背井离乡的优愁,对富裕村庄人生活的向往⋯⋯说到后来会叹气不语,埋头吸烟。有的年纪大的石匠会情不自尽地哼儿句旧时的曲子,例如:

儋州石匠好凄凉,扛把铁锤走四方。别妻离子又抛家,外乡风寒水又凉。身处异地心想家,几时能回我家乡?

这调子悲切,歌词凄凉,催人泪下。人生的道路啊,没有一个不艰难。海南各地的石匠深受当地文化历史的熏陶,他们干出的石活也不尽相

同。例如,海口、琼山市一带靠近琼州海峡,自古就是大陆中原文化进入琼岛后的根据地,当地石匠凿刻的条石。柱石工艺细腻,石桌石凳精巧玲玫。琼中县,通什市等地位于五指山脉腹地,历来是黎族同胞的家乡。由于台风绝少吹进大山深处,黎胞多用竹竿、茅草盖房,因而,当地石匠少,石活儿也多是开山铺路,当地石匠常凿刻盘山险道旁的挡护石,跨涧桥上的石板条, 那一块块石条无一不凿铲得棱角分明,线条粗犷,有股豪迈奔放的气势。儋州石匠干的活儿都不同于上述两者。儋州市面对北部湾海域,自很久远的年代起,当地人就渡海去南洋谋生,待站住脚后,他们又返回故土做生意。不少南洋异邦人士也顺着海路来借州经商。同时,儋耳郡又是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最先在海南岛设立的政府管理机构,历代又有不少像苏轼那样的达官文人被贬谪儋州,所以,经年累月,儋州就成了一个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汇地。儋州石匠吸收了中外文化,他们铺砌的州城石板路平直通畅,饱含中原文化精华,博大宽广;凿刻的州城骑楼浮雕圆滑光洁,轻巧细致,透出南洋文化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