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水稻种植模式的变革
刘东波
1958年,我从家乡十字沽村(时属丰南县,1960年5月划归柏各庄农场,现属第八农场)来到柏各庄农场二分场,被录用为农业工人。自那时起,不论是当农工、生产队长、支部书记还是农场场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副县长、调研员,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和农业,一辈子都在和水稻打交道。
刚建场那会儿,因劳动力紧张,水稻生产采取的是水直播、旱直播和苗期旱长的作业方式。后因播种后草荒严重,直播面积逐年减少,到1970年后全部采用育秧移栽方式。
育秧、移栽方式也是几经变革。先后采取的方式有水育秧、湿润育秧、油纸保温育秧、塑料薄膜保温育秧、蒸汽工厂化育秧、过水旱育秧、旱育秧等。塑料薄膜保温育秧是1958年开始在二分场一队试验,1962年起在全场推广,以后面积逐年扩大,到1970年后每年的育秧面积在2万亩以上。1990年后开始推广的旱育,实际上还是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的形式。移栽方式最初采用人工采拔方式(称“采芽子”),后逐步推广铲秧带土移栽。
计划经济时期,一年一度的插秧都是采用“大会战”方式,直到7月份才能搞完,因此育秧也不得不实行分批播种、分批育苗。1983年全县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劳动效率提高,6月上旬就可以结束。
1985年1月,我任唐海县副县长分管对虾养殖,1989年4月后分管大农业直至1995年10月。期间水稻种植各方面的变革已有其他文章论述,我仅介绍在职时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和离职后“水稻乳芽直播”技术的推广两件事。
水稻旱育稀植
水稻旱育稀植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育苗方式由传统的水育秧改为旱育秧,主要掌握好水的管理,原则是不建立水层、以浇为主、不缺不浇、浇了则透。秧苗培育重视地上地下同时发展,注重培育良好的根系,提高秧苗素质,增加了抗逆性和抗病性,培育壮苗。特点是秧苗耐寒力强,生长健壮,移栽后无缓苗期,早发快发。二是插秧方式由密植改为稀植,一般的栽插密度为9寸×3寸以上,部分条件好的地区能达到9寸×8寸,增大行距,合理利用光温条件,提高抗病性,提高了分蘖率,结实率较高,增产,节省投入,经济效益高。
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始自1990年代初,起因是气候变化而天旱少雨、滦河上中游水库蓄水不足,必将会造成供水期推迟、供水量不足而影响常规育秧。作为水稻种植大县,更应该未雨绸缪、早想对策。
水稻旱育稀植的发祥地是日本北方寒冷地区。日本把它叫做水稻大棚旱育苗,它的意义在于:大棚保温—旱床稀播—促根壮秧—稀植增蘖。所以,中国水稻科研人员把它起名为“旱育稀植”。国家科委、农业部将其列入北方13省市重点推广科技项目。1989年11月13日,日本水稻种植专家原正市先生应邀来唐海县讲授旱育稀植技术,我听了讲课很受启发,觉得旱育稀植技术适合唐海县情。为稳妥起见,我要县农林局先行考察实验。高级农艺师、时任农林局副局长的扈传富组织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制定技术方案,同各农场结合选择不同类型地块,确定了1267个实验户,总共播种186.5亩,成功152.5亩(其中庭院95.89亩、菜园51.33亩、坨地30.33亩、稻田地5.02亩、隔离层3.92亩),插本田1927亩,其中符合稀植标准的34.71亩。实践证明,旱育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成本等优点。一般比常规育秧省水50%、省种30%,省秧田50%以上。同时,旱育秧栽后基本没有缓苗期,早生快发,增加水稻穗粒数,单产增加10%~15%。
试验成功后,县政府于1991年4月6日下发《关于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意见》,提出了“一年起步、二年上路、三年铺开”的工作目标,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任何新事物的推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也是如此。我们首先抓宣传发动。把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放在首位,提高群众对推广旱育稀植技术的理解。全县上下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板报、印发宣传材料、组织科技人员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讲水情的紧张,讲节水的重要性,广泛宣传省内外的成功经验,要求组织技术宣讲小组,深入到生产队进行实地宣讲,面对面的传授成功经验,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术。其次是抓典型带动。在大力宣传1989年试点取得成功经验,要求各农场确定自己的示范点、示范队,各生产队都要有示范户,建立中心示范田。通过抓典型、树样板、现场观摩的形式,促进这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三是抓政策调动。把推广旱育稀植技术纳入1988年就开展的“水稻高产竞赛”并作为主要指标之一,把农业技术人员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成效与职称评聘、晋升、行政职务的升降以及物质待遇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同时,对优先采用这项技术的农户在资金、物资(化肥、农膜、农药、除草剂)等方面给予扶持,县政府每年底都大张旗鼓表扬先进场、队、户和技术人员。四是抓行政推动。县里把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项目,坚持长抓不懈。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和科技的副县长任正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小组成员分包推广任务责任制,大力组织实施推广工作,并把推广面积和增产效果列入县相关部门、农场和生产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与奖惩。五是服务拉动。县里始终把技术培训作为推广旱育稀植技术的关键来抓,每年冬春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并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要求农场、生产队因地制宜,调整育秧地点,改全队集中统一在一个或几个地点育秧为以户为单位零星分散,在大田附近育秧或在自家庭院育秧,大田附近育秧可以节省运力、降低成本,在庭院育秧随时可以观测秧苗生长情况,节省劳动力成本。几条措施综合运用,顺利实现“三年推开”的目标,旱育秧面积逐年扩大。1991年至2005年,全县每年旱育秧秧田面积占总面积10%~30%、过水旱育秧面积占40%~67%、水育秧面积占8%~11%。育秧面积由2万多亩减为不足1万亩。节水成效显著,保证了春季水量减少而对育秧影响不大,5月中下旬后能适时插秧。
水稻稀植技术是在水稻插秧时采取加大行宽,株行距为9寸×3寸(或9寸×5寸),每穴3苗~4苗,取代之前的6寸×3寸的插秧规格。第一年推广“稀植”比“旱育”难度要大,农工习惯于依靠较多的亩穗数获取高产,看到稀植的稻田初期秧苗稀少,生怕影响产量,忧心忡忡。后来看到秧苗没有缓秧期、中期分蘖多、后期密不透风都后悔当初插密了。秋后对比产量,第二年自己就把密度降了下来。
通过推广旱育稀植技术,结合更换水稻主栽品种(“冀粳14号”取代“冀粳8号”),1991年至2005年16年间(其中1991年稻飞虱突然爆发减产、1998年至2002年连续5年干旱减产),全县水稻平均亩产有10个年份超过600公斤,最高达659公斤。
说到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扈传富同志功不可没。1991年6月由农林局副局长转任局长后,担起了技术和推广两副重担。有时我俩同到田间调查、同到生产队开会,有时他同技术人员单独下去,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后,他及时提供解决方案给我,使我做到胸中有数,能及时应对变化的情况。他任局长期间,每年都发动全县技术人员对当年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找出经验教训,辑印成册,不仅用以指导来年生产,还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每年都总结全县高产户、科技户的成功经验,印成小册子发下去,使得农工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粮食产量越来越高。1993年5月,唐山市政府授予唐海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市长特别奖”,奖励科技人员奖金10万元,扈传富是主要受表彰成员之一。1995年2月,省政府授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协作组“省长特别奖”,奖励科技人员奖金20万元,扈传富也是受奖者之一。
2010年以后,伴随着水稻的机械化插秧面积的急剧扩大,工厂化育秧在我县蓬勃发展。实际工厂化育秧还是属于“旱育秧”范畴,只不过是设施更加先进,技术更加成熟,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更高(秧本比可以达到1:400),劳动强度降低、成本降低。当年“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为实现水稻插秧和收割机械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水稻乳芽直播
2009年7月,唐海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老科协)成立,已经退休10年的我被推举为常务副会长。我觉得身体还行,还可以、也应该再干点儿事情。
想到年轻时在生产队当农工,一年一度的插秧大会战,生产队男女老少齐上阵,从5月初忙到将近6月底。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到6月初就可以完成插秧,但插秧的劳动强度丝毫没有降低。“面朝黄土背朝天,挑起芽子腰压弯,手脚着地倒着走,腰酸腿疼手腕肿。”采芽子、插秧、割稻子、抬筐是农活中最累人的。传统人工育秧插秧,既费水费工,又费钱费力,特别是近年来农田用水趋紧,劳动力价格攀升,用工多直接影响着农民增收致富。
想到刚到农场那会儿,生产队搞过水直播试验,由于当时没有农业机械和除草剂,耙地不平不细,稗草控制不住,发苗不齐,幼苗嫩弱没发起来就被草‘吃’了,没能成功。能不能再把水稻直播搞起来?省下育秧插秧环节的费用,不就是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吗?降低劳动强度,不就是解放生产力吗?
2009年下半年,我一直琢磨这事儿,找技术人员讨教、找老农工座谈、到外地参观、同伙伴们研究可行性,最终提出了“水稻乳芽直播”的技术方案。就是不再育秧、插秧,而是把自家培植的“小乳芽”直接手工播撒入土,像撒化肥一样轻松简单,形成规模的也可机械直播。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查论证,我们得出结论:该项技术与现在的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具有省地、省水、省肥、省药、省膜、省种、省工、省劲的优势,稻苗分蘖早、发育早、分蘖率高、结实率高、产量高、效益高。不用育秧、不用插秧、不费劲和成本低的优势,就是与机械插秧比起来,也有农机具投入少、作业速度快、家家能操作等优点,光是人工插秧费用每亩地就能降下上百元。
2010年4月起,我们组织科技人员围绕水稻乳芽机械直播技术展开了农机、农艺配套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主要包括:一是筛选和组装改造适宜农机具。我们共自制和引进播种机型三种8台,经过在不同地块演示试验,确定贺祥牌直播机小巧玲珑,可带水直播,价格相对低,适合我县农田作业。二是试验并确定适宜品种、播期和播种量。综合气象条件、品种生育期和确保成熟等各项因素,选择160-165天短生育期品种比较适宜,播种期在5月15-25日最佳,播种量在4公斤/亩为宜。三是研究解决春季低温、低氧、高盐碱条件下出苗难、保苗难的问题。在播后补水至3cm左右浅水淹苗48~72小时后,再改为“落干—过水”管理,出苗、保苗效果最好。同时利用盐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大和盐随水走的常识,来降低土壤盐碱度。四是通过落干晾田措施,控制后期倒伏。在水稻破口前10天至抽穗期进行适度落干晾田达到地硬而不陷脚标准,能有效控制水稻后期倒伏。
还是按照老办法,我们选择不同类型的农户重点培养,摸索出经验后再推广,这就是“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2010年,选定一农场秦爱福、五农场常建海、十一农场千里坨农业园区等单位个人作为首批试验典型。一农场秦爱福自制170-7爱福水稻乳芽直播机率先搞实验带头,同时还解决了没有机器的难题;常建海在全家都反对的情况下主动拿出30亩地搞实验,他妻子看到别家秧苗都长20厘米了,自家的才冒头,坚持要求毁地,重新插秧,为此还吵过好几次架,但是,常建海坚持在自己承包的30亩地块上搞了直播实验。
秋季,采用乳芽直播技术的地块都获得了丰收,算总账下来,经济效益都比采用常规模式的高,还有就是劳动强度的降低令人羡慕。以种植大户千里坨地块乳芽直播面积337亩为例:乳芽直播成本是16850元,而相同面积地块人工插秧费用为113906元、机插秧费用为58301元、乳苗抛秧费用为46337.5元。整个育秧期节水1617.6立方米,平均到大田每亩节水12立方米。
秋季,我们对第一年的摸索进行了总结,在全县推广。请来华南农业大学副院长罗锡文院士、技术专家胡炼教授用电脑科教片亲自授课,分别在十一农场、唐海镇组织各农场主管农业副场长、农办主任、种植大户参加的技术培训。2012年参加试验示范的农户进一步增加。2013年又扩大到101户,直播面积达到4215亩。
2013年10月,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处委托唐山市科技局在五农场召开了水稻机械直播技术成果鉴定大会,7名资深专家到会实地验收和论证鉴定,现场测算,相比传统手工插秧,乳芽直播亩均增产23.62公斤,亩均节省种植成本265.4元,亩均节水12立方米。平均水稻乳芽直播每亩大田成本50元,较人工插秧亩成本节省250元、较机械插秧亩成本节省170元。专家们对该技术做出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具备操作简单、节本增效等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的结论,省科技厅已颁发了技术成果证书。
2015年,全区采用水稻乳芽直播技术播种的水稻达到2.88万亩。其中五农场全场1.7万亩水稻有95%都采用乳芽直播的种植方式,节省成本近400万元。如果全区31.5万亩水稻种植全部采用了水稻乳芽直播技术新模式,那么降本增效、节约用水的数字就相当可观。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能干事儿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得抓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