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国企初闯市场的经过
张广银
40年前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我曾在柏各庄农垦区农机修造厂工作,亲身体验了国营企业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初步探索。
1979年3月,肖天恩就任柏各庄农垦区农机修造厂党总支书记,我随肖书记一起到厂任党总支副书记。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深入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扎实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改革,带领企业走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成为当时工作的中心议题。为此,肖天恩书记反复听取工人师傅、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意见,首先了解到:这个1958年按照苏联模式和图纸建成的拖拉机修理厂,虽然先后建起了金加工、铸造、缸套加工和军工车间,开始生产195柴油机缸套,拖拉机链轨轴、密封罩、消音器,以及为唐山地区配套半自动步枪扳机件等,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农机部门的计划组织生产,不光批量不大,时断时续,也缺乏主导产品,工厂的生产技术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为此,肖天恩书记提出两条改革意见,一是从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入手,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进一步推进定额管理和车间核算,把岗位或班组完成的工作量和成本消耗与职工的收入挂起钩来,通过考核激励,奖勤罚懒,更好地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从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入手,借鉴乡镇企业勇闯市场、谋生存求发展的经验,大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在市场上蹚出一条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经过多方调查联系,首先了解到天津东郊贯庄乡镇企业搞得不错,不仅有拔丝厂、制钉厂等,还有专门生产面包车的汽车改装厂。于是决定由郭福海、王晓光等人带着本厂的一辆130货车到贯庄,借着改装自家汽车的机会学习面包车(乘用汽车)改装技术。但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按当时的规定,运输用车决不允许改装成乘坐用车,擅自改变固定资产用途是严重违反制度的事情,况且当时农垦区只有一辆212吉普车,下属单位均不能配备乘坐用车。
在此关头,农垦区主管工业的刘恩章副主任来到工厂,坚决支持企业的做法并主动找到有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就这样,郭福海、王晓光等人在贯庄边学习面包车改装技术,边了解市场行情。肖天恩书记不仅亲自将他们送到贯庄做好安排,而且多次前去看望考察,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一个月后,第一台改装的面包车开回厂里,大家围着久久不肯散去,过去我们只修拖拉机、汽车,现在可以改装面包车了。就在大家充满喜悦和憧憬的时候,肖天恩书记又进行着深深的思考,虽说已经掌握了面包车的改装技术,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前景,但毕竟起步较晚,技术含量较低,单凭此项产品,在竞争中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主打品牌。经过多方考察了解,肖书记又盯上了212车身覆盖件,认为212汽车是当时全国数量最多的越野乘用车,车身覆盖件不仅易损,而且大部分都已经到了更换周期,当下全国还没有专门生产车身覆盖件的厂家,产品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厂家不愿做,小厂家做不了,并且可以依托由此形成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同类产品和衍生产品,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经过和工人师傅、技术人员商量,肖书记当即拍板,由金加工车间副主任郭福海带领几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首先用手工钣金的方式试制出212机盖子、叶子板、前脸、风挡框、车门子、后大帮、后备厢盖、篷布杆等,这些样品拿到市场上,立即引起求购热潮。于是肖书记趁热打铁,托人找到唐山地区汽车制造厂,带着郭福海等人,以废铁价从那里买回了他们淘汰下来的350吨摩擦压力机,废弃的212车身覆盖件冲压模具,从此正式拉开了生产212车身覆盖件的帷幕。
为了修理安装350吨摩擦压力机,修复改装212车身覆盖件的冲压模具,制作212车身部件和总成的组装台具,赵建德、郑宝亮、王云汉、董桂书、周乃春、霍启祥等技术人员认真设计、现场指导,和工人同志们一起攻关,车间领导也和工人师傅们奋战在第一线。在改装和修复冲压模具的过程中,郭福海、霍启祥、张连甲、吴胜昆、张国臣以及钳工、锻工、焊工等一批老师傅带领李金海、郑国丰等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在露天场地上搭个席棚,就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场会战。刚从锻工处取来通红的锻件,现场就趁热加工、焊接、定型。350吨摩擦压力机过去谁也没有用过,郭福海、张国臣等老师傅硬是凭着经验加干劲,在一无图纸、二无专用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把当时厂内这个最大的设备在露天安装调试成功,并铺设简易道轨和吊链配合,用以安装拆卸冲压模具,启动了用修复改装的冲压模具露天冲压212车身覆盖件的开端,形成了厂里先装设备生产,后盖厂房完善的第一个冲压车间,开始了模具冲压、零部件加工、车身总装、打泥子、喷漆,包装发运的流水作业。为了做好打泥子、喷漆这道工序,陈士喜带领几名青年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反复摸索实验,有效保障了质量要求。为了提高喷漆质量,王晓光等人还自行制作了烤漆房。为做好车身包装和发运工作,老工人张继先主动放弃仓库保管工作,组建包装发运组,认真研究改善车身包装,制作简易龙门架和起重吊链,保障安全及时装车发运。周乃春放下技术科工作,主动到212车间担任主任,在一线组织指挥生产。厂里进一步强化质检工作,层层把关,不断提高和保障产品质量,专门成立销售科,强化销售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全国汽车配件展销会、订货会,在各省市建立销售网点,实行分片开发市场和以销售额为中心的责任制,进一步拓展了市场。时任厂长刘树柏、生产组长王长海等人积极参与和组织了212车身覆盖件的前期开发工作,全厂上下积极投身改革、人人争做贡献、共同谱写出群策群力、开拓进取的奋斗篇章。
对于促进212车身的开发生产,农垦区刘恩章副主任始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经常深入企业和车间现场进行指导,一起与厂领导研究升级工艺装备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实行计件工资和责任制,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规模。农垦区陈维山书记、王景堂副书记还专门召开会议,认真听取企业汇报,共同签批财政资金17万元,支持企业购置420吨大台面双向液压机,引进低熔点合金冲压模具制作技术,开展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提档升级。与此同时,财政局和工业局等部门的领导也都纷纷为企业改革发展出谋划策,予以支持。
在农垦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12车身生产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军工、铸造和缸套加工车间先后随着步枪停产、缸套需求缩减,分别转入212车身部件的生产。先后两批新工人也迅速成长为生产岗位上的有生力量。后来,有的农场修造站也先后成为212车身的配套厂家,专门为本厂加工212车身零部件。212车身开始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企业也被列为全国汽车配件行业第八个专业厂家。与此同时,厂子也曾组装过212汽车,准备在修理车间设立汽车组装线,在车身覆盖件专业生产的基础上,配套组装212汽车和其他改装车,以便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企业产品优化升级换代。但由于专业许可和工商经营范围的限制,未能当即闯关成功。即便如此,212车身作为那个时代的新产品,仍然使企业红火了十余年。
随着批量化生产和模具冲压、部件组装、总装作业体系的形成,企业管理上也由小批量生产、分散作业的传统方式转化为产供销一体,质(检)技(术)核(算)保障的责任模式。主管全厂生产的郑宝亮、王云汉与供应科的朱祥玉、销售科的郑树普、张春和及各车间领导及时沟通市场反馈情况,共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供销衔接,一改过去互相推诿扯皮现象,形成了共同对接市场的合力。主管全厂技术工作的赵建德、负责质检的王合群、财务的孙印友等人,围绕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健全质量检验和保障体系,开展成本核算和责任考核,努力为产销增长提供保障,增强活力。后来,有人将国企当初的这些作法概括为:学习乡镇企业经验,在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学习农村大包干经验,实行承包责任制。
随着212车身的开发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职工收入明显改观,企业也由一个小型农机修造厂逐步成长为专业化的中二型机械厂。1981年的一个星期天,时任农垦部长、后任河北省委书记的高扬同志在农垦区刘永胜副主任的陪同下,只带一名秘书一个司机,事先没有通知和安排,就来到工厂进行视察,边走边看边听取情况,对企业依托市场、开发生产212车身这件事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在改革开放中闯出一条新路。
1983年9月,我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专修科学习,学校布置假期撰写调查报告,我以上述素材为基础,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说,根据查阅到的有关资料,修造厂1981年实现的利润相当于建厂以来有核算资料的十余年的总和,1983年又比1981年翻了一番多,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果,归根到底就是改革开放,就是走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今天,虽然这个企业已经改制不在,但回想老国企在改革初期闯市场的过程,仍然给我们留下很多启迪。希望能对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张广银,1951年生,河北滦南人,大专文化。1967年参加工作,1979年3月任柏各庄农垦区农机修造厂党总支副书记、厂长等,1985年先后任唐海县兴海造纸厂和垦丰造纸厂党委书记、厂长等,唐海县经委党委书记、主任等,1998年2月起任唐海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