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1978年
翟秋瑾
我出生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小时候,他们说我是知识青年的孩子,当时并不理解什么是知识青年,后来长大一些才知道,我的妈妈在20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就离开父母,从唐山城里来到柏各庄农场,做了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
那时候的生活条件相对贫乏,比如印象里的每年春节,我都会跟着妈妈带着弟弟,坐两三个小时的班车,去唐山看望姥爷姥姥。那时一天只有一趟班车往返于唐山和唐海,每到春节假日,班车仿佛一个笨重的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回家探亲的人,人挨人,人挤人,根本腾不出落脚的空隙。我小时候还爱晕车,汽车在颠簸的路上摇来晃去,把我的胃折腾得厉害,吃什么吐什么,后来干脆出门就啥也不吃了。到了唐山,看着城市里车来车往的,倒是比家乡热闹,每次姥爷都给我炖肉吃,姥姥一边做饭一边埋怨妈妈为什么不跟别人一样回城,自己找苦吃,那个年代乡下的生活的确有些清苦,肉也是一年吃不上几次的,家家都盼着过年吃上一个肉丸的饺子。
1984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的浪潮,一时间,这个风浪也传到我的家乡。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上小学,“倒爷”们从南方倒腾过来的牛仔裤、蝙蝠衫特别受年轻人的喜爱,爸爸还给我买过一件红色的蝙蝠衫,我欢喜得不得了。1988年,家里的生活条件开始逐渐变好,爸爸原来是机务队的工人,16岁起就在生产队里干活。因为会开挖掘机,爸爸就跟几个叔叔从生产队出来“单干”了,合伙承包了一辆挖掘机,每天忙得不着家,总被人“请”去干活,我记得爸爸最喜欢唱那一句:“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每次爸爸回来的时候,也会买一些鱼啊肉啊,生活是大大改善了。那时候,人们种地的种地,经商的经商,养虾的养虾,大人们都很忙,说是忙着挣钱“奔小康”。我亲戚家也承包了虾池,人工养殖的对虾连年丰收,送给我们家一大袋子,一顿吃不完的大对虾,妈妈就用线绳子穿成一串串的,晒在阳光下风干,看起来就像一个红色的大项链,我跟小伙伴有时会拎上一串,一边吃一边玩,想想那时候也是挺幸福的。这几年间,春节在去唐山的时候,妈妈都会带上家乡的海鲜特产,姥姥看我们日子过得红火也不再唠叨了。那几年,我家里陆续添了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等几大件,还有妈妈最喜欢的缝纫机。每到除夕,一家人都守着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
我上初中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让人激动的一件事,就是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召开了,那可真是家喻户晓、万人空巷,亚运会第一次走进了国人的世界。手持金牌做奔跑状的吉祥物熊猫“盼盼”天天出现在电视上,著名歌手韦唯、刘欢演唱的《亚洲雄风》,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唱,随着中国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总数的增加,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1990年的亚运会,中国雄风和熊猫盼盼也成为一代人永恒的记忆。
1994年,我考入了河北滦县师范学校,也算是完成妈妈的愿望,能够女承母业。上学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1997年毕业后的我,成为我们村里的一名人民教师,开始了教书生涯。接下来的几年,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件:1997年香港回归了,1999年澳门回归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了,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相依共存,那时候我们这里普通人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黑白电视机早就换成了彩色的,电脑也开始进入了寻常人家,摩托车已不再是奢侈品……我毕业的那年,家家户户都开始盖红砖白墙的新房子,人们称之为“北京平”,都是带“圈梁”“地梁”的,十分牢固结实,一排排的,整齐大气。我们家也不甘落后,经过爸爸妈妈起早贪黑的日夜辛劳,一家人终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2005年,28岁的我从教育岗位转岗到了县委宣传部工作,做了一名宣传员,这时我能够以更近的距离打量家乡、并感知故土日新月异的变迁。多年来,我们这个靠传统农业赖以生存的县城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临近南边海域的地方不再是捕鱼船避风的沙岛,而是变成了深水大港,原本是水域的地方通过神奇的吹沙造地变成了陆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宣传口号是“抢抓机遇,跨越发展”,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从上到下都在只争朝夕。当时,我像回到童年一样,对“吹沙造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充满了好奇心,恰巧有一次机会,我负责接待唐山市的一批老干部到曹妃甸去参观,亲眼看见了吹沙造地的实景,沙袋将一块一块的海面圈起来,用高压泵将圈外海底的沙连带海水一起“吹”进圈内,海水流出圈外,沙留在圈内,海面就被沙填成了陆地。眼看着“吹”起来的巨大的“沙伞”,脚下踩着结实的沙土地,我心潮澎湃,真切地感触到了何谓“沧海桑田”,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集团自2005年开始从北京逐步搬到了我的家乡曹妃甸。2010年,历时五年的大搬迁,渤海湾深处的处女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钢城,首钢的搬迁给家乡老百姓带来最大的好处恐怕就是就业了,好多亲戚朋友的子女都去首钢公司上班了,首钢在曹妃甸主城区建设了一大片生活区,每天数十辆通勤车接送首钢工人往返于单位和生活住地。随着招商引资的不断深入推进,港口贸易的不断增多,一些大型工业企业也应声崛起。
2012年7月,曹妃甸正式建区了,整体规划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成为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的新亮点。家乡的人们都充满了希望,期待大港口建设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曹妃甸港是具有天然优势的深水大港,水深岸陡,不淤不冻。随后医院、学校和住宅基地也陆续投入使用,2014年唐山工职院搬迁,2016年华北理工大学落户,2017年国际职教城正式落成……昔日荒滩上人潮涌动,熙来攘往。感觉曹妃甸越来越现代化、年轻化,越来越和大城市接轨,城际铁路正在修建,通往各地的交通运输网络在建设之中,爸爸期盼着在家门口坐上高铁一个小时就进首都北京的梦想,也即将成为现实。
2016年,我从宣传部调到曹妃甸区政协,负责文史资料编研工作,在这里深入学习了解了一些文史知识。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年初就谋划征集出版一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史资料,记录曹妃甸40年的沧海桑田、改革发展之路。征集工作之初,还是遇到很多困难,毕竟从柏各庄农场、到1983年唐海县建县、再到2012年曹妃甸建区,40年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我们需要尽量找到亲历者,回忆过往,谈一谈所见所闻所感。一些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现在大多也都六七十岁了,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了外地,很不容易联系到;当时一些政策的参与者,一些事件的亲历者也由于时间的推移记忆变得模糊,但是经历的改革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却是历历在目,非常感谢在此次征集过程中,许多老领导、老同志的帮助和支持。
时光如同白驹过隙,弹指挥间,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40年了。当前,国家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曹妃甸已由昔日荒岛变成了圆梦之地、未来之城,家乡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是幸运和幸福的,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40年。
翟秋瑾,女,1978年8月生,毕业于河北滦县师范学校,1997年开始从事教师工作,2005年工作于唐海县委宣传部,2016年调曹妃甸区政协文史资料编研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