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曹妃甸
王钟敏
2003年11月,我突然接到一个任务:去参加建设曹妃甸矿石码头。那时的曹妃甸只是渤海岸边一个距离大陆10海里的小沙岛,人烟稀少,条件艰苦。当时我在秦皇岛港务集团公司担任企划部部长一职,已年届50,临危受命,面对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无到有建设港口,我却觉得踌躇满志,决心以革命者战天斗地的豪情,战胜一切困难,为曹妃甸矿石码头乃至曹妃甸的建设冲锋陷阵。很快,我改任秦皇岛港集团曹妃甸港口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于2004年3月任唐山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矿石码头建设现场副总指挥。
曹妃甸,背靠陆地有浅滩,面朝大海有深槽,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将这里描绘为“北方大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被媒体称为“中国鹿特丹”和“明日之城”。1992年,首钢派人到曹妃甸就建设深水码头进行前期勘测;2002年9月4日,秦皇岛港务集团、首钢、唐钢、省建投、唐港投等5家单位共同组建了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现在唐山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的前身。
2003年,我第一次看到了曹妃甸港区的最初设计图纸,规划陆域面积为15平方公里、岸线长度有6公里。当时给我的感觉是,这个规划有不合理之处,优良港口岸线和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曹妃甸是全国范围内少有的优良港址,天然水深达-25米,不冻不淤,受水文气象因素影响较少,可作业天数多,而且港口基础设施维护几乎是“零成本”。记得我在荷兰皇家航海学院学习时,一位教授曾告诉过我:规划是一门艺术,不要为现代技术所束缚,资源要得以充分利用,要考虑一百年。这句教诲我一直铭记在心。于是,我提出重新修改规划,但几乎没人认同。我坚持合理意见,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得到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航务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顾民权的认可,顾老给我了一张铅笔画的草图,就是根据这张草图,做出了曹妃甸港区总体规划设计初稿。
2004年1月,曹妃甸港区规划以“开敞式和内挖式相结合”为核心理念,曹妃甸开发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继而获得河北省政府批准,开发建设的岸线长度可达69公里(调规后为116公里),陆域面积拓展到320公里。
2004年2月的一个清晨,我和同事们坐着渔船,自滦南县境内的一个名为“咀东”的小渔码头出发,第一次登岛。海上气候变化无常,出发时还是风和日丽,不久海面就薄雾笼罩,海风刺骨,能见度极低,10海里的登岛路程,渔船颠簸了3小时才得以靠岸。一上岸,我差点摔倒——这也能算“岛”?——不过就是一片浅滩,落潮时还不到1平方公里,涨潮时不足两个足球场大。荒凉的岛上只有一座孤零零的灯塔迎接我们,周围是汹涌的海浪、无边的细沙和密集的蚊虫,按照既定工期完成项目,建设难度非常大。
虽然有所准备,但建设伊始,自然条件的恶劣和施工难度之巨大,还是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想。没有淡水、没有电、初期没有路,施工人员和设备要在涨潮时用民船运送过去,假如时间把握不好或因天气原因赶不上潮水,施工船只就得搁浅,只能等着下一次涨潮才能返回,这意味着在海里要等12小时左右,这段时间里我们只能驻留在荒岛上,望“洋”兴叹。勘查队伍入场在浅滩钻孔时正是初春,天气特别冷,工人们不得不轮流趴在船的发动机上取暖。造地初期,我们欣喜地看见岛的面积每天都在长大,但岛上的风特别大,可以看到沙丘在移动,碰到扬沙天气,临建房的房门就会被沙子堵住,里边的人根本推不开。记得前两个月,我用坏了三部手机,都是因为放在灌满沙子的衣兜里,磨损坏了。我们还赶上了10年一遇的风暴潮,当时曹妃甸海域浊浪滔天,同事们被困在岛上整整6天,忍饥挨饿,渴得实在不行了,才喝一小口水,着实上演了一次荒岛历险记。
2004年5月,通岛公路实现简易通车。当时任河北省常务副省长的郭庚茂上岛,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激动地对我说,你在这儿面向大海宣个誓吧,保证2005年年底之前建成码头,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你们的任务!在省长期待而又坚定的目光下,我缓缓举起右手:“我保证,2005年年底之前实现曹妃甸矿石码头具备靠泊能力,坚决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当时,我感觉举起的手有千钧之重,为了给自己增添信心,我使劲踩踏着刚刚吹填出来的土地——虽然它现在很小,可那毕竟是一片新生的希望。我相信,只要科学统筹、合理调度、苦干加巧干,就一定能够按时完成。
行动是无声的誓言。在那段奋战的日日夜夜里,我和建设者们把“只争朝夕”“战天斗地”“甘于奉献”写进了无声的誓词中。三个月的时间,我每天披星戴月奔走于码头施工现场,白天坚守在码头前沿,解决出现的大大小小问题,晚上开会处理各种事务……6月底,小码头完成了160米码头岸壁,具备了靠泊条件,第一船堆场设备顺利上岸。
2004年10月7日,曹妃甸矿石码头工程成功打下第一根桩,工程进入关键时期。按照工程计划,第四季度必须打下200根桩。然而因为风大浪高,不具备作业条件,海上作业人员虽24小时值守,“见缝插针”,但到2005年的1月份,总共才打桩不到100根。由于是倒排工期,所有计划的调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仔细研究,我重新分解了计划模块,决定把后面的部分工序置换到前面完成。工序的调整又意味着梁板、船机等设备、辅助船舶及港机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这在当时建港资源十分匮乏的条件下,无形中又增大了难度。
同年11月,供电塔基建设开工。进入12月,天气骤然变冷,人们在室外伸出手打个电话都冻得生疼,而职工们却需要在结着冰碴的水下进行施工。看着工人们冻得红肿的手脚和青紫的嘴唇,施工的队长、工长都心疼得流下眼泪,几乎所有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都来请求我下停工命令。
然而如果供电塔基进度跟不上,没有电力支持,所有建设项目就有可能推迟,我只好忍着眼泪、硬着心肠一次一次进行动员:“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没有任何名利的许诺,甚至没有更多的言语褒奖,只是一些世俗者听来苍白无力的“大道理”。工人们就是在一种真正的大道理感召下奉献着,没有一个人拒绝,没有一个人退却,就像当年的“铁人”王进喜,默默地浸泡在冰冷彻骨的海水中……
设计及工期总目标的要求是,码头设备制造周期为18个月,即从2004年4月开工,2005年年底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20个月内完成包括吹填造地、基础处理、设备基础、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供电、供水、道路、场地及配套房建等建设项目。由于我们得到项目前期勘察和试验工作的资料非常有限,依据以往建设项目的经验,我们在较为模糊的规划下制定出十分清晰的施工计划,对矿石码头项目进行模块分解,边修订边实施。2005年11月底,在各参建单位的奋力拼搏和通力配合下,建设项目完工,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
2005年12月16日,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开港暨矿石码头通航仪式举行,载货量17万吨和21万吨的两艘CAPESIZE型的外籍船舶同时靠泊,此举开创了国内外同行业的先河。我们终于不负众望,创造了被业界叹为观止的港口建设的“曹妃甸速度”:13个月建成两座25万吨级开敞式泊位;18个月完成全部设备系统的制造、安装和调试;15个月完成2平方公里的造陆、58万平方米的堆场及设备基础建设;4个月建成一座110KV变电站和14KM跨海线路并网送电,所有辅建构筑物和房建在一年内全部竣工……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的曹妃甸矿石码头,凭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优质服务,已坐上了世界矿石专业码头的头把交椅;曹妃甸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热土,大批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曹妃甸的建设者,我参与了岛上基础工程和起步工程的建设,指挥参加了曹妃甸港区25万吨级矿石码头建设及曹妃甸岛通路工程、供电塔基工程、5万吨级散杂货码头等多个工程建设。作为曹妃甸开发建设的亲历者,我见证了海岛由荒芜一步步走向繁荣的过程,见证了这座新兴的北方深水大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同时我们创造了中国港口建设史上的“曹妃甸速度”。我们勇于挑战,善于挑战,但不盲目挑战,曹妃甸建港速度史无前例,科学严谨的管理指挥是一方面,而广大建设者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创造了奇迹。我们的奋斗是艰辛的,我们的成绩是辉煌的,我们的经历是光荣的。然而,过去的一切属于历史,当有朝一日,当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名字由绚烂归于平淡,最终默默无闻,才恰恰显示出曹妃甸的成长——在百舸争流中真正走向了全面繁荣。
沧海生大港,浅滩变码头。曹妃甸承载了建设者们最初的梦想,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逐梦。我的原籍是上海,但我一直对外声称自己是曹妃甸人,我为曾经投入于这样一项宏大的建设工程,时时感到荣幸和自豪。
王钟敏,1954年1月生,上海人,大专毕业。1968年下乡知青,1972年6月到交通部秦皇岛港务局工作,曾任工程管理处、计划处、发展处处长,2002年任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2003年11月任秦皇岛港集团曹妃甸港口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2004年3月任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08年8月任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曾获唐山市劳动模范、河北省十大新闻人物、新唐山建设卓越功勋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率领的团队——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曾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及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以及“河北省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唐山市模范和谐企业、唐山市文明单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