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话养鱼
王文斌
我第一次接触曹妃甸淡水鱼养殖,还是在1991年夏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时在四农场场部招待所住了4天,那时农场刚开始精养鲤鱼,河东、河西两个淡水鱼养殖场的池塘整齐划一,每个池塘都配备了增氧机,搭建了投饵台,养殖工人定时定量投喂颗粒饲料,亩产已达400千克以上,远近闻名。
我1993年毕业到唐海县工作以后,与时任唐海县政协副主席兼县水产研究所所长的张连德共事,连德所长是东北人,瘦瘦的,言语不多,但很平易近人,属于老一辈的水产专业大学生,很有水平。他初到唐海当过教师、技术员、后任水产局副局长、研究所所长等职,据他本人介绍:当地的淡水鱼养殖从无到有,第一阶段是1967年以前,自然捕捞阶段;第二阶段是1968~1971年,半捕半放、天养阶段(从南方买部分鱼苗投入);第三阶段是1972~1975年,自繁自育阶段,开始了苗种培育与人工繁殖;第四阶段是1976~1985年,人放天养阶段;第五阶段是1986~1990年,从粗养到半精养、精养过渡阶段;第六阶段是1991~2003,称之为“集约式”的半精养向精养发展阶段。
张连德所长是我区淡水鱼繁殖的参与者、亲历者,据他讲:1971年开始在五农场蹲点,1972年五农场建设了唐海县第一个淡水鱼苗孵化厂,他与当时四队的书记王庆永、渔林队的技术员冯宝生等从滦县老龙湾鱼种场引进鲤鱼、草鱼、花鲢、白鲢受精卵或水花进行孵化培育,因是第一次搞,大家很是细心,管理精益求精,白天一起干,夜里还要轮流值夜班,经过努力,当年培育鲤鱼、草鱼、花鲢鱼苗420万尾,取得成功,之后其他各场迅速学习效仿,他本人也经常被邀请到各处指导工作。张所长说:“那时各场之间只有土路、渣子路,孵化期间,我常常骑自行车从五农场到九农场、十一农场、四农场等地进行技术指导,一天骑一百多里路,很是平常,也不觉得很累。”到1981年,全县共有鱼种场9处,孵化环道21个,年孵化水花1.2亿尾,培育大规格鱼种3000万尾以上,除了满足本场需要外,许多鱼种还销售到外地,不仅苗种生产搞好了,也培养了不少基层的技术骨干。1997年,投资380万元,占地580亩的唐海县天成苗种繁育中心在四农场建成(在原干校苗种场基础上改建),1998年正式运营,年产水花3亿尾。该中心1999年获得省级淡水良种繁育基地称号,生产能力达到年产水花10亿尾,并更名为河北省天成水产良种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淡水苗种繁育基地之一,使我区淡水鱼繁育发展达到顶峰。
从前的唐海,沟渠纵横,有水就有鱼。午饭想吃鱼,拿个网撒出去,就可以收获几斤鱼回来,吃鱼很是方便。正因为资源丰富,所以精养鱼的发展比较晚。据报刊记载,1982年全国开展包产到户以后,粮食生产发展很快,但许多地区吃鱼难的问题仍未解决。1987年《中国水产》杂志第8期封面是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照片,李市长正在写“大干三年,吃鱼不难”。80年代后期,比较缺水的北京、天津等地开展投喂颗粒饲料的精养鱼生产,产量大增,取得很好效果。我区没有吃鱼难问题,但也想充分利用水资源,生产更多的淡水鱼,以提高经济效益。1991年,时任县水产局副局长的张连德带领各场镇养殖单位领导、技术员等到北京平谷县、朝阳区等地参观淡水鱼精养模式,回来后撰写了《淡水鱼精养考察报告》,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重视,为此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书记、县长亲自调研、亲自推动,唐海县掀起了淡水鱼精养开发的高潮。
据所长回忆,当时产量高、效益好的企业有十农场养殖场、二农场养殖场等。十农场养殖场的负责人是冯宝生、李效应,二农场养殖场负责人是张胜武。此时增氧机、投饵机也逐渐普及,这两个养殖场亩产淡水鱼都在1吨以上,效益很好。至1999年,全县淡水鱼总产4.2万吨,精养亩产2吨已是常态。据县农林畜牧水产局2003年统计资料:淡水养殖落实养殖面积5.6万亩,淡水水产品产量4.76万吨(其中虾蟹产量约4000吨)。其中池塘精养鱼2.025万亩,鱼蟹混养9880亩,南美白对虾9336亩,粗养及其他1.66万亩,单产的稳定增长,使鱼价逐渐平民化,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吃鱼难”已成为历史,淡水鱼和大米、白面一样普通了。我区淡水鱼产量大,每年冬季春季,东北、内蒙古等地运输活鱼的水车一次可运输10000斤,生产销售很是兴旺。
精养渔业的发展,促进了饵料加工,各农场先后建设了几家饵料加工厂。起初主要是生产湿颗粒饲料,现加工现使用,工厂规模较小,饲料晾晒不便,营养也不全面。以后湿颗粒饲料被营养全面、保质期长、便于贮存的烘干全价颗粒饵料所取代,饲料厂也优胜劣汰,纷纷转型。当时县里最著名的饲料厂是年产饲料约10000吨的海马饲料厂,目前区内规模比较大的饲料企业有金丰收饲料有限公司(以前的海马饲料厂)、中天勤饲料有限公司等,而中天勤饲料的老总就是原十农场冯宝生的儿子,这或许就是子承父业吧!中天勤、金丰收每个企业的年产量都是十几万吨,产品除在本地销售一部分外,更多的是销往外省市。
1994年7月至1997年秋季,我与冯宝生在五农场水库一起管理精养鱼池,曾同住一室,冯宝生是一位经验和技术十分丰富的资深基层技术员,50多岁,性格开朗,说话声音洪亮,动手能力特别强,他1972年开始在五农场渔林队搞苗种孵化,后任职十农场养殖场场长、饵料厂厂长。共事3年,听他讲了许多往事。有在五农场渔林队搞家鱼繁殖时生产条件的艰苦,有讨论方案时大家观点不同时的争论,有孵化成功时的喜悦。从十农场养殖场全县第一个开展鲤鱼驯化精养,从照抄照搬外地经验,到思考创新和改进,再到给其他农场同行介绍成功经验,以及在十农场饵料厂带队伍搞全价颗粒饲料研制,从原材料采购、机器调试、研究配方、生产试验,到每一个阶段的迎难而上、反复试验、深入学习、不断进步。老冯常常说的眉飞色舞,充满着对水产行业的热爱与痴情,好多实践中得来的观点令人信服,不住地点头,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水产前辈那种踏实肯干、坚忍顽强、探索创新、勇于克难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我区水产行业才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由于淡水鱼产量大增,出现了全国性的价格下滑,增产不增收现象不时出现,在此背景下,我们指导养殖企业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提质增效,天成苗种场、十一场鱼种场等除了繁殖鲤鱼、花鲢、白鲢等苗种外,还引进繁育了鳜鱼、红草鱼、彭泽鲫、框镜鲤、巴西鲷、斑点叉尾鮰、甲鱼等,有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2003年,在县科技局的支持下,我从湖北武汉引进了5000尾南方大口鲶鱼苗到我县试验养殖,由于那年非典疫情暴发,交通运输受阻,原计划4月底的苗种一直到6月初才空运到北京机场,由于气温水温都高、运输时间又长,到池塘放苗时已经死了大半,幸运的是秋季出鱼时,鱼的平均规格在2斤以上,说明我县的条件还是很适合南方大口鲶生长的。2012年开始,我指导各场开展池塘水面种菜试验示范,先后在十一农场落潮湾水库鱼池、一农场、五农场、九农场等地鱼池、虾池水面开展示范,栽种的空心菜长势旺盛,清洁水质效果明显,每平方米还可以产生10~20元的效益,得到养殖户的认可。2016年开始,我指导唐海镇在鑫海湖开展藕田养殖泥鳅、养殖甲鱼试验示范,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2017年,我又指导四农场聚享合作社开展稻田小龙虾综合种养,全区鱼蟹混养、鱼虾混养、稻蟹混合种养等模式大面积推广,指导多玛乐园引进亲亲鱼、锦鲤、大鳞鲃、雅罗鱼等新品种,丰富休闲渔业项目。2018年开始在十一农场李全专家庭农场、多玛乐园淡水池塘开展池塘循环水养殖示范项目,使我区淡水养殖新技术应用一直处于全省前列。在工作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新品种、新模式养殖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需求的多样化和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这是我们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2003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无公害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2004年我区在全省首批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工作。刚开始由于农场不了解、没有积极性,我们就带着资料去宣传,讲发展、讲前景、讲意义,并全程指导七农场、四农场、十里海养殖场等企业组织申报材料,2005年,仅淡水养殖,我区以七农场、四农场为主的无公害认证面积就达到5万亩以上,认证产品1万吨以上,申报面积、产量位列省内前茅,回想这些,我感到工作成绩值得骄傲!现在,我区无公害水产认证面积近15万亩、产品品种51个,居全省前列!
大约是2008年6月,六农场突然发生爆发性鱼病,一个5亩地的成鱼池,3天时间死鱼2万斤以上,养殖户捞死鱼累的胳膊都抬不起来了,附近几个池塘发病情况也类似,死鱼十几万斤,现场惨不忍睹,养殖户十分恐慌。接到农场电话后,我和同事迅速到鱼池检查,疑似是锦鲤疱疹病毒病。我们一边指导农场控制养殖区域进排水,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指导养殖户收集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边向上级领导和省市水生动物检疫部门汇报,并采集样品送检。经实验室基因检测确认是锦鲤疱疹病毒病,此病死亡率从15%至90%以上,给鲤鱼养殖带来致命的打击。近10年来,此病每年都造成不少精养鱼塘鲤鱼发病,每年死鱼少则几万斤,多则几十万斤以上。一农场养鱼大户颜丙岭养鱼20多年,技术过硬,但连续发生了三年疱疹病毒病之后,他对我说:“这病,我真怕了!”。
自六农场首次发生该病以来,上级非常重视,省水产局病防站申红旗副站长、李全振研究员,唐山市水产站李向新高工、北京市水产站徐立浦研究员,华中农大陈昌福教授等都曾前来我区采样、调研并指导过此病毒防治,各级水产部门对疱疹病毒病也很是重视,下拨消毒药品,指导技术措施,定期抽检样品,省农业厅也将锦鲤疱疹病毒病列入常规监测病毒病之一。我们也探索了一些防治措施,目前此病的危害已经有所减弱,但还时有发生,随着科技进步,能够培育出好的抗病品种或研发出专用疫苗,将有效解决该病。
从事20多年的水产工作,我对淡水鱼养殖的发展也有了深刻的领悟:过去吃鱼难是供应不足,现在是品种丰富、保障供应。水产养殖要升级,要和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相结合。这就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
王文斌,1969年11月生,沧州献县人,199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先后在唐海县水产科学研究所、曹妃甸区农林畜牧水产局等单位工作,任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