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港矿石码头发展侧记
赵焕章
2005年8月,我从燕山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入职当时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电气技术员。我所在的曹妃甸“实业港务”成立于2003年,主要负责唐山港曹妃甸港区4座25万吨级矿石码头和2座5万吨级散杂货码头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十几年过去,我从一个初涉社会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同时历经了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见证了矿石码头日新月异的变化历程。
曹妃甸25万吨级矿石码头一期工程位于曹妃甸港区前缘地带,于2004年年底开工建设。曹妃甸原是渤海湾内一个荒凉的小岛,岛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最深处为36米,是渤海的最深点,天然水道直通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具有建设深水大港的天然优势。是100年前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建设“与纽约等大”的“北方大港”的理想之地。
曹妃甸的天然条件,使得首钢很早就相中了这块“宝地”作为自己的“新家”。首先,其难得的深水港址优势,有利于钢铁企业的原料、产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其次,冀东地区已探明铁矿保有储量44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且目前保护较好,可为钢铁厂提供可靠的铁矿石保障;再次,曹妃甸岛与陆地之间有150平方公里的滩涂地,建厂可不占用耕地;同时,依托这个深水良港,25万吨级矿石巨轮可自由出入,不用卸载,进口矿石可以通过传送带直接炼铁,吨矿成本可大大降低。
曹妃甸港矿石码头建立之初,就被国内重要媒体誉为“钻石级”港址中最闪亮的一颗。2005年10月,曹妃甸25万吨级矿石码头一期工程主体完工,为首钢搬迁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也可满足唐钢、包钢、宣钢等国有大企业进口矿石的需要。根据交通部规划院测算的运价成本,曹妃甸25万吨级船舶运来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分别占60%和40%,较目前普遍采用的10万吨级船型,吨矿成本澳矿可降低22元,巴西矿可降低70元,按年运量3000万吨计算,每年仅运费即可降低12亿元。
曹妃甸矿石码头一期工程打破了中国港口建设史多项纪录,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曹妃甸速度”:13个月建成两个25万吨级开敞式泊位;18个月使25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通航;4个月建成一座110kv变电站,并和14km跨海线路并网送电;3个月使5—10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具备靠泊条件。
记得2005年12月16日,我上班后的第100多天,25万吨级矿石码头一期正式通航。我和同事们激动欢呼雀跃,我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挑战。由于公司新使用的桥式抓斗卸船机在调试阶段频繁出现控制故障,而自己刚刚毕业毫无实际操作经验,只能一边拿着图纸,一边对照着电气控制系统的设备元件,一遍遍地摸索,一步步地熟悉。为了不影响生产的作业效率,我深感责任和压力重大,放弃所有的休息时间,通过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电脑编程,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高难度的技术问题。这次挑战技术难关带给我很大的鼓励和自信,正是以此为起点,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不再是“麻烦”,而成了工作“乐趣”所在。同时,我的工作精神和业绩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2007年很荣幸地被公司聘为生产部电气主管。
传统的桥式抓斗卸船机利用重量传感器称重,动态偏差过大,为生产统计和客户方带来很大的不便。记得2009年的3月,已是我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为了精确测量、减少偏差,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称重方式,利用电机的电流电压及抓斗运行速度计算抓斗的重量。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耗时两年多的实践,研发了一套动态称重系统,使称重误差能够控制到5%以内,进而实现了司机单机计件,极大地调动了司机的积极性。此系统投入使用后,卸船效率大幅度提高,每年可为公司创造超过亿元的产值。另外,该系统还为设备维修保养提供了可靠依据,仅钢丝绳一项,每年就可节支近300万元。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行业空白,解决了桥式抓斗卸船机无法单机计件的行业难题。
几年的工作实践,是公司给我创造了成长锻炼的机会,为我提供了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我也赢得了一个最令人自豪的称谓——同事们口中的“80后老师傅”。几年来,我主持的管理软件、卫星定位、GIS及射频技术,在曹妃甸散货疏港控制中的应用项目,自研发成功投入使用以来,曹妃甸矿石码头的卸船、商务与疏港等工作不再脱节,实现了工作过程和货物堆存情况的可控性、透明性,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该项目的实施还解决了散杂货码头生产中的诸多弊端,开创了散杂货码头信息化建设的先河,受到同行业的广泛认可。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公司适时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曹妃甸矿石码头二期工程项目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建设两个25万吨级(水工结构兼顾30万吨级)进口矿石专用泊位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通过能力3200万吨/年,总投资31.02亿元。工程于2009年9月1日开工,2010年10月11日投入使用。它的建成为缓解津冀沿海港口群大型铁矿石接卸泊位能力不足状况,适应腹地钢铁产业发展需要,促进曹妃甸港区规模化、集约化运营起到重要作用。
矿石码头二期工程开工期间,我和班组同事们负责矿石码头二期设备安装调试,可以理解成正式运营前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不断探索,我们在设备的筹建、调试上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这些建议也一一被采纳和使用。2011年9月,我被公司任命为矿石码头二期卸船队队长,主管四台桥式抓斗卸船机、两台链斗式连续卸船机、三台堆料机及皮带输送机等设备的管理、维护、保养及创新改造。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团队协作搞创新,才会爆发巨大的“井喷式革新”,以我们队的骨干为成员,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赵焕章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我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进取,加快研发改造,所研究的一些课题,解决了行业内的难题,得到了推广应用:桥式抓斗卸船机动态称重系统的研发项目解决了桥式抓斗动态称重误差过大的行业难题;桥式抓斗卸船机分叉门改造为移动小车结构,解决了设备在北方冬季冻料的难题;新研发的溢料回收系统,解决了接卸水料时皮带机回程带料严重的难题,这些目前均已在港机设备上得到广泛应用。
记得2011年,矿石码头二期首次配备了两台连续式链斗卸船机,作为国内生产厂家第一次完全自主研发的设备,工艺尚不完善,因此,在国内大型散货港口的“首秀”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观察、研究,摸规律、找问题,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解决了回转给料盘驱动系统故障频繁、俯仰液压系统高低压故障等数十项难题,这些方案均得到了上海振华重工的高度认可,并将其应用推广至以后批次链斗连续式卸船机的设计制造安装中,为链斗机在同行业内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记得刚来曹妃甸矿石码头工作时,家人、朋友跟我交谈的话语中无不感到惋惜和同情,他们都不理解作为一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却选择到一个荒岛上整天与机器为伴。我的回答是:能来曹妃甸工作,是我的选择,也是我的幸运。后来,他们所有的惋惜和同情逐渐变成了赞许和羡慕,改变他们印象主要来自于曹妃甸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我们港区的工作待遇、生活条件也已今非昔比,早已经不能再用“荒岛”这个词来描述,能在曹妃甸工作的确是一种幸运。工作十几年来,我带领团队解决生产作业问题,共进行了150余项技术革新,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获国家专利7项,审批中6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制了卸船机和链斗机作业规范,制定生产维修工艺139项。每年可提高作业效率35%,为公司节支360万元。
工作上的成绩也给我带来了一系列荣誉:2010年至2014年,我分别获河北省劳动模范、唐山青年杰出岗位能手、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市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201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唐山市十大爱岗敬业模范等称号;2017年被评选为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唐山市第十届党代表、河北省千名好支书;2018年又获唐山市最美工匠称号。荣誉更多的是带给了我工作上的自信,带给了我创新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个曹妃甸开发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曹妃甸发展的每一个进程都令我激动万分。随着一期二期工程的运营,三期工程建成速度更快,运营的间隔期更短,从开工到运营仅仅用了一年时间,2012年4月12日,名为“维克多瑞斯”号的外轮装载16.8万吨铁矿石成功停靠曹妃甸25万吨级矿石三期码头,标志着三期矿石码头重载试车成功。
相信曹妃甸每个港口人都对2015年的11月15日记忆犹新,来自巴西的40万吨级超大型矿船“宏远号”停泊于曹妃甸港矿石码头,并于16日完成卸载作业,这是首艘驶入渤海湾的超大型船舶,记得当时引起了业界巨大的轰动。如今,坐拥不冻不淤的深水大港,40万吨级巨轮进港靠泊在曹妃甸已成常态,近3亿吨的年吞吐量也使曹妃甸港跻身世界级大港之列。
我国改革开放后推进新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今年又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港口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港口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交流窗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贸易投资活动。改革开放也是从一个荒芜小岛衍生出一个世界大港的时代背景,之于曹妃甸、之于我们港务公司的发展则是一个重要法宝。自2005年矿石码头建成开港以来,曹妃甸区已与非洲、巴西、澳大利亚等4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直航。随着蒙冀铁路通车,唐曹、水曹、汉曹等铁路线的陆续投运,一张覆盖京津、联通西北的铁路集疏运网络即将成型。水路、铁路、陆路“三路”并进,用40万吨大船,凭借优质大港,大进大出“买世界、卖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赵焕章,1980年9月生,河北沧州人,毕业于燕山大学,2005年参加工作,现任唐山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从事港机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带领团队钻研和攻克生产作业难题,进行150余项技术革新,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获国家专利7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等称号,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