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办起院士工作站
刘学会
屈指数来,我已经在水产养殖行业奋斗34个春秋。34年的艰难跋涉,也给我带来了众多的光环:2000年被评为“唐山市劳动模范”,2001年荣获“唐山市青年星火带头人”“河北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的称号,2003评选为“唐山市优秀青年”,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称号,2004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
在养殖方面,我至今依然保持中国对虾苗种孵化单方水体出苗量40万尾的全国最高纪录;带动60户渔民承包虾池6300亩,摸索出“两高一低”的养殖模式,对中国对虾的二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率先成功进行工厂化设施养殖,兴建了唐山海珍科技示范园区;组建河北省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养殖品种最多的海水工厂化养殖基地;原种南美白对虾、杂色蛤、海蜇的成功孵化,填补了河北省三项人工孵化空白;引进了漠斑牙鲆、大西洋牙鲆、欧洲鳎、半滑舌鳎、星鲽等新品种,改变了北方工厂化养殖品种单一的现状。
然而让我最欣慰的是2016年9月,我们养殖场建起了水产“院士工作站”,使水产养殖业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水产养殖奠定丰收的保障。
一、初试工厂化养殖
1985年我高中毕业,到山东经过短期培训后,步入了水产养殖业。经历了水产养殖的红火的年代,也目睹了1993年养虾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1995年唐海县发新华社通稿,向全世界悬赏50万元治虾病,但仍无治病良方。探索水产养殖的新品种、新模式要靠我们自己。1997年我毅然辞去县水产养殖技术员的职务,办起了作坊般的会达水产养殖场。
为了探索养虾的新模式,我先后三次去山东莱州等地进行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通过多次论证,有选择地将工厂化设施养殖与本地设施养殖进行嫁接。
1999年,我从山东购进牙鲆鱼苗10万尾,利用育苗空闲期进行工厂化设施养殖,获得经济效益50万元,在本地水产养殖业掀起了工厂化错季养殖的新高潮。养殖户逐渐接受这种新的养殖方式,新型工厂化养殖车间相继兴起。我也作为新型工厂化养殖的“领头雁”,成为本地海水养殖业的“知名”专家。
2000年,我又牵头86户农户集资816万元,兴建了唐山海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承包池塘11000亩,兴建工厂化养殖车间11000平方米。从亲本的选育,到苗种的孵化,再到混养套养、产品销售,实行了“一站式”服务,帮助养殖户有苗种,能养殖,可销售。同时,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引进和开发名优新品种,短短两年就成为新品种储备基地、苗种繁育基地、工厂化养殖基地,形成鱼、虾、蟹、贝四大类别的保种、繁育、养殖、冷冻加工等生产环节相关配套的产业功能。
目前,会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占地10万平方米,拥有工厂化标准养殖水体65000立方米,池塘养殖面积3800亩。公司固定资产9800万元,管理和技术人员68人,担负着本地区70%的苗种供应,是河北省建设标准最高、技术含量最高、养殖品种最多的新型工厂化养殖基地和苗种繁育基地。
二、引进特种养殖新品种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养殖业要走出低谷,重振雄风,就必须改变单一的养殖模式,多条腿走路,确保“西方不亮东方亮”。2005年,我们突破了塞内加尔鳎全人工繁育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之后成功引进了条斑星碟、漠斑牙鲆、钢头鳟三文鱼、珍珠龙胆石斑鱼、斑石雕、东风螺等十几个新品种。其中有4个新品种为全国首家引进,并成功繁育、示范和推广。 2010年,我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引进“黄海”1号、2号中国对虾。现已实现年选育“黄海”2号中国对虾亲虾1万尾、繁育对虾苗种2.5亿尾、孵化无节幼体25亿尾,推动了海水养殖业的结构调整。
从2010年起,我公司成为本地区海参引进、孵化、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最早的海参养殖基地。每年提供当地海参白点3000斤,工厂化养殖苗种10万斤,成参20万斤。
2013年,从广西水产研究所引进“桂海1号”南美白对虾,从丹麦成功引进钢头鲑三文鱼卵4.2万粒,孵化三文鱼鱼苗2.5万尾,两年养殖规格达到2.5公斤左右。2013年6月,引进东风螺45万尾,并养殖成功。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提高,种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我不仅在引进新品种上下功夫,更注重新品种的研发,致力于提升本地养殖技术水平。投资建设了中国对虾种质资源场,主持完成了杂色蛤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开发研究、漠斑牙鲆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开发研究、欧鳎引进及人工繁育苗种技术、条斑星蝶引进及养殖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参加了唐山市海水名优品种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项目,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了唐山市沿海水产养殖实用新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了鱼虾多品种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通过各项新技术的研发,带动了工厂化养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为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使我区沿海水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创建水产院士工作站
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取得稳定的水产收入,科学技术很重要。2016年,经省科委批准,我们引进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工程院赵法箴院士及其6人创新团队,创建了全省唯一一家水产院士工作站,我本人任工作站站长。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为我区引进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的结合,有效发挥高端人才在养殖生产中,重大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增强我区渔业生产中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以院士工作站为基础,不断加强科技合作,积极搭建创新平台。
一是牵头创建了水产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全区人才、资金、信息、资源、设施等创新要素,重点突破制约生产和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力争打造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水产养殖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围绕当前水产养殖业创新发展问题,制定了联盟章程,规定了联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合作机制、研发机制、推广机制和共享机制,大胆探索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初步建立起创新联盟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创建了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利用院士工作站的科技辐射作用,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创建了唐山市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实行龙头企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公司连接市场,市场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格局,实现了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由于园区带动示范能力强,并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因此园区农户入社率达到80%以上,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三是创建了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本地产业优势,依托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成立了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良种选育、苗种孵化、水产养殖、水产加工销售、养殖技术推广的全称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向导,以合作社、农场为纽带,紧密联系养殖户,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水产养殖模式推广,打破各自独立的经营格局,发挥各生产经营阶段主体的优势,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以订单为手段,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形成了孵化、养殖、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模式,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户增收。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这些亲身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是渔业发展的新出路!
刘学会,1966年6月生,唐山市曹妃甸区会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被授予唐山市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