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轧钢工匠岁月
荣彦明
我毕业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进入首钢京唐公司。10年来,与“2250”的热轧生产线朝夕相伴。有一个日子值得我永生铭记,2016年4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上,我作为首钢的代表,荣获了由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最高荣誉,当时站在领奖台上,我的眼睛湿润了,回想起十年来与公司荣辱与共、与工友同甘共苦,我深知这一荣誉的来之不易。
首钢京唐公司全称为“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9日。公司成立前的三个月——2005年的6月30日,首钢的五号高炉停产拆迁,这在当时是一个轰动事件,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具有80多年辉煌历史的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涉钢系统搬迁的正式启动。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集团涉钢系统搬迁,可谓开启了世界特大型企业搬迁的先河。搬迁的原因是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为了还北京一片蓝天,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被名列为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集团,用了几年时间把钢铁产业从北京石景山搬迁到曹妃甸——渤海湾的荒芜小岛。这一耗资677亿元人民币的巨大工程,造就了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临海而建的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这一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并没有把北京钢铁的主流程在曹妃甸进行原版复制,而是一次具有世界眼光的全新再造。
2008年,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大事件。也是在这一年,当我怀揣着一纸大专学历来到了京唐公司,第一次踏入车间,面对从德国西马克公司引进的设备,以及全英文的操作界面,一时感觉束手无策。而当时的2008年,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钢铁工业也进入了“寒冬”时期。国内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不振、钢铁海外贸易受阻以及环保等压力下,钢铁行业面临高产能和需求低迷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风险正在积聚,钢铁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为了抵御钢铁业的“寒冬”,各企业竞相角逐成材率的上升,以求降低制造成本、提升运营效益。这对于刚刚投产一年多的首钢京唐钢铁厂来说如雪上加霜,当时许多人都在说,首钢京唐生不逢时。现实环境也让每一个公司员工,一时感到迷茫。
市场“寒冬”,对于我们刚投产一年的首钢京唐公司是巨大的考验,对于我们每一个工人也是考验,因为我们每一个工人作为独立的零部件影响着整个复杂系统的运转。严峻形势之下,之于我个人,我觉得所能做的就是严细盯岗、精心操作,力求一次性轧好每一块钢,减少轧废,提高成材率,这也是那个时段所有钢铁企业的基本要求——从降低制造成本上下功夫。
从现在来看,其实首钢搬迁到曹妃甸,正好为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比如,搬迁之后采用的是中国最大、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高效率大型装备,我面对的从德国西马克公司引进的设备正是其中之一。对这个无从下手的庞然大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我抽出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白天参加培训,晚上总结复习,随时随地捧着相关技术材料进行研读,不会的单词,随时用手机查阅,易混的英文缩写,用笨办法进行标注。那本《精轧功能说明书》,被我写满了中文标注、学习心得及专家讲课笔记。后来,我熟记了2000多个热轧专业单词,攻克了英文操作界面障碍,操作70多个英文按钮逐渐得心应手。当时家人的支持至今让我感到温暖,为我专门辟出一个小房间,作为专用“学习室”,里面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和资料。每逢遇到技术难题时,我就把自己反锁在小屋里,直到最终找到答案和解决办法。
就这样,几年下来我积累了各个钢种的轧制经验。每次轧制新、难规格钢种后,我都会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轧钢技能,现在我保存的工作学习笔记就有20多本,无论是高强钢、管线钢,还是薄规格集装箱板,最后都能自如应对。其他同事在遇到相关技术问题时,常会向我咨询,还被他们笑称为轧钢操作的“活词典”。
“2250”分厂处于京唐钢铁厂轧钢中精轧最重要的塑性加工阶段,也是热轧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把200毫米厚的钢坯最后轧制成1.2至24.5毫米厚板材。几年中,我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品种钢的轧制技术瓶颈:第一个轧制出高强度汽车用钢DP785、花纹板、SS400、防爆钢SFB700等30多个新品种和超薄钢种,第一个稳定轧制出集装箱板SPA-H极限规格、X80管线钢、DC06、DX54D和出口瑞士的高表面级别德高汽车板用钢;攻克轧制1.6毫米厚马口铁超难课题,轧制成功22.4毫米超厚热轧极限规格管线钢品种及多个超厚超硬极限规格热轧板材,填补了国内空白……2014年,首钢京唐公司也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后,全年实现历史性突破,盈利1.23亿元。到现在,京唐公司生产的高端板材已覆盖管线钢、家电板、汽车板、造船板、桥梁钢等十几大类,其中管线钢已系列化、批量供应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工程,并成功开发出21.4毫米X80、X90、X100管线钢;家电板实现了产品品种全覆盖,市场占全国的23%;汽车板具备高强汽车板、镀锌汽车板生产能力,已实现了整车供货。
钢铁行业历来被认为高排放高污染,环保设施投入相对较高,但首钢京唐却完全按照循环经济构建了全流程能源转换体系,实现了余热、余压的高效能源转换,构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公司利用沿海优势,以海水淡化催生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初步形成。其次,向社会提供能源产品。再次,就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到目前为止,京唐公司环保投资75.96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1.21%。其中,废气处理设施128台,废水处理设施8套。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公司还建设了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目前自备电厂、烧结脱硫、高炉出铁场除尘、炼钢二次除尘等14个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已与市环保局联网。首钢京唐公司被列入第一批钢铁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名单,被评为唐山市环保达标建设暨百家示范企业,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被河北省确定为省内首家清洁生产标杆企业。
首钢搬迁至曹妃甸的十几年,其实正是“脱胎换骨”的历程。公司从成立之初到不断发展壮大,一直秉承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需求有机融合,以绿色发展铸就企业之魂,以创新驱动激活发展之源,以高端制造夯实立厂之基,实现了低成本的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利用三大功能。钢铁行业的漫长“冬季”里,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称得上是逆流而上,成为业界的一道靓丽风景。企业梦想成就个人梦想,我与公司共同成长的岁月里,从一个懵懂的学徒成长为了一名轧钢高级技师,除了2016年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还曾经获得过2012年北京市第十五届轧钢工比赛第二名,2013年“首钢劳动模范”,2014年北京市第十六届轧钢工比赛第一名,201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十大人物”“首钢第一届最美青工”、2016年“首钢争先之星”以及2018年第九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属轧制工第二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
我骄傲,我是轧钢工匠;我自豪,我是京唐首钢人。
荣彦明,1987年1月生,河北平山人。2008年进入首钢京唐公司,次年成为热轧作业部2250作业区精轧操作工,2018年调入钢轧作业部,高级技师。曾获第九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属轧制工第二名、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