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的发展轨迹

杨维阁

九农场位于曹妃甸城区东21公里,有耕地5.4万亩,总人口1.6万,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场部居委会。其自然条件:一是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日照2877小时,常年活动积温3817℃以上,年平均气温10.8℃,全年无霜期188天,最长206天,最短175天,处北纬39°黄金纬度区,是生产优质果蔬、稻谷的理想区域。二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属于滨海盐渍化水稻土,土壤有机质高,PH酸碱度偏碱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农产品具有品质优、口感好、营养丰富的特性。三是水稻种植生产用水属滦河水系,农田灌溉主要依靠境内一泄河、小清河水,设施大棚则用地下深井水,自然灾害发生风险低。

目前人们对温室大棚司空见惯,但当连绵1万多亩的温室大棚铺展在你眼前时,你一定会为之震撼。每到5月,温室大棚果蔬成熟时,商贾云集,满载油桃、葡萄的车辆穿梭于田野间,空气中弥漫着果蔬的清香,处处绽放丰收笑脸。这就是曹妃甸九农场蔚然壮观的大棚设施农业。

1994年的青坨村,耕地5400亩,人口2045人,青壮年劳动力1500余人,种植水稻亩产不过1200斤,人均纯收入1100元,人多地少,农工生活在温饱线徘徊。为此,农场党委高度关注,选派36岁的林业队优秀农工李军出任青坨村党支部书记,希望带领全村人早日脱贫致富。这年夏季,李军曾来到农场农业办公室,我们共同探讨谋划青坨村的未来发展之路,主要方向是着眼于长远,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打破单一的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以温室大棚建设为突破口,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全面提高农工收入。当时农场财力相当困难,况且是新生事物,人们的思想和认知存在差异,压力与阻力并存。为此,农场积极协调县科委、水利局进行帮扶,带领生产队班子、科技示范户、党员代表到乐亭、滦县参观学习温室大棚种植,聘请专家来场授课,外地大棚种植专业户现身说法。农场出台温室大棚优惠政策,稳定温室大棚种植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1994年秋季西青坨村北温室大棚建设拉开序幕,16座竹木结构造价4000~6000元的温室大棚入冬前全部完成,占地50亩。当年单棚生产黄瓜7000~8000斤,产值5000~6000元,纯效益3000~4000元,是种植玉米的17.8倍,人们由此看到了希望,并标志着滨海盐碱地温室大棚种植成功。1995年秋季农场开展“稻菜双茬”种植技术研究,滨海盐碱地一茬改两茬,割稻种甘蓝,桑庄子村当年种植63亩,水稻亩产1100斤,甘蓝亩产5000斤,亩纯增效益1500元以上。滨海盐碱地设施温室黄瓜栽培技术、滨海盐碱地稻菜双茬栽培技术还获得河北省农垦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设施农业初现端倪。

1999年天气干旱,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等三大水库存水严重不足,滦下灌区农业生产用水紧张,水稻田出现撂荒,退水还旱大势所趋。九农场党委号召全体管理人员带头建设温室大棚,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引领全场职工群众翻番致富奔小康。2000年全场每个村队建设3个温室大棚,集中在港东村斗西,63座钢筋骨架结构温室大棚拔地而起,2001年在场部南古柳路两侧建设观光农业绿色长廊,建成温室大棚94座,总投资500余万元,从业人员700余人,当年实现纯收入47.1万元。经过两三年的经营示范,有序流转到农工手中,突破了发展瓶颈,扶持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2010年,王庄子村原属“稻田”村队,在唐山市科技局和唐山市农科院的指导下,在村北稻田地上兴建了8座大棚。有人说“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从没有见过盐碱地能种大棚。”在一片置疑声中,这8座大棚亩效益达到1.6万元,科学就是这样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打动人心。经过几年摸索,中间经过失败的阵痛和长期的徘徊。但是,就是这初始的“16座大棚”,引爆了九农场传统农业的一次革命。

万亩温室大棚长廊位于曹妃甸三青路沿线、东部邱李路沿线,是农场以每200亩为基准,在统一规划下集中建设的。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2万亩,基本实现了一人一棚,户均收益10万元以上。一年四季果蔬不断,设施农业成了九农场农民的“绿色银行”,“万亩大棚一片白,一人一棚小康来”,成就了九农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老办法。建设现代农业,土地、金融、人才是制约快速发展的瓶颈。土地承包制度的突破得益于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九农场对连片开发的设施农业建设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土地使用、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套服务和分户管理、分户经营、分户核算”的管理模式,农场负责对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地块、道路、渠道及辅助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配套建设,为设施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设施农业建设投资大、群众筹资难的实际,农场党委制定出台了《设施农业发展扶持办法》,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项目配套、群众自筹、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等方式,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群众加大资金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了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场还引进了全县第一家财产保险公司,70%的棚户入保,抵御灾害,消除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虑。

对于设施农业,大家明知道建大棚挣钱,但相对较高的技术门槛,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为此,农场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专家现场授课的方式,邀请北京、秦皇岛、乐亭等地专家现场指导,提高了农户经营和管理技术水平,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九农场涌现出一批设施农业科技带头人。这些“土专家”上挂科研院所、各类学会,横联省内外客商,下带千家万户,把生产、加工与市场紧密联结起来。通过这些“土专家”的“传帮带”,传统的“粮农”变成了新型的“果农”“菜农”。每年两次新技术培训和外地参观学习早已成为常态。现在,人工控温、强制休眠、催芽、膜下滴灌、无休眠等新技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2016年以来国家投资1亿元实施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省市级土地整理等5项农建工程。对于设施农业园区,统一规划并配套水、电、路、管道等设施,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设施农业的基础配套建设。架设高低压线路4万多延长米,打井28眼,路面硬化7.5万延长米,修建排灌站7座,管灌铺设5.7万延长米,有效改善了生产条件。

2017年6月开工建设李家房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该园区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亩,现已完成了强排站、桥梁、闸涵、道路建设,桃、葡萄等作物已经育苗栽植,高标准温室大棚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为畅通农户果蔬销售渠道,九农场建设了3个果菜批发市场,成功注册了“帝师张灿”“唐凯”“皇妃湾”“曹娴儿”等果蔬商标,重点培育了建昌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等9个果菜合作社,经济人队伍培养壮大到50人。全场80%以上的果蔬产品实现就地销售,降低了销售成本,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产品远销京、津、冀、鄂、豫、川等地。

在种植品种上,农场倡导实施优质无公害种植,大棚油桃和葡萄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油桃以京奥、黄油、中油16为主。葡萄品种以乍那、玫瑰香、皇妃红提为主。甜瓜则是最受市场欢迎的绿宝石。同时,永安香笋、德赛圣帝西红柿等蔬菜种植品种得到推广种植。近期,农场还从昌黎果研所引进了茉莉香、蜜光、春光、脆光等葡萄种植品种,逐步实现了品种多样化。

2017年全场设施农业实现年产大棚果菜1.05万吨,总产值2.25亿元,农工收益1.56亿元。目前,全场有1000余户农民从事大棚果菜种植,户均收益10万元以上。设施农业成为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设施农业种植效益的突破,成就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百姓人居环境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

杨维阁,1964年10月生,曹妃甸人。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作物系,一直在农业第一线工作,曾任生产队长、农业技术员、农办副主任、兽医站站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