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一五”

张丹平

“十一五”是曹妃甸区的前身——曾经的唐海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唐海县在推进临港经济的过程中,提出了把服务业作为对接港区开发、加速产业融合的切入点。之前,唐海的财政收入一直在几千万徘徊,随着曹妃甸建设单位纷纷落户,以及看到唐海发展潜力的公司进入,“十一五”的前夕——2005年,唐海县财政收入比前一年迅速翻了一番。“十一五”期间,更是唐海县巨变的五年,仅从固定资产投资、全县GDP等方面来说,每年的数据都屡创了历史新高,成为前所未有的奇迹。可以说,是曹妃甸的开发建设,为唐海县的大发展创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新闻阵线上的记者,回忆起那五年的燃情岁月,可以说是感慨良多。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新闻队伍内部的新状况:大家变得越来越忙,新闻点应接不暇,见诸市级以上媒体上的稿件越来越多……当年的我们,以心为笔,记录下了五年间史诗般的岁月变迁——

2006年7月和2007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来到曹妃甸视察指导,称曹妃甸是“黄金宝地”“耀眼明珠”,在这里提出要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同年,唐海成功举办柏各庄农场建场50周年纪念活动,向世人展示农垦创业精神的独特魅力。

2007年,渤海湾发现10亿吨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同年,唐海全面启动曹妃甸新区配套产业区、曹妃甸湿地公园建设。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和奥运会举办年。唐山全面启动“四点一带”开发,唐海打响科学发展(曹妃甸)论坛会址建设“双百日”大会战。

2009年,曹妃甸新区正式揭牌成立,唐海正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首届曹妃甸论坛,唐海举全县之力,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论坛百日攻坚战”,不足三个月时间,圆满完成曹妃甸国际会所、湿地迷宫、曹妃湖岸线景观整治、国内第一座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建设任务,被誉为“新唐山速度”和“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2009年10月15日至17日,世人瞩目的首届曹妃甸论坛在唐海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曹妃甸和唐海成为践行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2010年,“融入新区、一体发展”成为当年的新主题——统筹城乡发展、新型社区建设、村队拆迁整合……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与“十五”末相比(下同)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2%;全部财政收入9.27亿元,增长近3倍,年均递增3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增长8.5倍,年均递增5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70元,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农民人均纯收入9010元,增长1.1倍,年均递增16.1%,圆满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市)区排位中居第11位,成为环渤海地区强势发展大背景下最具活力、最具潜力和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

五年之间,唐海主动对接曹妃甸主导产业,加速临港产业聚集,新型工业化道路缔造了辉煌的历史。

2007年,曹妃甸新区临港产业园区开工,为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搭建了大舞台。

2010年9月16日,借助首届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的东风,唐海县举行曹妃甸新区(唐海)投资环境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

以建设“曹妃甸滨海产业城”为目标,唐海县成为招商引资的大平台、产业聚集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丰ERW直缝焊管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世福伟业球墨铸管、华韩泡沫铝等45个项目开工建设。发挥曹妃甸论坛、曹洽会的“虹吸”效应,赴浙江、广东等地招商推介,国际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世纪晶源LED照明等一批大项目成功签约,涉及金额近200亿元。

十一五期间的2008年,启动了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当年,全县共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09项,完成投资72亿元。建城区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8.5万,城镇化水平53.7%。

根据“先建后拆、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完成用于安置拆迁户的县城新型高端社区幸福花园社区。在全面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深入实施“四个集中”,加快村队拆迁整合和新型社区建设步伐,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卫星城镇为重点、新型居住社区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独具唐海特色的城乡等值发展之路。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今曹妃甸新城)西区板块,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旅游、商务会展、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曹妃甸的后花园、休闲港和不夜城。

2009年,投资1.5亿元的曹妃甸森林公园落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运动休闲的好去处,是一座多功能、生态型城市园林。2010年,投资3.5亿元,总长17公里的环城路网竣工通车;唐海通过省级园林县城验收,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城乡人居环境跃居全市前列。

“十一五”期间,唐海县运用工业化思维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建设曹妃甸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全面落实《临港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产业化经营。年均土地流转面积7万亩,流转率达到30%,位于全市前列,有11个千亩以上的规模化产业基地。全县水稻机插秧率达到35%,机收割率达到80%以上,机械化作业率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水稻种植标准化、无公害河蟹养殖标准化两大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7个品种、10个产地分别通过农业部、河北省无公害产品认证、产地认定。在201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唐山农产品展示交易会上,唐海临港现代农业大放异彩。

2010年9月,总投资40亿元的唐海国际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项目签约,对曹妃甸区域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将产生重大影响。

“十一五”期间,唐海县民生改善方面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2006年,唐海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五保老人县级集中供养;200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社会全覆盖;2008年,启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场镇居民养老保险社会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缴费标准居全省之首;2009年,建立新农合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制,“健康唐海、幸福人民”行动全面展开。2010年,全面唱响惠及民生的大学生就业、养老提标、医保提标“三大主旋律”:近千名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工作,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5元,居全省之首;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医疗报销比例并轨,百姓幸福指数跨上新台阶。

从2006年至2010的“十一五”期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而当下历史的车轮,已定格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十年之后的今日,回眸曾经的不平凡的征程,留给了今人太多的深刻印记与不尽感慨,五年的风云际会、五年的砥砺奋进,是一段唐海县自身跨越发展的历史,也是为曹妃甸开发建设开山铺路的历程,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原唐海县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曾经的每一个普通人。

张丹平,1981年生,曹妃甸人,大学文化。2002年至今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现为曹妃甸区委外宣局局长、曹妃甸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