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盐场四十年改革之路

李振祥

1983年我从警校毕业分配到河北省南堡盐场。近40年来,我目睹了南堡盐场改革开放后发生的所有巨大变化。回首南盐改革开放的40年,内心感触颇深。

参加工作伊始,我就听老一辈南盐人讲述过盐场的创业史。这里曾经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海滩,天苍苍,水茫茫,广袤的海滩,潮来一片水,潮退遍地泥,寸草不生,满目荒凉,南盐人硬是用一双手建起了一座全国最大的盐场。然而到了80年代初,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给盐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面对新的形势,盐场一班人确定了以改革开放引领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我当时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参加了企业承包制改革大会。会上,场领导全面分析了盐业生产形势,确定了改革盐业生产工艺,推广塑料薄膜苫盖工艺的改革举措。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并不等于无路可走。改革原盐生产工艺的重任落在了五分场场长周福合肩上。虽然大家一时都对这项改革还很陌生,但周福合坚信:既然我们能白手起家,在荒滩沼泽上建起大盐场,从不懂盐到生产盐,再到高产盐,如今也一定能够突破塑料薄膜苫盖新工艺,使原盐再创高产。

五分场组成了以周福合为首的攻关小组,开始了艰苦的创新探索。机械苫盖塑料薄膜工艺涉及多种工程技术,难度很大,而周福合他们又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要自力更生独立地完成这项改造工程的确很困难。然而,困难再大,也难不倒更吓不住坚定改革的南盐人。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诸葛亮会”,一道道难题,一次次失败后又一次次新的试验。他们四处请教,八方拜师,努力寻找各种办法,摸索着前进。听说关键部件电磁合器是天津生产的,马上去天津找到这家企业上门求援。他们的执着感动了对方,天津方面很快专门派来了工程师,帮助选型设计、制造。半年多的日夜苦战,顽强拼搏和潜心钻研,第一台自己设计制造的浮卷式塑料薄膜收放机终于问世了,在实验室内试验运转一切正常。可是当他们把它装到现场去试验时,整个机器却上下哆嗦抖动,根本无法把塑料薄膜均匀撑开。他们立即查找原因,反反复复地核对图纸,计算数据,检查每个环节。天津厂家又派来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查找症结。经过艰苦攻关终于解决了难题。随着电闸一合,伴着马达的轰鸣声,机械平稳运转,硕大洁白的塑料薄膜平坦坦地伸展出去,稳稳地苫盖在结晶池水面上,又迅速收回。试验成功了,干部职工们顿时都欢呼跳跃起来。经过连续几年的工艺推广,南堡盐场全部2万多亩结晶面积实现了浮卷式机械苫盖。每亩单产突破产盐10吨大关,使全场原盐产量达到17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2年的春天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小平同志的南行讲话,在神州大地上一次又一次激起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冲天巨浪。

南堡盐场班子成员围坐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着小平同志南行讲话: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来。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甩开膀子再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也在每一个南盐人胸中升腾着。

4月10日,南堡盐场举行深化企业改革动员大会,我亲历了那场大会。场领导在讲台上快人快语地说:“没有改革就没有我们的进步,没有改革就没有我们的发展,我们必须上下一致,认清形势,更新观念,立足实际,大胆探索,积极稳妥,真抓实干。树立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急后缓,先试验后推广,务求实效的改革思想,从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入手,以改革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为突破口,以深化企业管理,转换经营机制为目标,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在南盐的广阔天地上创造出一番新的业绩。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在百里盐滩上迅速兴起。

“实行一场两制”,改革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更大幅度向苦、脏、累、险工种和第一线、责任重、技术高的岗位倾斜。下岗人员建立内部劳动市场,岗上岗下双向流动,让双方都有动力和压力,竞争上岗,同时开辟新的生产渠道和第三产业,稳妥安置下岗人员。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明确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到人。使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责任清、权利明、考核严、奖罚重。一分场针对过去科室工作无指标可考核、干好干坏利益均等的问题,制定“相关联锁考核制度”,使科室之间、科室与基层之间工作紧密结合,实行绩、效、利挂钩,打破了机关人员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二分场针对盐业生产措施落实不力的情况,在制定和完善制卤、制盐等工艺流程等14项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实行以奖为主、奖罚结合的强化措施。三分场出台装卸大队“包干制”和农场的“自负盈亏制”。四分场实行按工时定额,严格量化考核。五分场以加大吨盐工资奖金含量为突破口,增加向一线倾斜幅度。重点突破,积极攻关,加快科技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步伐,以进一步推广实施结晶池塑料薄膜苫盖工艺为龙头,彻底理顺海盐生产的制卤、保卤和排淡体系。以市场紧俏的溴素为重点,大力开发新产品。向大海要地,再扩大年产19万吨原盐的盐田。科技兴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把提高经济效益的着力点放到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上,走出经验型、粗放型的管理误区,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改革的号角吹响,唯有实干才能让改革措施落地。为了摆脱单一的盐业生产的模式,南堡盐场运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谋划建设空气吹溴工程。首个溴素厂仅用10个月就顺利完成了。 1989年9月,吹溴工程一次试验开车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工业溴,1990年溴产量187吨。随后又进行了扩建,使空气吹溴工程的总产量达到466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新世纪初,经过扩建新建,溴素产量达到了1000吨,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的盐化工中心已在渤海湾畔昂然崛起。与此同时,养殖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开垦养殖面积2150亩水域,建立了58个养殖池、42个育养池,同时建成一座1000立方米水体的育苗室,实行工厂化育苗,对虾养殖面积达到了4300亩。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当南盐人满情豪情、意气风发地迈向新世纪的时候,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也给这片热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市场低迷,盐价下跌,回款不畅,经济工作举步维艰,南堡盐场各项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陷入了低谷。南盐干部职工以空前的改革精神,坚持做大做强主业的方针不动摇,全面谋划未来的发展规划,积极应对随之而来的各种严峻的挑战。

首先从完善盐田基础设施、优化盐田结构入手,加快理顺“制保排”体系步伐,在资金紧张的情势下,5年中投入近亿元资金发展生产。毛石护固海堤20000米,在2003年10月和2004年8月的强风暴潮中,犹如一道钢铁长城岿然不动;新建林雀堡扬水站,使纳潮浓度平均达到3.5°Be',不仅每年可以多纳取5000多万立方米原料海水量,而且大量的养殖用水得以回收;动用8000万立方米土方,改造修缮各级制卤区蒸发池埝,实施结晶单元塑苫调节保卤池工程,有效应对灾害性降雨,制卤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夺高产的积极性,2004年场党委拿出100万元奖励高产滩号,2005年奖励额度又加重到150万元。

坚持“科技先导,管理兴场,质量第一,诚信至上”的质量方针,不断深化和完善ISO9002质量体系贯标认证工作,2003年顺利通过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复评审核。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研制成功新型塑苫滑道,塑苫结晶池自动化系统,通过省级专家鉴定;尤其是斗轮装船机、自动出舱机及悬臂成坨机装卸撩系统的问世,结束了40多年镐刨车推人工装卸的高强度、低效率历史,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综合效益跃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化工生产中,2000吨碱法改酸法制溴工艺改造顺利完成,标志着南堡盐场溴素生产规模雄踞长芦盐区同行业之首。年溴素生产能力由“九五”期间的1000多吨猛增到3500多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先进的控速结晶技术改进氯化钾生产工艺,同时扩产改造氯化镁生产,化工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升。养殖经销公司通过改制后8年的艰苦创业,精养面积达到6500亩,生态养殖面积达到60000亩,产品结构由原来的中国对虾单一品种发展到河豚、漠斑、菱鲆、日本对虾等多种名贵品种,实现利润累计1200万元,特别是河豚养殖远销日本。

针对瞬息万变的盐化工市场,南盐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以较强的市场驾驭能力和优良的品质、一流的服务及信誉,使南堡盐场产品用户满意度达到95%以上。2002年生产原盐196万吨,首次突破年设计生产能力;2004年销售原盐214.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到“十一五”末,南堡盐场总资产累计达到14.72亿元,比“九五”末新增3.61亿元。

近年来,由于曹妃甸开发占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导产品原盐面临着产量下降、效益滑坡的严峻形势。面对困境,南堡盐场以创新思维,科学谋划,坚持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不动摇,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推动原盐、溴素和劳务加工“三条主线”,实现了总量增长、效益提高 。进一步完善整合盐化生产经营管理机构,形成按工艺结构衔接、按市场运作的生产经营体系,在原盐生产上,完善“以产量、成本定收入”的责任制,制盐单位直接核算到滩号,制卤单位采取计量考核。通过奖勤罚懒等措施及严格的工艺管理,激活了生产要素,激发了一线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推动了原盐生产上产量、上效益。溴素生产全面完成2000吨生产线技术升级和中心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工程,建成500吨大包装储溴厂,溴素设计能力达到4000吨以上。充分发挥技改优势,完善提取工艺,保证有效生产台时,稳定工艺参数控制,生产工艺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健全完善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了增产、提质、低耗、高效。劳务加工方面,制订了《劳务加工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考核办法,细化奖惩标准,规范项目引进,完善签单程序,落实回款责任,优化内部管理,实现由“上规模”向“上效益”的转型升级,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在曹妃甸开发建设中,南堡盐场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计得失为其提供土地使用,为曹妃甸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利用紧邻曹妃甸的区位优势,抓机遇、谋发展,努力开拓发展空间。

2002年起,我主持编辑南堡盐场的机关报《南盐场讯》。为了全景式展现南盐改革发展的壮阔历程,在报纸上开辟了《南盐人物志》专栏,带领记者采访过近百位在南盐发展开放过程中立下功勋的南盐人,如邵恩培、温故新、周福合等。他们都是南盐40年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南盐发展壮大的见证人。在他们身上,我深切地感到,南盐的成功,靠的是几代人团结一心、战天斗地,靠的是几代人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换来的。如果说有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南盐精神的16个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战斗,开拓进取。这是南盐人的强大精神武器,是南盐人过去、现在和将来克服一切困难,赢得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最重要法宝。

李振祥,1963年生。1983年毕业于河北省公安学校,在河北省南堡盐场工作至今,任《南堡场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