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河的变迁

李润生

城区西3.5公里,有一条自北南流的大河,名为“双龙河”。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443.43平方公里。在原唐海县境内长度37公里,建曹妃甸区后域内长度延长到42公里。

每当从双龙河大桥走过,看着河两岸高高的堤坝,看着河里缓缓流动的水面,我总不由得想到1975年7月29日的夜晚十农场各村青壮年在河堤上护堤抗洪的经历。当时我们看着双龙河里咆哮的水流,看着水流里顺水而下的庄稼,谁也不敢懈怠,坚守堤坝直到洪水退去。那时也是民兵的老伴儿说,她也是在河堤上坚守了好几天,令她难忘的是1919年出生的女党员李文英和1929年出生的女党员李淑珍也同年轻人一样,坚持在抗洪一线。

1978年后已经40年没有“发大水”了,这是因为降雨量没达到那两年的程度。可即使再有那样大的降雨,也不至于达到那种灾害程度。因为这几十年来,党和政府一支没有停止对双龙河的治理。

双龙河同李八廒村村民密切相关。老辈人讲到,双龙河原来叫“曾家湾河”,但到了“潴石坨”往下就没有河道了。1932年村里有水井之前,人们饮用坑塘积存的雨水。遇到春旱,都是到十几里地之外的曾家湾河运水吃。到了雨季,曾家湾以北上百平方公里的雨水汇集南流,先是曾家湾河水满沟平,然后就漫滩南流。那时没有任何阻水物,沥水会一直流到落潮湾。要是没有潮水顶着,很快就会泄入大海。

2015年,为了村史的写作,我查阅了《唐海县志》《唐海县水利志》,走访了建场时期的水利工作者陈志桐、王德庆等人,了解了双龙河的变化过程。

《唐海县志》记载:“双龙河发源于滦县茨榆坨,流经滦南县,由解庄子入唐海县境,沿第二、十农场和第四、十一农场边界南行,穿第七农场后由咀东入海。此河为季节性河流,上游冬春季无水,治理前下游无固定河道,河水注入曾家湾南草泊洼地,滞留后散流入海。”

现在的双龙河河道初成于1960年。先是东岸于1956年2月修成柏各庄农场二分场的围堤,阻断了双龙河水东流。同年,南部渤海滩上建成属于河北省公安厅的南堡盐场,堵塞了沥水入海通道。1958年冬,柏各庄农场输水干渠出二分场西围堤后建造一座木制渡槽(称“一号渡槽”),渡槽西端再建渠折向西北,为雨季北水南泄留下通道。渡槽北面不远处修了一座木桥,连接两边的农田路。这条路就是现在的县道“于唐线”的雏形。1960年,十分场十二支渠道东面的荒滩开成了稻田,稻田的东围堤成了双龙河的西堤坝,形成了不足30米的双龙河新河道。这样,原本在李八廒村东荒滩任意流淌的曾家湾河水被挤到了冲着渡槽的方位、正南正北方向的笔直的河流。

1962年7月18日~24日,双龙河流域普降350~406.2毫米暴雨,落潮湾处水位高达3.7米。双龙河在曾家湾处决口漫堤,淹没农田18万亩;1964年再次“发水”,一号渡槽下面的河道远不能满足河水下泄需要,渡槽过水量也不能满足下游不断扩大稻田种植面积的需要。于是在1965年把渡槽改成了长105米、3孔2X2米的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倒虹吸。1975年至1976年间,倒虹吸扩建为5孔、长度延长到160米、设计流量达到14.9立方米/每秒,洞底最低高程为-2.3米,在河底处的高程为0.0米。

1971年4月,柏各庄农垦区对曾家湾以上5公里的河道进行了疏浚,治理后的河底宽30~40米,河底高程为2.87~3.65米,堤顶宽度为3米;1973年,开挖和疏浚曾家湾村至孙家灶村13.2公里河道。治理后曾家湾水库以北河底宽度为35米,设计流量为51立方米/每秒;曾家湾水库以南至孙家灶村北河道底宽为26米,设计流量为53立方米/每秒。但是下游仍然没有入海路。1975年7月29日~30日,双龙河流域降雨523.8毫米,曾家湾附近的河道堤坝发生8处决口,孙家灶附近的积水水位高达3.8米,持续时间长达20多天,造成严重涝灾,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抗洪护堤。

1975年冬至1976年春,柏各庄农垦区集中全区民兵对双龙河三用干倒虹吸至零点桥14.8公里河道进行治理,开挖后河道底宽35米。这时我在十农场场部任宣传报道员,也住在孙家灶村参与了这项工程。1976年3月,开挖落潮湾至零点的双龙河河道成为唐山地区的工程。由于7月28日大地震影响工程一度停止。震后继续施工,9月底工程基本竣工。开挖后,倒虹吸以下至落潮湾水库河道底宽为30米,落潮湾至零点桥间的河道底宽为35米,零点桥以下仍为二排干的渠道,底宽为30米,经第二入海泄水路入海。1976年10月下旬,双龙河排水河道工程被列入河北省震毁恢复重点修建项目,2万名邯郸地区的民工赶来开挖扩建三用干倒虹吸至咀东全长25.55公里的河道,1977年5月竣工。扩建后达到五年一遇除涝标准,三用干倒虹吸至零点间的河道底宽为47米,过水量为85立方米/每秒,零点至咀东间的河道底宽为60米,过水流量为107立方米/每秒。1977年至1978年,由天津塘沽航道局疏浚公司用挖泥船挖通了咀东以下6.25公里的入海路,过水流量285.5立方米/每秒。

双龙河虽经多年分段治理,但尚有主要工程不配套,工程标准低,上游河道裁弯不当的弊端。1977年7月26日,双龙河流域平均降雨340.3毫米,最大处达415毫米,洪水造成双龙河曾家湾以下13处决口,冲毁堤埝397米。

全面、系统整治双龙河水患始自1977年9月开始。唐山地区震毁大型水利工程指挥部组织对解庄子以下河道按十年一遇标准恢复和修建,解庄子至曾家湾河道底宽达到61米,设计流量达到105立方米/每秒,曾家湾至三用干倒虹吸段河道底宽达到70米,流量为167立方米/每秒,倒虹吸至咀东段河道底宽为90米,流量为271立方米/每秒。在开挖扩建双龙河河道的同时,还修建了与之相配套的水工建筑物。到1982年,两岸共建排水闸11座,总排水能力154.8立方米/每秒,排水站9座,装机排水能力为42.8立方米/每秒。从1976年至1982年治理双龙河的各项工程共完成土方量709.38万立方米,砌石和混凝土工程共4.43万立方米,总投资2100万元。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不断加大,双龙河改造工程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工程也由疏浚为主转向综合治理、综合利用。沿河各农场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排灌两用扬水站。1989年投资21万元完成双龙河防潮闸维修。1991年9月20日开工建设曾家湾橡胶坝工程,12月20日竣工,总投资96万元。曾家湾橡胶坝为枕式橡胶坝,设计标准十年一遇,设计流量105立方米/每秒。规格为坝袋宽50米,坝顶高程5米,坝底板顶面高程2.5米,河底高程2米,坝前蓄水深3米。1992年在双龙河上零号桩(故称此地为“零点”)上溯1300米位置修建“零点桥带闸”工程,合计投资486万元。这也是唐海县(柏各庄农场)历史上第一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我时为县农业开发办公室负责人参与了这个工程从建设到验收的全过程。项目位于桩号36+100处,控制流域面积313.03平方公里,设计标准20年一遇,设计防洪流量265立方米/每秒,一次蓄水386万立方米,全闸14孔,闸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是具蓄水兼防潮功能的水利设施。建闸投资全部利用世行贷款资金,建桥资金由冀东油田筹措。1998年4~7月又投资20万元对闸门进行维修,安装预制钢筋混凝土闸板14块,并涂刷环氧树脂液防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曹妃甸的开发建设,铁路、高速公路道等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成。双龙河上有了人们从未想到过的各式各样的桥梁。到2018年已经建成2座铁路桥(冀蒙铁路桥、唐曹铁路桥)、2座高速公路桥(G0111沿海高速桥、S41唐曹高速桥)、2座省道桥(S263线曾家湾桥、S364线沿海公路倒虹吸南桥)、2座县道桥(“于唐线”倒虹吸北桥、“西线路”零点桥)、2座生产和旅游桥(七农场场部生产桥、湿地景观桥)以及河流入海口处连接曹妃甸工业区和咀东鱼码头特大桥。

最有名气的当属历史上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的曾家湾村西石桥。相传建好开桥之时,正好有两条小蛇在桥上,人们认为这是吉兆,遂命名此桥为双龙桥,曾家湾河也随之称为双龙河。此桥道光十四年(1834)进行了修缮;光绪十一年(1855)又一次修竣,并立碑两块于桥东,一碑记事,一碑记捐资人姓名,以记功德,昭示后人。重修后的双龙桥桥长约30米,5孔,石砌桥墩,上铺长条石板,桥宽3米余,两侧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柱。桥体坚固,外观雄壮。双龙河石桥自建成后,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交通作用。直至1956年唐柏公路改建,在石桥北1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木桥,石桥才不再担当交通重任。后因石桥高程太低阻水南流,1975年7月30日抗洪时爆破拆除。

十农场通县城路上跨双龙河的桥,于1959年修渡槽的同时修建,原木桥长20米,桥面宽5.9米,1976年7月大地震此桥震损。1979年拆除修成钢筋混凝土水利桥,桥长132米,桥面行车道5米,两侧各0.75米人行道。1990年,唐海县修建“海军线”乡级公路,将水利桥重修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长度宽度未变。2008年秋,“海军线”改造成县道“于唐线”,双龙河桥拆除重修,重修后的钢筋混凝土桥桥长129米,桥面宽度9米。

经过几代人的治理,双龙河的水面变宽了,沿岸有了植藕养荷的农家乐园;河两边的排灌设施变多了,旱时取水灌溉、涝时抽水排洪;光秃秃的河堤栽植了树木,变绿了。有的地段变成了柏油路,路的两旁栽植了花草树木;河两岸的盐碱地北部开荒种稻,成了高产稳产田;中部蓄水养鱼、养虾、养蟹,已没有闲置的土地;南部建成唐海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了鸟类栖息、繁衍的乐园,成了享誉京津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