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油田就是我的家

乔孟占

冀东的三场雪

1989年春节过后,我到冀东油田报到的时候,整个华北地区大雪弥漫。从任丘出发,在路上整整走了两天才到唐海。刚进唐海地界,一辆装满砂石的货车突然迎面撞向我们乘坐的双排座汽车,司机师傅紧急避让,车身打滑差一点儿就翻到路边的深沟里。回过神来,司机师傅第一件事就是问我怎么样,我强作镇定说没事。司机说:“没事就好,冀东还得靠你们这样的高才生,你要出事了,我可没脸回油田了。”那一刻,我内心百感交集,觉得冀东我来对了。

当时油田初建,条件十分有限,我去报到的五七干校没有住的地方,人事部门就安排我到县政府招待所暂住。很快,人事部门就工作安排问题征求我本人意见,并建议我去地质研究所。我当即表态想去采油厂,到油田的最前线去。因为我当时是戴着“天津大学研究生”这顶帽子来的,长相又比较文气,一定是觉得我吃不了苦,就笑着说:“前线太苦还是在研究部门比较好。”我说:“来冀东第一天就经受生死的考验了,我还怕苦吗?我来油田工作不上前线不靠近油,我干啥来了?”人事部门尊重了我的选择,当天就带我去了采油厂。

去采油厂的路很远。我一直观察周边环境的变化,越走树木越稀,越走人越少,到最后只见一片滩涂,采油厂建在青龙河边的荒滩上。条件真是太艰苦了,全是钢渣路,井边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横竖几个板房,到处都是雪水化了之后泥巴和水。当时我虽然没有打退堂鼓的心思,但也没想到这么艰苦,毕竟我从小一直生活在城市里,这样的环境确实从未见过。

我的工作是负责清蜡剂的现场试验。因为当时油田结蜡很严重,清蜡剂非常重要。当时的清蜡剂是北京勘探研究院油化所研发的,冀东采油厂科技办负责把这些药剂进行现场试验。每天我都坐着小四平车去青龙河边“钻井一条街”进行试验。那个时候我发现自身地质知识缺乏,非常影响实验效率,于是火速找了很多地质方面的书弥补空缺。每天都是一边学习,一边跑现场,一边做试验。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冬天,又是一个大雪夜。我记得当时是晚上11点左右,我在办公室看书,门“哐当”一声就被推开,吓得差点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油田的张邦杰局长。只见他穿着那种蓝色的工服,满身油泥,一身雪,是刚从柳赞上井回来。张局长开口就训我:“臭小子,这么晚怎么还不睡觉?”我说:“张局长,您这不也是刚回来嘛。”“小年轻的精气神要养足,不能跟我们比。”反复叮嘱我要注意休息。他走以后,我更睡不着了,坐在椅子上我就想啊,这就是我们局长啊!根本没把自己当干部而是当成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白天黑夜一心扑在油田上。我从局长身上看到了石油精神,深深地感觉到,能在冀东做一名石油工人,无比光荣。

1995年的冬天,那是一个周末,外面飘着雪花,我正在做晚饭时突然电话响了,钻井队急需润滑剂,快要卡钻了。我赶紧撂下炒了一半的菜,组织人到厂子里将润滑剂装车往井上送。那个井在老北堡,平常白天天气好的时候也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我们把润滑剂装好,天已经黑透了,雪还越下越大,出发不到一小时,我们就迷路了,一车人都焦急万分,只能在一个村落的边上徘徊。好不容易跟井队取得了联系,凭着经验和井队的指挥,慢慢摸索终于找到了路。整整走了一宿,我们到的时候,太阳已经露脑袋了,远远地就看到井队上的人对我们呼喊招手,那一幕真是永远忘不了。冀东石油人的团结,冀东石油人的不屈不挠,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彰显出来的。

这三场大雪下到了我的心里,可以说就是这三场雪把我的心留在了冀东。做冀东的“职业研究人”

每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到底。

1991年夏天,清蜡剂现场试验成功。由于清蜡剂易燃有毒,长距离运输非常危险,刘崇星厂长安排由我负责组建冀东自己的清蜡剂厂,实现清蜡剂自给自足,这就是现在瑞丰公司的前身。在当时各方面条件严重缺失的情况下组建工厂,就相当于两手空空平地起高楼。我当时只是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我顶住压力,厂区设计、建设施工、生产管理各个方面全都亲自上手,每天过的都像后面有狼撵着一样。

1992年清蜡剂厂圆满落成。我被调到劳动服务公司,就是后来的多种经营管理处,脱离了油田化学从事管理工作,专门负责各种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支持三产建设。当时的心态就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听从组织的分配。这一直是我的工作准则。

在田庄基地度过的6年时光是我人生的转折。我经常忙完工作就找个僻静的地方走两圈或者是坐一会儿,静下心来思考。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下定决心搞科研。

一个人和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慢慢就会发现自身最大的长处在哪里,哪些工作最适合自己。在冀东多年的工作经历,不同工作岗位的锻炼,使我的视野更宽阔,思路更宽广。我给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定了两个指标,一是要发挥我的长处,二是从事只有我能做而别人不能做的工作。

2004年,油田将与化工相关的所有单位统一合并,成立了瑞丰化工公司。借着这个机会,我向组织表达了想专心搞科研的想法,想真正地把科技研发当成职业,我还给自己起了个称谓,叫“职业研究人”。

组织同意了我的要求,那个时候心里甜啊。生产硬件齐备,化工车间、实验室都是顶好的。胸中有万千的知识想要施展,恨不得钻到这些仪器堆里不出来。我很清楚设备条件再好,现代化水平再高,没有一个核心的技术和拳头产品,企业是立不住的,对这些资源只能是极大的浪费。于是我跟当时的经理郭留敢说:“咱们硬件都有了,现在就缺软件了。一个核心的技术,再加上一个现代化管理,才能发挥这些硬件的作用。管理只能辛苦你了,技术这部分我一定顶起来。”

我根据油田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化工公司的研发要求,密切跟踪国际和国内油田化学品发展情况,时刻关心现场生产实际情况,根据油田的实际需要,研发适时适地的产品,解决各种冀东油田生产的紧迫需要。

这些年我负责研究出的新技术新产品也相继应用于钻采工程现场,解决了诸多问题,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钻井液用的硅稀释稳定剂、两性离子聚合醇、强力抑制防塌剂、润滑剂以及超低渗油层保护剂等已累计使用3000多吨,在冀东、大港、华北、胜利、青海等油田使用,产值达2400万元;粘土防膨剂和黏土稳定剂累计使用4000多吨,产值近5000万元;浅层调驱调剖交联体系已创造产值3000多万元。

心在冀东坚定不移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能贡献给冀东油田,我感觉到很踏实,很值得。

冀东油田给我提供了潜心做科研的良好环境。冀东油田一贯强调“科技兴企”的战略,重视科技工作的开展,支持科技的投入和人才的能力发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在安稳的环境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每一个普通员工的最朴素的愿望。有幸在这种环境下,我心无旁骛,想的只是发挥我的特长,尽职尽责做自己的事。

人在平稳中可以保持专注,避免犯错。有句话说“摔倒一百次,爬起一百〇一次”。我们做实验,每失败一次都是对公司成本的消耗。所以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尽量避免重复犯错。

瑞丰公司历届领导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让我集中精力做研究,也就是所谓的“好钢用在刀刃上”。随着一些荣誉的获得,会务诸事有所增加,瑞丰公司派专人协调,避免了对我正常研究工作的干扰。

油田领导不仅工作上支持我,还在生活上照顾我。当年油田初建,职工住宿非常困难,我就是其中一个困难户。体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窝在南34沟边的一个小板房里。冬冷夏热,蚊虫肆虐,妻子和孩子经常生病,油田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大家建起了楼房。虽然我一直默默无闻,但是油田领导没有忘记我,了解到我家的情况,率先给我分了一套房子。对我来说,那不是一套房子,那是给了我一个家。

这些年来,我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难免就会有一些外在的诱惑。那是2000年,一家北京的军工企业找到我,希望我过去工作,并许诺解决北京户口,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当时油田发展处于低谷中,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能此时离开油田?后来,又有新疆和西北的几家民营企业也想高薪聘请我,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我坚持与一架架冰冷的仪器和一个个枯燥的数据为伴,带领团队执着钻研,攻克难题。我坚信冀东油田应用化学有很多领域有待我们尝试和探索,油田化学的应用前景还非常广阔。

冀东油田成立已30多年了,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对冀东石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坚定自己的信念把心留在冀东,我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在冀东是有意义的。

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

很多人都说我是冀东的能工巧匠,经常问我:什么是工匠精神?我认为这个不是用语言可以描述或是总结的,应该是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自从毕业分配到冀东油田,我一直把大庆和铁人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战胜困难的内在动力,立志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是我的一份初心。

我在油田28年,经历最多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我在每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然后一次又一次地从头再来,善于总结永远是促进工作的最佳途径。在田庄做“钻井液用硅稀释稳定剂和两性离子聚合醇”这两项课题时,前后历时4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2200多次试验。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挫折、一番打击、一回痛苦,那滋味至今还历历在目。就这样,经过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两个项目最终试验成功并投入生产,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践行工匠精神必然需要十年磨一剑。因为真正的技术,都是经年累月的失败后,才能换来的一次成功。比如说致密油藏的体积压裂,美国整整三代人用了70年的时间才把这个技术突破。我们关于油藏保护的防膨剂,从2008年开始研究至今一直在研究和应用,不断改进和完善。

我和我的徒弟们常讲,两三个月就成功的实验做出来的不是技术,只能称为技术改造或者是技术升级。真正的技术是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磨炼的。所以做科研,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要坚持,才能实现“从无到有再到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困惑,有太多的彷徨,也有太多的峰回路转。但是只要坚持,总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刻。虽然,那一刻就是成绩的取得就是成功,但黎明到来前的黑暗中,需要的是坚持。

我的身上现在有很多的标签,我觉得最贴切的就是“扎根一线的科研老黄牛”,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勤勤恳恳走出来的。科研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才能在科研领域走得更远。我愿做科研路上的老黄牛,更愿做为冀东鞠躬尽瘁的孺子牛。

当前,世界石油供需相对宽松,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使油田公司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我始终对油田充满信心。

油田肯定会越来越好,一代更比一代强。就像爬山一样,不可能一下上到顶峰,油田现在就是在爬坡。后人肯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这一辈人就是这个肩膀,后来人们一定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高更远。

乔孟占,1965年生,山东泰安人,高级工程师。1989年到冀东油田参加工作。现任瑞丰化工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曾获河北省“十佳”职工发明家、河北省第四届能工巧匠、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