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口妈祖庙的变迁

桑会林

我是蚕沙口本地人,今年75岁。作为一个古稀之人,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迁,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过程。岁月变迁,虽然抹去了很多历史的遗迹,但抹不掉深入人心的记忆。以我村的妈祖庙来说,虽然过去香火鼎盛,但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 “破四旧”运动,早已成了一堆瓦砾。就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也仅存遗址,瓦砾不存。然而,由于我们村是渔业村,成年累月在海上讨生活,风险很大,旦夕祸福,因此,为求得海上平安,民间妈祖崇拜文化从未泯灭。

蚕沙口妈祖庙即天妃宫,前身为鱼骨庙。相传由闽商黄百万(又名黄万金)捐资而建,以鱼骨作梁得名,奉神妈祖。此庙始建于何时?因历史久远且没有文字记载,已不可稽考。传说妈祖扶危济困,抢救遇难船只,功德卓著,元朝至元年间,护海运有奇应,又被加封为天妃,鱼骨庙扩建为天妃宫,后又经明朝永乐、清朝乾隆及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次大型修缮,成为河北省最大的天妃宫。

那时的天妃宫,整个庙宇山门高大,殿堂布局奇特,前殿正位塑三尊女神像,天妃(妈祖)居中,左为护法珈蓝,右为送子娘娘,另有药王、财神、龙王、判官等神像,青龙、白虎二神两厢站立,神采飞扬,后殿为观音圣母殿,供奉南海大士观音菩萨,手持甘露净瓶,与前殿天妃相映成辉,意在护佑海内风波无恙。

天妃宫经三次扩修后,蜚声鹊起,往来客商,当地居民,四邻百姓,捷足先登,径相拜谒,香火鼎盛,庙会热闹非凡。直到“文革”期间,天妃宫夷为平地,其遗址处香火依旧不断。

改革开放后,蚕沙口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渔业发展,全村渔船由过去的16条,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条;海水养殖业由过去的1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亩。富裕后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复建天妃宫呼声日高。为了恢复传统民俗文化,1992年蚕沙口村经层层报批,由省文物局批准,本村渔民自愿集资十数万元,首先复建了天妃宫。经过重建的天妃宫,保持原有风格,但比过去更加雄伟,占地3500平方米,主要由娘娘殿、观音堂、财神阁三部分组成。后又经年年维修,天妃宫声名远播,游人如织。

蚕沙口村原属于滦南县,2012年正式划归曹妃甸区,新任村两委为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为把庙会做大做强,发展旅游业,造福子孙,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鼎力相助下第五次大修天妃宫。新落成的天妃宫实际占地2800平方米,建筑格局为一正一中四侧。一正,即前正殿娘娘殿,尊称“大雄宝殿”。宝殿中央塑三尊女神像,系林氏三姐妹,见证于《闽书》。三女神中主神为天妃(即妈祖),因伊护国庇民,降妖除怪,镇边防,御海运,功高日月,屡受朝廷褒封,备受民众推崇。全世界共有妈祖庙1500座,妈祖信众达2亿多人。大殿内另有千里眼、顺风耳、船神、赶鱼郎及十二药叉等神,极显气度宏伟。大殿迎门正上方镌刻烫金匾额“天妃宫”。门侧立柱刻有鎏金楹联:“靖妖气乎海国懿德匹天,普福泽于人间母仪称后”,此处香火久盛不衰。一中,即后中殿,也称观音堂、三圣殿,供奉的主神南海大士观音菩萨,神通广大,道法无边,众生遇到任何艰辛疾苦,若能至诚默念菩萨保佑,均能如愿得此救助,因而观音菩萨最为世间所尊崇。四侧,即前西侧殿,为武财神殿。供奉“关圣大帝”。关圣(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生于东汉恒帝延熹年间,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忠勇双全,威风凛凛,被认作正义的化身,可驱妖辟邪,尊其为武财神,即能镇守门户,又能招财进宝。前东侧殿为文财神殿,主要奉神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曾官任少师(丞相),后被尊为文财神,手捧如意,足登元宝,极符人们发财致富意愿。

另辅以文曲星,简为“文星”,也称“文昌”。“文昌帝君”是学子们的守护神,每逢中考高考,父母带着孩子的准考证,来拜文曲星,以祈考生顺利过关。

后西侧殿为药王殿,药王即药王菩萨,两侧为药神童,皆有起死回生之能。此处药王手揽药书《千金药方》,可视为药王孙思邈,世代相传,尊奉药王,可消灾祛病,益寿延年。后东侧殿为龙王殿,龙王居中,蟹将军,巡海夜叉侍立两旁。龙王为天上掌管风雨之神,实有其人,名为张路斯,夫人石氏,生有九子。崇拜龙王,可望风调雨顺,祥和无恙,年丰月润。

新建天妃宫,面积较大,且又神明较多,目前已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妈祖庙。

回忆妈祖庙的变迁,作为一个亲历者,我感慨颇多:解放前,民众愚昧,只知道求神拜佛,但依然是吃不饱穿不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但发展较慢;改革前,将民俗文化视为糟粕;改革后,经济腾飞,妈祖文化得以传承光大。这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祝愿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桑会林,1943年生,大专文化,小学退休教师,柳赞镇党委的宣传员,唐山市民俗协会会员,曾任《妈祖佑户的村庄》编委、《曹妃甸与天妃宫》责编,并被《河北科技报》《唐山劳动日》报聘为特约通讯员,有多篇文章见诸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