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搬迁曹妃甸始末

王立新

2000年酷热的8月,冀东大地骄阳似火。

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冰生,首钢总经理朱继民,首钢党委副书记姜兴宏,首钢常务副总经理徐凝,首钢党委原副书记杜如明,首钢规划发展部部长苑湘涛等,应唐山市委和市政府的邀请,沿着崎岖不平的公路,赶到滦南县南部沿海的咀东渔港,然后乘坐气垫船冲破滔滔海浪,赶往渤海湾深处的曹妃甸。

罗冰生和朱继民他们这次曹妃甸之行,并不顺利。在快接近古岛时,气垫船出了故障,只好用人下去推,弄得满身是泥。岛上很荒凉,只长少许芦苇,像月球表面一样空旷。岛上唯一的建筑物是导航灯塔。

陪同他们前来的是唐山市委书记白润璋和唐山市政府市长张和。张和介绍说,岛前500米水深25米,岛前1000米水深达36米,是渤海湾的最深点。

早在1917年,孙中山先生就规划在这一带中心海域建设与美国纽约港同等规模的北方大港,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出海口。

当首钢陷入向何处去的极度迷惘之时,这次意外之行无疑打破了已久的沉闷,仿佛为困顿的首钢人打开了一片崭新的视野和一片广阔的天地。就是这样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就是这样一座枣核状的古岛,激起了远方客人少有的感叹与惊奇。

“想不到在这渤海湾的深处,居然还有这样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将来首钢可以利用这个中国北方水位最深的港址,建设一座像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那样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实现大出大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

站在曹妃甸的南端,眺望波涛汹涌的渤海海面,眺望剪影般游动的艘艘巨轮,眺望正在飞翔的只只海鸥,朱继民突发奇想。

这个历史性的凝视和远眺,为后来的那场举世无双的大搬迁,不经意地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和无比深邃的宏大背景。他无数次看过大海,然而这次具有历史性的决定意义。

事隔多年,朱继民还念念不忘这次难忘的曹妃甸之行。孙中山先生没完成的事业,由我们来完成,多么令人鼓舞的历史使命啊!

八年的漫长等待

2005年2月18日,绝对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朱继民健步走进斜阳初射的北京首钢陶楼国际会议厅,选择在中心位置坐下。然而,他今天没有像往常那样按部就班地开始发表激动人心的讲话,而是用百感交集的目光久久地环视着椭圆形会议桌旁里三层外三层的首钢厂级、处级领导干部们,略带疲惫的眸子里闪着晶莹的泪光,他用激动颤抖的声音,大声地宣布:“同志们,今天上午国家发改委终于批准我们首钢搬迁曹妃甸了!进行了好多年的到底是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争论今天终于尘埃落定了。具有80多年历史的首钢涉钢系统,就要离开祖祖辈辈扎根的北京了!此时此刻我是什么心情呢?好比是一个迷路的孩子,今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门;好比是一个姑娘,今天就要出嫁了;好比是一个战士,今天就要出征了!”

他的声音很沉重,喉头略带沙哑,但这浑厚的倾诉,却震撼着整个大厅,震撼着穹顶下每个人激越的心弦。

首钢人苦苦盼了漫长的八年,今天终于有了明确的道路。

国家发改委关于首钢搬迁曹妃甸的批复,经历了艰难困苦和反复论证的过程。

2003年8月1日的新大都会议以后,首钢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是:2003年首钢北京地区压缩产能200万吨,2007年再压缩产能200万吨,2012年年底再压缩产能400万吨,北京地区冶炼部分全部拆除;北京地区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2007年以前拟在北京地区(不包括原厂区)建成一百五十万吨冷轧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彩涂板、镀锌板生产线,并在2012年前,在河北省唐山沿海的曹妃甸建成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规模为700多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

这是首钢第一次提出在曹妃甸建设大型钢铁基地。

8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听取北京市政府关于首钢规划问题的汇报。

9月11日,首钢将搬迁方案上报到北京市政府。

9月15日,北京市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正式报送首钢的规划方案。

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向水利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资委、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河北省政府发出了对首钢的规划方案有关问题的函。

12月,上述各部门回函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均原则同意首钢的规划方案,建议国家尽快决策,以便开展前期工作;还建议相关方案和政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研究。

2004年1月19日,北京市副市长张茅、陆昊率市发改委和首钢领导,就首钢的规划方案的有关问题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作了汇报。根据会议精神,再次调整曹妃甸工程的工期和首钢压产的时间。

2月2日和9日,北京市副市长张茅、陆昊两次主持召开协调会,研究首钢规划方案。

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又听取北京市发改委关于首钢发展规划方案的汇报。根据会议精神,对方案又进行修改。

5月8日,北京市政府重新向国家发改委上报首钢规划方案。主要内容是:首钢北京地区搬迁分三个阶段进行,总体进度是2005年年底压缩200万吨钢产量,2007年年底再压缩200万吨钢产量,2010年底涉钢部分全部搬迁。北京地区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2007年以前在北京顺义区建成150万吨冷轧板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彩涂板、镀锌板生产线;若国家在2004年上半年批复,计划2010年在河北省唐山沿海曹妃甸建成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规模为800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

在北京市政府重新报送的首钢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起草了拟送国务院的有关首钢规划方案意见的请示。俟国家发改委内三个部门会签后,发水利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资委征求意见。

10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副主任张国宝在拟报国务院的请示上签字后,国家发改委以特急文件形式,将关于首钢规划的意见的请示发给水利部、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资委会签。

10月20日至11月3日,四部委的会签意见全部反馈给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根据四部委的会签意见,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再次修改了请示报告。

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将请示上报国务院。

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第七十七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汪洋在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起草的报告上批示:为满足奥运会对首都环境质量的要求,首钢搬迁时间紧迫,建议同意所拟搬迁方案,以利于北京市开展工作。

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吴仪、回良玉以传批的形式批准了国家发改委的请示报告。

2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的批复》。

根据这个批复,首钢将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首先,首钢分阶段压缩北京地区生产能力,到2007年完成压缩4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在北京阶段性保留4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其间,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暂时保留两台烧结机、三座焦炉;确保2010年年底北京石景山区治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只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以及不造成污染的销售、物流、三产等业务,争取2008年首钢北京石景山涉钢系统完成搬迁,实现冶炼能力停产,如果不能全部停产,奥运会期间也要暂停烧结、焦炉生产。首钢在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期间要继续加大石景山区必要的环境治理投入,确保环境质量稳定改善。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

根据这个批复,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同时,要加快河北省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唐山地区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减少钢铁企业数量,保证曹妃甸钢铁项目建成后,不增加钢铁生产能力,减少水资源消耗量,使地区的钢铁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得到明显调整。新建钢铁联合企业以首钢为主,联合河北省的唐钢,可吸收国内外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资金,建立一个股份多元化的经济混合体。股比分配可由首钢占相对大股,河北省占小股,并给外资、民营资本留出一部分股份。新建的曹妃甸钢铁联合企业要经过充分论证,采用国际先进工艺设备,选择产品方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成生态型现代化钢铁厂,基本实现污水及固体废弃物零排放,余能充分利用,吨钢消耗、水耗等技术经济指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钢材,实现能源转化,且能消纳社会大宗废弃物。同意首钢在北京顺义建设15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含镀锌板、彩涂板等),作为首钢搬迁后人员安置的载体。

根据这个批复,原则同意对首钢搬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对首钢现有资产进行清理和核实后,在税收政策、贷款贴息以及企业权益处理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贷款贴息资金由国家发改委在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含国债资金)中统筹考虑。首钢将其13家外埠企业划归地方管理,所需划转(破产)费用由北京市和首钢承担。关于首钢实施压产、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请求给予的税收、贷款贴息、企业权益处理等配套支持政策及具体方案,请北京市按程序报有关部门,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首钢搬迁曹妃甸的批复,是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作出的科学决策和战略决策,不仅着眼于首钢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更着眼于整个华北地区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不仅着眼于首钢传统意义上的涉钢系统搬迁,更着眼于打造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不仅着眼于将内陆的钢铁企业向沿海沿港推进,更着眼于破解循环经济和科学发展这一世界性课题;不仅着眼于北京市和河北省跨行政区域协调发展,更着眼于环渤海这一中国第三次经济浪潮的崛起。

从1995年到2003年,这是首钢陷入迷惘的八年,是绝望的八年、伤心的八年和欲哭无泪的八年。首钢人期待得太久了,期待得太苦了。但是,首钢没有自生自灭,没有安乐死,而是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全国其他钢铁企业都不曾有过的困境,开拓出了更宽广的世界。首钢不仅有了现代化的迁钢,有了现代化的首秦,现代化的顺义冷轧,还有了更具开发前途和发展前途的曹妃甸。首钢的涉钢系统虽然将在石景山下不复存在,但祖祖辈辈生活和工作在石景山下的十多万首钢人陆陆续续开始到距北京二百多公里的冀东地区开始了一业多地创新创优创业的崭新生活。

首钢与唐山有缘,与曹妃甸更有缘。说实话,最早的搬迁曾有若干个方案可以选择。有去广西钦州港的考虑,有去山东日照港的考虑,但最终还是曹妃甸这块黄金宝地吸引了首钢人。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有可以停靠25万吨级的进口铁矿石码头,背后有广阔的资源和市场;这里有著名的开滦煤矿,有被称为中国第三大铁矿富有之区的冀东铁矿;这里距北京最近,在整个销售市场上可以面向京津冀和华北地区;这里面向太平洋,可以直接辐射到东亚和东北亚。曹妃甸最适合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是首钢搬迁最理想的地方。

干成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首钢与唐山,多年来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在河北省和唐山市把开发建设曹妃甸当做一号工程,修筑了以通岛公路为代表的基础工程,为首钢可能的搬迁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没想到通岛公路修得这么快、这么好,河北省和唐山市贡献了所有力量。2003年10月,还战胜了50年一遇的特大风暴潮,使首钢人深受感动和鼓舞,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更好更快建设新首钢的信心。

2006年7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曹妃甸视察,称赞这里是一块黄金宝地,在环渤海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要搞循环经济,还要把它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

2007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温家宝总理视察了首钢,在第三炼钢厂职工餐厅,边吃着炒油菜、炒土豆和馒头,边与一线职工座谈什么是新首钢。温总理强调,几十年来,首钢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次搬迁调整使首钢获得了新的机遇,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先进。新世纪,新首钢,新在什么地方?就是要通过搬迁调整,建设一个自主创新的首钢,一个技术进步的首钢,一个产品一流的首钢,一个有竞争力的首钢。

2008年5月1日,同样是国际劳动节。温家宝总理又亲临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工地视察,特别强调,首钢的搬迁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是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特大项目。要努力把京唐钢铁厂建设成为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的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首钢的殷切希望,是首钢人奋发图强、再创辉煌的巨大动力。

最佳战略合作伙伴

首钢搬迁曹妃甸不是单一企业的搬迁行动,而是在华北地区钢铁企业战略格局中具有尝试意义的联合建厂。

首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朱继民和唐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天义就是这次联合建厂的主要推动者。

首钢与唐钢决定在曹妃甸联合建厂是在2004年。朱继民认为首钢到曹妃甸建设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不可能孤军奋战,必须有最佳战略合作伙伴,这就是唐钢。而唐钢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天义则认为华北钢铁企业太多,仅在北京和唐山这200多公里范围内就有两座列入全国十大钢铁基地的大钢,共享冀东铁矿石资源,彼此激烈竞争,布局不尽合理,应当联合建厂,最终实现战略重组。

首钢人很少知道,朱继民在带领首钢突围的同时,唐钢的王天义也在带领唐钢突围。

改革开放以前,唐钢与首钢的生产规模不相上下。改革开放以后,首钢依靠向国家争取来的优惠政策,大搞承包制,向国际化大公司迈进,发展很快,年产钢达到800多万吨,而唐钢的年产钢还维持在200万吨,双方的距离拉大。

在唐钢的发展上先后失去两次机遇。第一次是在1984年,首钢和唐钢都在谋划冀东钢铁大厂,首钢的地点选在河北省唐山地区迁安县的新庄一带,唐钢的地点选在河北省唐山地区乐亭县沿海的王滩一带,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经济”的困扰,唐钢的发展经历了上报、审批、再上报、再审批的曲折过程,耽误了很长时间,直到1993年1月,国家才决定不再搞冀东钢铁大厂。首钢到了山东济宁地区,1995年齐鲁钢铁大厂也未获得国家批准,最终在1995年下马。国务院提出,如何利用唐钢和邯钢的基础。对首钢和唐钢来说,都失去了扩大规模谋求新发展的历史性机会。

第二次是在1996年。冶金部考虑到唐钢的规模太小,提出依托唐钢在唐山丰润新区贾庵子一带新建一座年产钢500万吨的配套改造钢铁项目,由河北省和冶金部联合作出500万吨规划。这不仅在当时,即便在今天也是个不小的规模。为此,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专程到唐钢调研。冶金部还主持召开了较大规模的方案论证会。1993年年底上报,1994年项目还没有批完。不巧的是,由于国内钢铁市场急剧升温,国家开始宏观调控。上半年,这500万吨钢铁大厂规划终于经铁道部、电力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会签后,将项目建议书上报到国家计委。国家计委上报到国务院。但在国务院常务办公会上,并没有研究这个500万吨钢铁大厂的规划,反而开成了钢铁工业宏观调控的会议,议题的中心是如何促进首钢与唐钢、鞍钢和本钢的联合重组。所以,这500万吨钢铁大厂的规划,被迫搁浅。

朱镕基到唐钢调研时强调说:“我不反对你们上新项目,但华北的钢铁企业太多,应首先考虑怎样使首钢和唐钢联合起来!”

500万吨钢铁大厂搞不成了,唐钢如何发展?这成了唐钢5万多干部职工的一块焦灼不安的“心病”。是坐等国家安排,还是主动发展?唐钢面临着严峻的抉择。

推动联合建厂

1996年,首钢党委书记毕群和总经理罗冰生曾来到唐山,与唐山市政府推动联合建设曹妃甸两座20万吨级进口铁矿石码头和与唐钢推动联合战略重组,后来因为没有列入“九五”国家计划存在跨行政区域合作的困难而搁浅,唐钢被迫走上了自我谋求发展的道路。

依靠外力不成,如何自我发展,只能靠大规模技术改造。王天义一上任就矢志突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唐钢有三条出路:其一,维持现有能力,不做大的投入,靠搞一些小革小改继续挖潜,公司积累主要用于还贷,这等于仅靠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过日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全国钢铁企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下,这种思维方式将会使唐钢面临被挤垮的危险;其二,等待国家重新启动500万吨钢铁大厂的规划,以国家贷款为主进行建设,从长远看,冀东地区虽有发展钢铁的资源优势,国家也有可能重提500万吨钢铁大厂的规划,即使如此,由于国家投资制度的改革,实行“企业运作,政府扶助,国家立项”,巨额投资全靠贷款,企业显然难以解决。其三,依靠唐钢自己的力量,加大技改投入,实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滚动发展。

据此,王天义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在1997年至1998年,基于500万吨钢铁大厂的规划在北区原有两座2560立方米高炉的布置,决定以第二炼铁厂的一号1260立方米高炉易地大修、建设两座2560立方米高炉和原料系统改造为中心,同步完成第二炼钢厂四号转炉连铸机改造和精炼站建设,完成现有轧钢各厂的一火成材掺烧煤气、热送热装等技术改造。第二步,是从1998年到1999年,完成第一炼钢厂淘汰六吨侧吹转炉、易地建设150吨顶吹转炉和配套小方坯连铸机为中心,同时完善2560立方米高炉喷煤、发电、备用风冷机及铁水运输设备的配套以及烧结和原料系统的改造;第三步,是从2000年至2003年,完成以超薄热带生产线和产品深加工配套为中心,同时完成第二炼铁厂二号1260立方米高炉和第一炼铁厂一号1000立方米高炉的扩容改造。

重点建设2560立方米高炉,是唐钢实现“三步走”的龙头工程,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所在。

从设计一开始就瞄准国内外一流技术,引进的是荷兰霍高文高温热风炉技术,俄罗斯土拉法高炉水渣粒化技术,还有陶瓷杯炉底炉缸、并罐无料钟炉顶技术,有板壁结合软水闭炉循环冷却系统,热管式热风炉余热回收系统,全烧高炉煤气的75吨锅炉系统,轴流式静叶可调高炉鼓风机,煤粉喷吹工艺和高炉炉顶余压发电及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采用这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唐钢驾驭双高炉炼铁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由1000立方米提升到2000立方米以上。

1996年至2000年,是唐钢实施“三步走”发展规划最为关键的时期。这段时间正是国内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最困难的时期,钢材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下滑,资金短缺,企业的生产经营非常困难。唐钢1997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上市公司一百强,唐钢股票始终是深圳股市绩优股之一。充分利用企业的形象,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用于技改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实效。1997年唐钢公开募集资金107280万元,有效地保证了唐钢“三步走”规划目标中建设2560立方米高炉的实现,为炼铁系统改造提供了资金保证。1999年,43900万元配股资金的到位,保证了一炼钢易地大修及配套工程的顺利完成。2002年增发15000万股,募集资金90900万元,保证了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的超薄热带建设。1996年以来,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242100万元,占固定资金投资571200万元的42.38%。

“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使唐钢走出了困境,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唐钢在发展,周边的国有和民营钢铁企业也在发展。进入2003年,中国的钢产量达到21500万吨,连续六年荣登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宝座,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钢超过2亿吨的国家。由于市场需求和高额利润,未来两年中国钢产量将达到3亿吨,甚至更多。

唐钢虽地处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冀东地区,但铁矿石含铁量较低,是含铁量只占30%的贫矿,同样受到铁矿石供不应求的严重制约,仍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因为临近的天津港、京唐港和秦皇岛港都没有20万吨级的进口铁矿石码头,从国外进口的铁矿石只好在浙江宁波北仑港卸岸,再倒上5万吨的小船运送到渤海湾沿岸港口上岸,再用火车或汽车运送到炼铁厂进行冶炼,运输成本高昂,原料价格较低的优势已经不再。特别是水源奇缺,载重负荷逐年加重,即使是实现南水北调,水价每立方米将达到1元至6元,比目前水价高出将近两倍,成本无疑会大幅度提高。

唐钢还面临当地民营钢铁企业的重重包围。2002年,唐钢的吨钢利润只有123元,而丰南的国丰、银丰,迁西的津西,遵化的建龙分别是267元至445元。现代钢铁企业在总体布置上强调以紧凑为主,追求物流的合理性,而唐钢主要产铁的北区距炼钢所在的南区相差10公里,整个生产作业流程在20公里范围内,穿越城乡,以铁路和管道连接,不仅增加了基本建设投资,而且加重了生产费用,每年因此多出的运费就高达7000万元以上。

强手如林,唐钢将如何创造新的辉煌?王天义适时提出“三极支撑”战略:第一极,就是立足老厂,通过对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改造,超薄生产线二期和建设中宽带项目,到2005年完成增量和结构调整,形成年产400万吨薄板和350万吨长材的能力;第二极,就是立足周边,以合资或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产权结合,投资不锈钢、中厚板及民营铁矿等建设,以唐钢的技术管理优势和民营企业优势达到有效结合,共谋发展,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实现双赢;第三极,就是立足沿海,积极参与曹妃甸大厂的筹建工作,与首钢联合,建一座具有21世纪国际水平的现代化精品钢材基地。

“三极支撑”战略的特征是:改造老厂,联合周边,挺进沿海。这个战略显然是借鉴新日铁和韩国浦项的经验。他发现这两个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建设在海边,兴建深水码头,通过长长的传送带,将进口铁矿石最近距离地送进高炉进行冶炼,生产出产品后又直接用船只运往各大市场,真正的大进大出,大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

要发展唐钢,就必须联合首钢在曹妃甸建设大型钢铁精品基地。不然,唐钢没有出路,首钢也没有出路!王天义心情急切,就到首钢去找朱继民。朱继民也看好曹妃甸这个地方,虽然国家还没有最后确定首钢搬迁,但方向已明,所以双方一拍即合,谈妥由首钢设计院对曹妃甸精品钢材基地进行设计。

2003年1月,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刚刚从海南调任河北省委书记的白克明参加了唐山代表团的讨论,问道:“有没有唐钢来的代表?”

“我是!”站起来唐钢副总经理李连平。白克明劈头便问:“你们唐钢能不能生产汽车薄板?”“出不了!”白克明强调:一个钢铁企业不能生产汽车薄板,就不能算是世界性的先进企业!汽车薄板为什么不能出在河北、出在唐钢?”“我们也想搞,可现在的技术条件不具备!”白克明鼓励说:“唐钢要树立远大志向,就是要使很多生产汽车用的薄板出自唐钢!”后来,省长季允石在参加唐山代表团讨论时也要求:“汽车薄板生产项目,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及早谋划,及早上!”

返回唐山后,李连平把白克明和季允石的嘱托报告给了王天义。王天义听罢很兴奋,省领导提出加快汽车薄板生产项目,正与他的构想不谋而合。

5月31日,正是全国性防治SARS时期。情不可耐的王天义就把唐钢规划发展处副处长杨春华派到石家庄,代他为省领导起草了一封题为《关于批准曹妃甸新区精品钢材基地预可行性研究(代项目建议书)的汇报》,明确提出了要在2007年完成千万吨大钢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三年把唐钢建成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具体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唐钢一方面将现有厂区的技术改造项目以最小的投资尽快完成,形成板、棒、线、型材并重的产品格局,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赢利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在曹妃甸兴建一个大型现代化钢铁板材精品基地,增强唐钢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白克明、季允石都在这份汇报上作了批示,要求尽力支持,积极推进。王天义就主持召开董事会,决定投资180亿元,建设曹妃甸现代化精品钢材基地,并委托冶金部所属的原北京钢铁设计总院重新做一个2500~3000立方米高炉,能生产奥迪、桑塔纳中等汽车薄板和凯迪拉克等汽车顶板的现代化工业流程的总体规划。

后来,首钢的搬迁日见明确,朱继民和新上任的首钢总经理王青海也在积极谋划占领曹妃甸这个渤海湾中最后的深水港,经过与王天义沟通,决定由冶金部所属的原北京钢铁设计院和首钢设计院共同承担曹妃甸大钢的设计。前者牵头负责曹妃甸大钢的炼钢和热、冷车轧系统,后者牵头负责球团、烧结和炼铁系统,最后形成一个联合版本。

2004年,首钢与唐钢合作。联合组织了钢铁围海造地公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吹沙造陆工程,拉开了建设新首钢的序幕。

2006年2月,唐山钢铁集团公司与宣化钢铁集团公司和承德钢铁集团公司联合组建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唐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石家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又ー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重组成功。新的唐钢集团注册资本50亿元,下辖三个直属公司——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宣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006年3月12日上午,首钢与唐钢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首钢月季园举行。首钢人在历史性的搬迁调整中焕发出来的创新创优创业精神,也在强烈地吸引着唐钢人。

4月,王天义带领唐钢集团领导班子、相关分厂和处室干部13人,前往首钢迁钢公司考察学习,受到了首钢常务副总经理徐凝和迁钢党委书记吴平总经理靳伟的热情接待。王天义一行考察了炼铁分厂二号高炉主控室、炼钢分厂三号转炉主控室、二号板坯连铸机和2160热轧生产线。并与首钢和迁钢领导举行了座谈。王天义深有感触地说,首钢在近几年搬迁调整中取得了很大进步,成功地实现了由长材向板材生产的转变。唐钢近几年与自己相比,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首钢相比,我们的步子慢了。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回去以后要认真学习迁钢的经验,加强合作,加快发展。

钢铁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资源的竞争。谁掌握了资源优势,谁就占据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滦县司家营铁矿是冀东最大的矿山主脉——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冶金部就派精兵强将准备开发这座矿山,但因为上面覆盖着一层选矿技术难度大的红矿层,所以最终被放弃。新的唐钢集团将开发凝聚着几代人梦想的司家营铁矿作为获取资源优势的制高点,重兵压境,拉开了志在必得的决战序幕。

2008年初春,新的唐钢集团与滦县司家营循环经济园区联合开发司家营铁矿山合作协议在滦州宾馆举行。唐钢集团董事长王天义、滦县县委书记胡国辉和唐山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以及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签字仪式。唐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王义芳和滦县县长卢宏秋代表双方签署了协议。根据该协议,唐钢集团将投资159亿元,按照供应链最短、产业链最长、价值链最大的原则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精品钢材基地。

今天的首钢人和唐钢人正在战略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是两个大钢面对环渤海经济地区发展,面对未来的竞争而举行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深层次看,一是大势所趋,不联合建厂就适应不了当今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二是实质性合作,在新的钢铁大厂建设当中,实现共同的技术研发、资源采购、销售渠道以及未来管理和各方面的技术交流;三是按照协议的要求,把新钢厂建设成为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钢厂。

瞄准蒂森·克鲁伯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是朱继民,副董事长是王天义和王青海,王天义还兼任总经理,首钢副总经理王毅出任副总经理。正是由两个大钢组成的领导班子,开始了新首钢建设的伟大壮举。

2006年,大地回春,渤海湾还是少有的寒冷,吸引世界目光的新首钢建设热潮,如火如荼地在曹妃甸这片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岛上展开。

新首钢的厂址布置在通岛公路西侧,靠近进口铁矿石码头,料场就布置在岛上。根据需要正在建设两座15万吨级的业主码头。为了减少土方量,新首钢的厂址布置在零米等深线上。

第一期工程正在建设年产钢950万吨,建设内容包括:原料场、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以及相配套的公共辅助系统。京唐钢铁公司规划建设的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是中国所有钢铁企业中容积最大的现代化高炉,居世界第四、第五位。

高炉的容积,是衡量一个国家钢铁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经过反复论证,国家最终批准在曹妃甸建设5500立方米的中国最大高炉,也被称为中国第一炉。担任总体工程设计的主要是首钢国际工程公司,面对特大高炉每天的装料量成倍增长,要求装料设备能力也要成倍提高和特大型高炉炉顶装料的控制精度必须与之相适应,对生产要更稳定、运行要可靠、故障率要低等新的技术难题,开展系列攻关,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

新首钢厂址总占地面积为30平方公里,根据日本新日铁君津钢铁厂和韩国浦项光阳钢铁厂等世界最先进的钢铁企业沿海沿港建设总平面布置的经验,结合曹妃甸建厂条件,采取原料场、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从南向北呈“一线型”格局,多种运输代替铁路运输,在生产的流程中完成物料流动运输,生产厂之间设置道路分隔,布局紧凑,流程顺畅,运距短捷,功能明晰,并留有余地,同时也反映当今工艺技术先进、设备大型化和循环经济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新首钢不仅是中国第一座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国第一座跨行政区域合作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座真正临海临港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这为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创造了崭新的模式。新首钢主要生产造车板和造船板等中国现在需要进口的高科技产品,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一向以传统产品为主的中国钢铁企业的软肋。

要生产高科技的板材,就需要引进国外的核心技术。新首钢曾把目光投向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因为技术封锁,又把目光投向欧洲最大的钢铁企业集团阿塞罗,因某些原因终止了技术合作的谈判,最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蒂森·克鲁伯。

蒂森·克鲁伯是德国两家钢铁集团公司的合称。在德国,克鲁伯公司是一个传奇的军火企业和家族钢铁企业。蒂森是德国最大的钢铁企业。1999年,在欧洲钢铁工业重组浪潮的推动下,两家公司合并成为一家公司,促成了蒂森·克鲁伯的德国最大工业巨头的诞生。

莱茵河支流上的德国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蒂森·克鲁伯,的确是个百年老厂,19世纪就曾向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出口过诸如红衣大炮之类的军火,厂房和设备虽然比较陈旧,但拥有制造高科技板材的核心技术,非常渴望打开和占领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钢铁市场,所以与新首钢的需求一拍即合。经过多轮谈判,最终签订了提供高科技板材核心技术的框架协议。首钢先后派出两批科技人员远赴德国学习。

新首钢建设规模如此之大,工程进度如此之快,令来访者震惊不已:“在波涛滚滚的大海上建设新首钢,不亚于精卫填海呀!”

首钢人的激情之所以再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来源于一段历史情结。1985年,首钢设计院的技术员就进行过齐鲁钢铁大厂的设计与筹建,那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宏大工程啊!1994年,首钢设计院就编制过曹妃甸的开发规划,那是多么具有开发前途的深水港址啊!从1993年2月至1995年1月,首钢设计院先后两次派出测量队上岛,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勘察,并由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北京勘察技术工程公司、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设计院、首钢勘察研究总院等部门完成了《冀东油田南堡测区地层典型地质现象解释图集》《冀东油田南堡测区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冀东油田南堡海滩项目区环境工程概况》《曹妃甸矿石中转码头工程设计方案》《首钢曹妃甸拟建码头地质标签》《首钢滦南县曹妃甸岛拟建码头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首钢兰宝港预可行性研究供水地质报告》《首钢兰宝港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调研报告》《冀东南堡港口海域地形测量》《首钢兰宝港填海建港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兰宝港海洋水文测量报告》等10多份珍贵资料,开发建设曹妃甸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首钢不仅要在这里建设20万吨级以上的中国北方水位最深的港口,修筑通岛公路和连接首钢迁安矿业公司的专线铁路,还要建设石油城、电子城、机械制造城和大型造船厂。一座现代化的能源工业城市,即将在波涛滚滚的大海上诞生。正是曹妃甸蓄势待发的关键性阶段,首钢人多么希望这一切能变成现实啊!同样遗憾的是,因为首钢从1995年以后开始压缩投资规模,实行内涵式的维持简单再生产,开发建设曹妃甸的项目最终被搁浅,但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情结。今天,首钢即将搬迁曹妃甸,使首钢人压抑已久的热情又井喷一样焕发出来。

一个人能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机会不是很多,首钢人把开发建设新首钢当做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为世界一流的新首钢在自己的手上诞生,让一座又一座现代化高炉、一座又一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而感到无比自豪!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钢铁行业整体投资最大的大型钢铁项目,仅炼钢、连铸一期工程投资就高达23亿元。

基础工程进度很快。2006年5月,凿出了第一口水井;6月,建成第一座11万千瓦电站;7月15日,海水淡化一期工程的两套设施,其中一套进入调试阶段;7月29日,建成了第一座接待室;同日建成第一条厂区公路;9月,建成第一座办公楼。

2007年3月6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正式开工,目前已进入原料、炼铁、炼钢、轧钢等各个系统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的工地上,集中了全国钢铁建筑行业的精兵强将。首钢设计院、中国冶金京城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焦化耐火材料建设有限公司、华北电力设计院、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设计院、武汉钢铁设计院等单位都派出了自己的队伍,多达25000人,最终达到40000人。他们战胜了沙地和淤泥等困难,采用先吹沙造地、再强夯处理的方式,硬是在一片波涛滚滚的海面上,填出了坚实的地基,打下了柱桩。新首钢一期工程总投资607亿元,比迁钢一期工程总投资一倍还多。从沿海码头到成品码头,从焦化厂到烧结厂,从炼铁厂到炼钢厂,从热轧厂到冷轧厂,从动力厂到电力厂,全线动工。走进曹妃甸建设工地,到处可以见到潮水般的作业人群,到处可以见到奔驰往返的运输车队,到处可以见到高耸的脚手架,到处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交响。是的,难怪参观者情不自禁地叹道,不到曹妃甸就不知道什么是大工程,不到曹妃甸就不知道什么是大战役!

2007年10月18日,启动了“首钢京唐公司钢铁厂项目投产一周年倒计时”。

2008年3月6日,第一架2250毫米热轧精轧机牌坊吊装成功,标志着热轧生产线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4月15日,随着唐钢集团公司董事长,首钢京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王天义和首钢副总经理王毅的一声令下,京唐钢铁厂第一个节点工程——A焦炉开始点火烘炉,标志着向投产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焦化项目一期起步工程包括A、B两座大型焦炉。A焦炉炭化室高7.63米,共有70孔,年产设计能力105万吨,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焦炉,也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技术含量最高、工艺最复杂、工程量最大的焦炉。与此同时,B焦炉开始建设。

6月底,炼铁工程项目的上升管、五通球等相继安装到位,标志着高炉建设进入最后阶段。炼钢工程项目的第二台脱炭转炉安装就位,标志着施工重点从大型设备的吊装转入机、电、管的安装。连铸厂房结构施工取得重大进展,彩板封闭正式开始,连铸机设备安装全面展开。

7月10日,2250毫米热车轧项目的精轧机组最后一架牌坊就位,标志着全面进入附件安装阶段。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第一炉的筑炉工程。随着首钢副总经理王毅将最后一块炭砖摆放到侧壁墙内,该项工程只用了短短的103天就宣告竣工,比原定时间提前了25天。

2250热轧带钢生产线,是生产现代化板材的关键所在。12月10日上午10时,2250热轧生产线开始试热。王天义、王毅等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首先是用第一块钢坯实施探辊和检测仪表的试验。紧接着,对第二和第三块钢坯进行粗轧和精轧机组的调试。16时许,第四块钢坯开始试产。在众目睽睽之下,钢坯从加热炉出来直接进入辊道,顺畅地进入七架四辊精轧机组后急剧伸展延长,异常平稳地钻进卷板机,很快第一卷热轧板由卷机推出实现再起吊,经过现场检测,板卷的几何尺寸等标准完全符合标准,标志着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已经具备了生产条件。全场一片欢呼雀跃,高喊着:“成功啦!试轧成功啦!”一座雄伟的现代化钢城,正在渤海湾深处神奇地崛起。

2009年1月8日,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副董事长、首钢总经理王青海向有关新闻媒体宣布,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将于3月投产,一期工程将形成485万吨钢的生产能力,逐步实现1000万吨钢材的生产规模。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正式投产那天,将是一个激动万分的日子,所有新首钢人都潮水般拥在现代化高炉、现代化钢厂和现代化轧钢厂面前,等待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时刻。

太阳刚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把渤海湾映得一片火红。汹涌的海浪翻腾着,喧闹着,向新首钢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人们惊喜地呼喊:“快看哪,出铁水啦,出铁水啦!”“快看哪,出钢水啦,出钢水啦!“快看哪,出薄板啦,出薄板啦!”

在万道霞光的映衬下,一股通红的铁水从出铁口缓缓流出,上千度的高温扑面而来,烤得人们脸上发烫。铁水很快被鱼雷罐车运到炼钢厂,通过吊罐进入炼钢炉中,转眼间炼出第一炉钢,又被轧成第一块钢板。现在,它作为纪念物陈列在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炼钢厂前花团锦簇的空地上。

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