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路——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王 娟
“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拉达……”听着这美妙的歌声,2017年的夏天我去了向往已久的拉萨。关于旅游,这是我的N次出行了。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童年生活在农村度过。那时比喻广大农村的人们出行是:“出门靠腿、行走靠脚”,拉运各类物资全凭老牛破车疙瘩套,辅助工具有木轮推车和架子车。那时候对旅游没有概念,人们的业余生活相对单一,“出去玩”即使是城里人,大多数也是到距离自家不远的公园“溜达”,一年逛一两次公园就能令很多人感到满足了。
在我的中小学时代,旅游对学生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陌生概念。课本上有一两篇精选的游记,那是从古到今的少数名人所著,文字优美,意境悠长,但从未想过自己也能去到那样的远方。看到课本里的北京天安门,盼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到城门脚下,学到课文《雨花石》,心念南京的美丽和繁华,读到洱海的古老传说,真想有一天能目睹少数民族的风采。一年暑假只有极个别同学去了周边的秦皇岛北戴河探亲,当我听到他们逛了海滨浴场,洗了海水澡,心生羡慕,那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而对于如今的学生们来说,旅游已经成为他们假期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现在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去了名山大川,有的人去了海外观光,他们大概也不曾想到,这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对于几十年前的我们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当年有幸出去旅游的人,除了极个别的特殊职业者,或者有远方亲戚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近程游,出行距离比较短,超过200公里的就已经很少了。
到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的人明显多了起来,但其中一大部分只是顺道游、就便游,而不是计划游、专程游。从旅游业发展的阶段看,最初,喜欢游览名山大川的以海外旅游者为多,当时国家依赖旅游去赚取外汇;到80年代中后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国内旅游便起步发展了,外出旅游的普通百姓开始增加,但旅游愿望并非普遍强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不管是从三四十年前还是近一二十年,交通工具的不便利对于旅游是限制。当年,飞机航线航班很少,机票也十分昂贵,远远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
改革开放的40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却接近于人生的一半。从不知道旅游为何物到自由行走天下,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到私人订制个性化旅游,从“举步维艰”到说走就走……我们见证的不仅仅是中国旅游市场的繁荣、交通的便利、景区开发的成熟,更是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世界一直很大,但是40年前,大多数人却未必能、也未必有机会出去看看。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也经历了起飞、赶超和跨越的40年历程。从缓慢的绿皮火车,到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从设备简陋的招待所,到格调精致的中高端酒店,从鲜有人问津的深山幽谷,到熙熙攘攘的古城古镇……旅游已经从曾经遥不可及的奢侈享受,成为大众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与那些同中国旅游一起成长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国旅游业40年的历史变革。在那个老百姓都不知道“旅游”为何物的年代,或许谁也不会想到,旅游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普通民众已成为旅游的主体,全国年出游数量达到惊人的50亿人次,人均每年出游3.7次。在刚刚过去的狗年春节,因为大量游客涌入海南旅游,却因大雾天气影响无法返程,海口轮渡码头竟然拥挤了数以万计的家庭轿车,等待着被摆渡到对岸,尽快返回上班,这种场面也正是大众旅游市场火爆的印证。回顾40年来的旅游变化,似乎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历史上的某个时刻,回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回首这些往事,一种时光穿越、恍如隔世的感觉涌入心头。
前几天,一档电视访谈节目里播出的旅游话题说,我国旅游热兴起大约在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高潮。经济发展让中国人“看世界”的脚步越走越远,人们也在旅游中学会了休闲和享受生活。同时,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从散、弱、小,逐渐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6月份,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境游人次达到1.31亿人,出境旅游花费达到1152.9亿美元。2017年,中国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6.9%。数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从842.56万人次增长到1.31亿人次,年均增幅15.5%,增长了15.5倍。中国已经变成世界旅游大国,这个大国的基础就是我们产业的支撑。如今有一句话叫中国旅游世界化,再一个叫世界旅游中国化。
人到40岁已经步入中年,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却仍然很年轻,生机勃勃,活力四射。我这个70后,感受到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在我自己的旅游路上,我解读秦淮河畔的故事,倾听洱海的传说,朝拜布达拉宫的纯净,旅游带给我的不光是身心上的舒展,更是在游历祖国山水、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在不断感知深化改革开放中的中国。
在我的家乡曹妃甸,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打造美丽的湿地风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曹妃甸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作为唐山“一港双城”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有着“曹妃故里、湿地画廊”的美誉。曹妃甸湿地度假区围绕曹妃湖、曹妃西湖聚集休闲度假和康养运动项目近20个,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加快建设蚕沙古镇、天旭温泉小镇、河豚小镇、河蟹庄园等重点项目。以妈祖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加快建设蚕沙口妈祖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妈祖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全区文旅项目、基础设施总投资额高达70亿元。
其中,多玛乐园由唐山百川集团投资15亿元打造的全国首家“渔”文化主题公园,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创造的以捕鱼、捉蟹、挖蛤为主的休闲娱乐乐园。曹妃甸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地区渔业资源的优势,把我国千年传统的捕鱼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让人们在与蓝天、白云、飞鸟、游鱼的互动中愉悦身心。
不论是在遥远的边疆,还是在身边的曹妃甸,我们每个人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以我的旅游经历看改革开放,幸福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在这40年里,我们远离了贫穷,享受着富足,我们卸去了桎梏,享受着自由,我们抛弃了刻板,享受着快乐,就在这变与不变之间,我们与祖国共同走过了40载风雨历程。我有理由相信,我们国家和人民明天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王娟,女,1972年生,曹妃甸人,大学学历,一直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文学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