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成人教育
刘祥秋
我是曹妃甸区成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亲历者,自1967年参加工作就在文化教育战线,尤其1978年至1991年我直接参与成人教育工作。由于对成人教育工作有深厚感情,后来我在其他部门工作至退休也一直关注着。回味我区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至今令我激动不已!是改革春风吹绿了成教园田,园田硕果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1978年我调到县教育局成人教育办公室工作。那时由于还分管职工教育工作,所以办公地点在原垦区工会院内的十来间抗震房子中办公,冬生炉子夏打扇,条件比较艰苦。但由于粉碎“四人帮”后,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很浓,因此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在成人教育工作期间,我主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抓了扫盲。由于“文革”十年,教育欠账太多,很多青年职工文化底子很薄,不能适应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扫盲教育,尽快补上文化知识这一课。当时全农垦区办各级各类成人业余学校88所,参加政治、文化、科技学习的干部职工达7000余人。其中参加扫盲学习的1800人。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参加扫盲学习的人员基本脱盲,经唐山地区教育局验收,确定为“基本无盲区(县)”,扫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其次抓了文化补课。在1981年,我们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补课工作。具体就是,对1968年至1980年初、高中毕业的干部职工进行初高中文化补课。当时垦区和各农场(工厂)组织办班,地区、县组织统考。回忆当时的情况是,晚上我们教室总是灯火通明亮到深夜,老师认真教,学员认真学,大家都有种把十年动乱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劲头,现在想想都让人感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经统考合格后,全区为4890人重新颁发了初中毕业证书,为290人重新颁发了高中毕业证书,为600人颁发了高中单科结业证书,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第三抓了学历教育。我是1985年成人教育和农广校合并后到农广校任校长的。唐海县的学历教育起步较早,从1981年开始,就举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唐海分校,招收农学、财会、农经、乡企管理、果树、畜牧、机电、养殖、蔬菜等9个专业中专学生。截止到1991年我离开成人教育岗位时,共招生2103名,已毕业742名,招收大中专生248名,结业176名,招收初中生458名。
1982年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招收中文科、工业企业科、干部专修科、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学员295名,到1990年有146人完成学业课程,经考试合格毕业。业余高等教育的开展,开辟了成人学习成才的路径,直接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受到了各界的普遍欢迎。
第四抓了业余科技教育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农场、工厂都建有业余技术学校。当时初办农广校,也确定了“以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为龙头,向高等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两翼发展”的思路,带动各级各类短期培训的开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到1990年全县共办各种培训班200余期,节后培训23500人次。培训项目主要有水稻栽培、林果种植、水产养殖、农林、会统、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知识。据统计,已有5700人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了中等以上专业技术,成为农场(工厂)经济发展和科技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到了1991年的春天,我调任十一农场任场长,离开了心爱的教育行业,开始另一段人生。在农场期间,我也始终不忘对农场成人教育工作的支持;直到1996年我到唐海政协任职,联系文教卫生工作,又与成教工作结缘。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农广广播学校唐海分校自1981年招生办校,不断巩固发展、完善提高,到1994年十几年里受到中央、省、市各级政府表彰达34次。1991年5月被中央农广校评定为“全国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国家农业部、教育部和中央、省、市农广校及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到唐海农广校学习考察、调研。县农广校多次承办中央农广校、河北省政府、唐山市政府组织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及工作会议。
1998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到唐海县农广校视察调研,当时的县委书记郑广富及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全程陪同并汇报农广校工作。孙孚凌对唐海县农广校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嘱托陪同考察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一定要推广唐海县农广校的做法。
唐海县农广校这么小小的地方何以惊动了这么多领导来视察考察?何以轰动了河北及外地多省?1990年9月1日至2日,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鲍年松到唐海考察召开研讨会后的讲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第一,唐海县党政领导有进取心,勇于开拓,有远见卓识,重视农广校事业;第二,唐海县农广校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成人远距离教育、教学的成长配套的路子;第三,唐海县农广校确实培养了人才,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成效显著。
唐海县农广校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办学队伍健全、连续招生、资金保障等诸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办学中总结落实了三级管理、两级辅导的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外地友邻单位的称赞。“三级管理”即对学员实行县级校部、农场(工厂)教学班、学员小组三级管理,各负其责。县农广校总揽大局、统一指挥;教学班设置专职班主任,及时有效地加强学籍和教学管理;学员小组以居住区相对集中或工作单位临近作为参考条件划分。小组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互通信息。“两级辅导”即县校部和农场(工厂)教学班两级抓教学辅导,县统一安排,教学班组织实施,实行收听收看视频资料结合面授教学。县场(工厂)两级采取抽查作业、抽测成绩、组织统考等措施,以加强日常教学管理。
唐海县农广校管理教学工作中,更注重狠抓学员学用结合,重视校站结合的办学思路。仅1990年农广校学员就同农场、村队技术站点联合,开展实验项目101项,示范推广技术52项。农业战线引进新品种11个,实验示范推广种植面积70043亩,示范推广养殖面积55475亩,增加经济效益762万元。1981年至1990年参加农广校学习的学生2000多人,都活跃在全县各条战线上,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到1994年农广校各专业毕业学员695名,有644名已被农场、工厂安排录用到管理、技术岗位,录用率达92%,在籍学员992名,已录用470名,录用率达51%。
农广校第一期农学专业学员杨树才,把所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收到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20多次,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他搞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中的应用”技术获河北省农垦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面积达3万亩,增收稻谷172万斤,增加经济效益63万元,是全国农广校“百名状元”之一。
农广校第四期农学专业果树分支毕业学员宋国平,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土质盐碱度较高城区搞好绿化做出重要贡献,植树成活率从原来的50%以下提高到了98%以上。他撰写的《谈盐碱地区城镇绿化》等4篇论文在《中国林业》等刊物上发表,他主持的滨海重盐碱地区城镇绿化技术研究课题,获唐山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唐山市建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广校第三期淡水养殖专业学员郑克勤,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1988年对全队十几个养鱼组改进鱼池四季管理技术,提出了鱼苗培育、鱼种培育、成鱼养殖三级放养模式,及“自繁自养”方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觉得主要是靠两条:第一条,各届政府对成人教育重视,建立健全了领导和办事机构,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良好机制。198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决定》精神,结合柏各庄农场的特点,农垦区组建了职工教育办公室为负责成人教育日常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与农广校合署办公,各有关部门按照《决定》精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联动。主管农业的刘东波副县长退休前一直兼县农广校名誉校长,对农广校关心支持,其他主管领导经常到职教办农广校,了解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条就是得益于专兼职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1993年前,各农场(工厂)配备专职成人教育干部,连同县主管机构专职干部37名,在评定职称、落实政治、经济待遇各方面同行政、事业单位一视同仁。聘请各级各类文化、技术兼职教师200余名,发挥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在队伍建设中,培养专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至2000年,这支队伍中有2名是唐海县拔尖人才,7名科级干部,1名全国农广校优秀教师、省市级系统先进工作者19名。1993年前,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下基层巡回教学都是骑自行车,教师们从无怨言。由于大多培训教育在业余时间,这些工作人员很少休星期天。
回忆我区成教的成长发展的过程和成绩,我感觉很有意义。我们现在曹妃甸区正站在河北和唐山经济发展的前沿,外地人才的引进固然重要,但本地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虽然成绩属于过去,但历史的经验往往都成为我们今后进步的阶梯。我相信,我区的成人教育事业将会为曹妃甸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祥秋,1946年7月生,曹妃甸人,曾任唐海县职工教育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唐海县农广校专职校长、十一农场场长、唐海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统战部部长、县政协副主席等。1991年获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农业系统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