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电视台的创建
刘德润
曹妃甸广播电视台的前身是唐海电视台。唐海电视台创建于1988年,迄今已经过去有30年的历史了。回顾创建走过的历程,目睹改革事业发展的辉煌,作为参与者从内心倍感动情和欣慰。
我于1987年6月到唐海广播电视局任局长。当时,县领导给我的首要任务是创建唐海历史上第一座电视台。受命重任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之所以有压力,是因为建电视台在唐海历史上是空前之举,自己又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且面临的条件是“三无三少”的基础:无设备,少资金;无人才,少技术;无经历,少经验。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也有建好电视台的信心和动力,这是因为自己清楚地认识到:创建电视台这是全县十万(当时的人口数)人民的渴望和期盼,能及早看到自己创办的电视节目,当时已成为全县城乡街谈巷议的事情。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这项造福千家万户、惠及后代子孙的善举,多难也要办好。
正确的认识是积极行动的先导,面对压力凭借动力,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创建电视台的工作中。
修建广播电视大楼
唐海广播电视局的前身是唐海广播站,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人,工作场所只有十几间土瓦房和一个电视差转台。当时主要的工作是对全县的有线广播和转播中央和省台的电视节目,人和物资的条件是既缺数量又少质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办电视台可以说困难大任务重。要办的事情很多,但迫在眉睫的是要首先创建个好的工作环境,修建广播电视大楼。
万事开头难,最关键的是制定建台方案,于是,我们四处取经、八方问路。兵分三路,有的到省市台取经,有的到兄弟县参观,有的到建筑部门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分析汇总,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有了一个比较详尽的预案,由此对怎样建台总算心里有了底,借助他山之石迈出了建台的第一步。接踵而来的困难是资金不足,县财政应允投资100万元,但经行家预算,资金缺口很大。我们一方面精打细算在“省”字上做文章,一方面向社会求助支援。领导班子分头下农场、进工厂、上机关,先后求助拜访了十几个单位。由于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唐海的经济正处在鼎盛时期,特别是对虾养殖在全国连创几个第一,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均获大丰收。加之各方领导都认为建电视台是兴县利民的好事,都愿意慷慨解囊,所以很快赢得了社会援助资金20万元。步履艰难的另一个难题是,事事外行需要处处投石问路。对技术机房怎么建、各种电源线路怎么留、设备安装怎么防潮等具体问题一无所知。为此我们领导班子建立了“每日一碰头”制度,群商共议边学边干。建楼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与施工单位密切合作,闯过了一个个难关,更是凝聚人心、锻炼队伍的过程。在施工的300多个日日夜夜里,全局上下人人献计献策,懂技术的同志主动参与技术安装,主管财务的同志精打细算、日清月结。工程虽然包给了施工单位,但一些零杂活都是全局同志献身出力。特别是工程后期在楼顶建发射铁塔,男女老少齐上阵,冒着烈日酷暑参与施工,可以说大楼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全局同志的心血。
广播电视大楼于1987年9月动工,于1988年9月竣工落成,历时整整一年。总建筑面积975平方米,共投资143万元。
对大楼的建成,全县人民欢欣鼓舞。当时的县委书记吴兆贤带着著名作家浩然亲临现场祝贺。平地起高楼,这对当时的唐海来说是稀有之举,特别是大楼用马赛克贴面更是空前之作。不少群众当时赞誉广播电视大楼是“唐海一景”。对于群众这样的褒奖,我们全局同志都深感欣慰。购置和安装电视设备
硬件建设是创建电视台的重中之重。大楼落成后,急需办的就是购置和安装各种电视设备。为了达到既节约又优质的目的,我们对设备的购置遵循了两条原则:一是质优价廉,二是耐久适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能够少走弯路又少花钱,我们先后走访了丰南、迁安、昌黎、石家庄等地十几个兄弟县市。每到一地我们都不耻下问、多问多看,问规格看型号,问产地看价格,问质量看使用年限。在到兄弟单位取经学艺的同时,我们还深入重点产品厂家看样品、试运行、议价格、订合同,就这样怀着一颗对事业的责任心,与五六个厂家洽谈产品生意,最后经过“货比三家”,从北京广播电视设备厂和太原电视器材厂购置了30多套电视设备。重要的设备有:编辑机、录像机、摄像机和米波发射机等,共投资近百万元。
忠于职守、热衷事业必须坚持始终。靠敬业精神购置了比较满意的设备后,在设备安装方面,我们仍做到了求实求细。我们自己懂的、会的操作技术做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比如发射机房的线路预留,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先后测量了5次,直到分毫不差才肯作罢。为了检验购买的发射机的功能,局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参与试运行,在安装现场坚守了整整一夜。我们自己不懂不会的安装技术,便虚心求援。对唐山地区有名的行家里手,既去登门求教,也请上门来帮教。仅丰南广播局的业务局长,我们就邀请了3次。
兴一世之功,必始于纤微。在电视设备的购置和安装方面,我们做到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组建和培训技术队伍
在白手起家的基础上创建电视台,物资设备是基础,人才队伍是关键。好的办公环境和机器设备要靠人来运用和操作,因此组织好工作队伍、特别是技术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技术人才是办好电视台的中坚力量。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编制要求,我们粗略算了一下人才空缺,需要充实配备文字编审、摄像音响、播音主持和电工技师等近20人。但唐海县是个新建的小县,人才资源缺乏,健全队伍成了一大难题。怎么办?我们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决定用三条腿走路的办法渡过这一难关。一是向社会招聘或商调一批新人;二是在原有的人员基础上改行一批老人;三是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养一批骨干。为了解决播音人员缺额,进行了播音员选聘考试,经过文化测试、现场播音,智能考察等环节,最后录用了3人。电工音响等技术人员,通过县劳动人事部门从全县的机关、企业矿和转业军人选配了合适的人。单位原有的人员都是搞广播的,广播和电视业务既相近又不同,我们动员一批原来从事广播业务的人改行做了电视工作。为了提高技术队伍的素质,我们把“请进来、送出去”作为有效手段。为提高播音员的水平,我们把全县原有的和新招的播音人员集中办业务培训班,请唐山市台资深播音员高严等前来授课;为提高专项业务水平,把有关人员送到技术先进的兄弟县台学艺取经。节目制作送到丰南台,机器设备维修送到了迁安台。就是用这些应急的措施,完成了队伍的组建和提高工作。
过去,民间常流传的一句话,叫做:“创业难,守业难,创成家业如登山”。今天回顾创建唐海电视台奋斗历程,不仅验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同时也让人深刻地体会到艰苦创业其乐无穷。
30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对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台经历,我终生难以忘怀,也愿意以此激励后人,在广播电视事业中大展宏图、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