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职培养

人民解放军一向重视干部的在职培养。在战争年代,军队处在频繁的战斗生活中,环境艰苦,财力物力匾缺,不能兴办较多的学校培训干部。因此, 在职培养便成为提高干部的一种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院校成为培养干部的主要场所,但在职培养仍作为训练干部的重要方式坚持了下来。所谓在职培养,就是干部不脱离工作岗位,边工作边学习,领导干部实行传、帮、带,或有计划地让干部到实践中去锻炼成长。其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

——举办教导队或短期集训队。这是从红军时期一直沿用下来的传统做法。一九七二年四月,中央军委针对于部培养教育工 作受到严重削弱的状况,发出《关于办好教导队加速轮训基层干部的指示》,要求在两年内把基层干部轮训完毕,军、师、团领导干部要亲自任教;军、师的教导队,由军或师的领导干部当队长,师或团的领导干部当排长,团或营的领导干部当班长,营以下干部当兵,进行传帮带;通过训练,使干部达到会讲、会做、会教,能组织训练,能指挥打仗,每期训练三、四个月。指示下达后,半年内全军就办了 849 个教导队,轮训了基层干部的 75%以上,成绩显著。之后, 军、师级单位的教导队均列入编制,作为轮流培训在职干部的常设机构。此外,一些单位还举办临时性的轮训班、集训队,就某些方面的内容,对干部进行一个时期的集中训练教育。国防大学和原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还经常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举办各类短期训练班,集训军以上干部。教导队、轮训班或集训队培训干部都是结合部队任务,以短期突击的方式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其特点是时间短,与部队任务结合紧,所学内容适用, 收效快,很受部队的欢迎。

——坚持学习日制度和提倡业余自学。学习日一般是每周以一天或两个半天的时间,进行政治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业余自学主要提倡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就规定了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人民解放军在战斗频繁的情况下,只要有时间,就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这个制度一直得到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军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专科教育,主要方法:一是参加军内外各种函授班学习;二是参加自学高考,即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党政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是参加电视大学和各单位自己组织的夜大学学习。这些学习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并由单位负担一部分学费,以示鼓励。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 军队干部的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九八五年完成了在职干部普及初中教育的任务,一九八七年底基本完成了在职干部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开始进入了以大专教育为主的阶段。干部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完成军事训练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也曾一度出现少数干部片面追求学历和文凭的倾向,影响了工作任务的完成;有的选择专业与本职工作结合不紧,以致学非所用。

——到基层代职和下连当兵。为了锻炼干部,体验部队基层生活,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全军兴起了领导干部特别是机关于部到基层代职活动。主要做法是:团以上机关于部和没有经过基层工作锻炼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下到连队去代理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副指导员、排长职务,时间两三个月以至半年、一年不等。这种方法对提高干

部的管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有明显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未在连队工作过的干部好处更大。一九七二年五月,中央军委批转总政治部《关于全军干部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重申,下连代职是加强干部在职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 要继续坚持。八十年代许多院校组织刚毕业的学员到参战部队代职见习,和指战员一起蹲“猫耳洞”,一起冲锋陷阵,有效地培养了学员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把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阵地建设、战场管理、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打了许多漂亮仗。许多高级领导机关组织机关的年轻干部,按照工作和本人成长的需要, 有计划地到基层、边防第一线连队代职,既加强了基层建设,又提高了机关干部素质,深受部队指战员和机关于部的欢迎。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后期,还在 全军兴起了领导干部下连当兵的作法。先后下连当兵的领导干部达到 80 多万人。这对改进领导作风,加深对部队的了解,及时解决部队基层的问题,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从地方大学招收的大学本科生或从地方招收的青年学生入院校培养提高的干部,也采取了下连当兵、当班长的办法,进行培养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

派军官出国考察学习也是人民解放军培养干部的措施。在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曾派高级指挥员到友好国家的军队中学习好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派遣出国学习的干部更多,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人民解放军为汲取外军建设的有益经验,加速自身的现代化建设,经常派遣代表团或军官到外军参观、访问、讲学,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