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政民共同保卫和建设边疆
在保卫边疆、自卫还击作战中,参战部队得到了全国人民在人力、物力和精神上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广西、云南两省区边境地区组织了几十万民兵、民工支前参战,许多地方出现了父子兄弟齐上阵,祖孙三代争支前的动人情景。仅广西靖西县报名参战的民兵就达 5 万人。广大民兵和民工,配合部队封锁边境、侦察敌情、救护伤员、运送物资、看押俘虏等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跟随部队执行支前任务的民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 出色地完成前送后运任务,涌现出许多“供得上,救得下,难不倒,拖不垮” 的英雄集体和奋勇杀敌、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有 1447 个单位 17595 名个人立功,有 20 个单位、26 名个人获得荣誉称号。
各参战部队十分注意与地方干部的团结,重视加强对民兵的思想政治工作,民兵到达部队之前,各部队都派干部到有关的州、县武装部了解民兵组建情况,做好接收、运送工作。民兵配属到部队后,各部队都指定一名领导干部负责民兵工作,并抽出责任心强、模范作用好的连排干部,协同带队的地方干部加强对民兵的组织领导,做好民兵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机关还组织民兵学习上级的有关指示,请受迫害的华侨作控诉报告,宣传革命战争年代支前民兵的英雄事迹,激发他们的民族义愤,提高他们对自卫还击作战的认识,坚定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在作战中,及时向民兵传播胜利消息,宣扬民兵的先进事迹,开展“看谁为战斗多做贡献”的活动,表彰遵守政策纪律好、完成任务好的集体和个人。许多部队领导干部江经常深人民兵驻地, 了解他们的食宿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例如,民兵不会野炊,部队就派老炊事员去传授技术;民兵缺乏军事知识,部队就指导他们进行防炮、防化学、宿营、警戒等训练;民兵缺粮,部队主动把干粮送去,民兵病了,部队及时派医生治疗。有的部队还专门为民兵开设临时食宿站、接待点,使前送后运的民兵随时都能吃上饭,喝上水,得到休息,为了确保民兵的安全,有些部队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如为防越军特工人员混入民兵队伍,制作了特别标志,加强防范;开进时遇有敌情,由部队掩护民兵通过;宿营时把民兵安排在比较安全的地方;民兵单独执行任务时,部队派出分队加以掩护。配属某部的 10 个担架连,共 2036 名民兵,冒着炮火爬
山涉水运送粮弹,抢救伤员,先后随队转战 400 多公里,无一人掉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部队的关心爱护,增添了民兵们完成任务的勇气和力量。他们不顾越军炮火封锁,冒着摄氏 30 多度的酷热,忍着饥饿和疲劳,千方百计把弹药、食品送上阵地,把伤员、烈士运往后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伤员, 当遇到越军炮火袭击时,有的民兵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支前民兵英雄沈玉龙,在一次运送伤员中,冒着越军密集的炮火抢渡外珊河,一块弹片打迸他的腰部,肠子流了出来。为了不使伤员掉进齐腰深的水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抬着担架,直到战友赶来接替,他用微弱的声音刚交代一句“一定要保护伤员”就壮烈牺牲了。
在战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各部队本着“利国、利军、利民、利战”的精神,围绕建设文明富裕的新村寨和对越斗争的坚强防线这一中心,利用作战间隙,与当地政府、学校、工厂、村寨建立“共建” 点,制定“共建”计划,热情帮助地方恢复、发展各种经济和文教事业,支援边疆建设。部队设置防御工事,开挖交通壕,既考虑到有利于作战,又考虑到方便群众生活,尽量做到军民两用。为了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部队派出侦察分队掩护耕种,抽出大量人员助民劳动,组织有专长的战士给群众修理农机具,传授栽培经济林木的技艺;为无校舍村寨修建校舍,为驻地群众开办文化夜校和专业技术训练班。有的学校因越军炮击被迫停学,部队就搭起帐篷、腾出掩体做教室,用炮弹箱改做桌凳,帮助群众办起战地小学。据某集团军统计,在一年内,他们为群众开挖防炮恫 438 个,构筑交通壕 34 条,
派出 9473 名干部战士为群众整修被越军炸坏的房舍、院落和桥梁;修理车
辆、农具 1900 多台(件),支援劳动日 6.4 万多个,看病 1.32 万人次,开
办文化夜校 26 所,帐篷小学 8 所,山洞小学 1 所,专业技术训练班 54 个,
并抽出 321 名干部战士担任教员,参加学习的各族群众达 1530 多人。
一些边防地区在军民共建中,组成了由乡村干部、公安人员、民兵骨干
和部队代表参加的“共防领导小组”;前沿重点村寨还设立了“共防联络站”。依靠当地政府,运用多种形式对各族群众进行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的教育, 提高群众搞好”共建”、“共守”的自觉性。由于组织落实,教育得力,使战区许多军民共建的文明村,成为拥军支前的模范忖,军民“共防”的战斗村。麻栗坡县南温河乡南朵村是军民“共建”的先进点。作战中,全村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全部出动给部队运送弹药物资,其中 3 名民兵立了战功。一个火箭炮连在一次反击越军战斗时,驻地群众主动派出两个民兵班,扼守交通要道,防越军特工袭扰,保护炮阵地的安全。为使“共防”制度化,部队还与驻地民兵组织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和协同方案,遇有敌情,军民就能迅速协同围剿。一次,越军两个特工班渗入船头地区,部队和驻地民兵立即采取行动,严守各个要点,使越特工人员寸步难行。群众高兴地说:“搞好‘共建’、‘共守’,我们再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
在“共建”、“共守”中,部队同驻地民兵和各族群众广泛开展对口学、对口帮活动。各部队在为群众做好事的同时,主动帮助民兵进行警戒、捕俘等训练,提高他们对敌斗争的本领。军队想着人民,人民更爱军队,把子弟兵当作亲人。群众看到部队生活艰苦,缺乏蔬菜,就给部队送豆腐、猪肉、鸡、鸭等生活物资。部队出征,群众杀猪宰羊,同干部战士一起吃“拥军饭”, 饮“出征酒”,组织支前服务队踊跃参战。麻栗坡县领导人得知作战部队吃水困难,迅速调运 6000 公斤苹果送给子弟兵;听说第一线部队吃不上熟食,
立即赶制了 5000 袋饭送往前线,干部战士深受教育和鼓舞。他们说:“部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们为人民保边疆,人民待我们像亲人。”军政军民互尊互爱,互学互帮,形成了磐石般的团结,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