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证“军民结合”决策的贯彻
所谓“军民结合”是指国防科技工业的“军品生产同民品生产结合”。这个问题,毛泽东早在一九五六年五月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提出过。他说,要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为军用生产。然而,由于对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错误地把进行民品生产看作是不务正业,是资产阶级经营思想,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这一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
一九七九年四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方针(一九八二年“以军为主”改为“军品优先”)。这是指导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完整方针(简称“军民结合”方针)。一九八五年,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后,国防科技工业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也实行了战略性转变,由过去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逐步转到为整个四化建设服务上来。领导机关提出要坚持“两个面向、两个服务”的方向,即:面向军队现代化,为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和新技术的发展服务;面向国家四个现代化,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这个方针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欢迎。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国防科技单位是搞军品的,槁不了民品”,甚至把搞民品看作是“不务正业”、“额外负担”。针对这类认识,各单位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使大家懂得了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要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的道理。
在实行“军民结合”的过程中又遇到许多具体问题。例如国防工业过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计划由国家下达,材料由国家调拨,经费由国家拨给,产品由国家包销。在实行“军民结合”方针后,军品任务锐减,有些单位甚至没有军品生产任务。民品生产要“找米下锅”,自找出路,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样,有的人因搞民品不适应,产生急躁情绪;因经济效益不高,产生泄气情绪;因怕搞民品的时间长了丢掉搞军品的经验,产生耽心情绪。针对这些思想反映,各单位党委广泛宣传“军
民结合”是“四化”大业赋予军工企业的特殊使命,是军工企业的“活力线”, 使大家明确军转民的重大意义,尽快适应形势,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 摆国防工业搞民品生产的有利条件和搞好民品生产的可能性,增强大家的信心。许多单位还组织有关人员到地方企业学习经验,或提出“第二次创业” 的口号,动员全体人员利用军事工业的优势保军转民,搞出拳头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在“军民结合”工作中建功立业。经过强有力的思想发动,国防科技战线全体人员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至一九八七年底,国防科技工业开始了由以军为主到军民结合的转变。国防科技工业开发的民品已达 43 大类、1 万多个品种。军转民向高技术产业化、出口创汇方向发展,出现由生产实用消费品转向生产技术装备,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市场,由低档次转向高档次、高技术的可喜变化。被人们视为难以搞军转民项目的核试验基地,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设备的优势,积极开展民用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搞出了近百个核能、核技术科研成果,为工农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兵器工业生产的 700 种民品中,有 8 种荣获国家金质奖,
40 种荣获国家银质奖。
许多单位在沿海开设“窗口”,建立起一批以沿海为枢纽、向内外辐射的企业集团,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参与和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