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军西藏“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
西藏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时,以大扎①摄政为首的西藏反动势力,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策划“西藏独立”,妄图使西藏脱离祖国,使西藏人民永远为他们所奴役。一九五○ 年,他们成立以大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应变机构,任命总管噶伦②,积极扩军备战,并将其总乒力的三分之二约 10 个代本(团),部署于昌都一带,妄图凭借金沙江,阻止人民解放军向西藏进军。
一九五○年一月六日,中共西南局和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派出部队占领康定后,即筹划入藏事宜,决定第 18 军军长张国华、政
① 大扎,亦译达扎或打扎,时为西藏地方摄政王。
② 噶伦,亦译噶隆或噶布伦,旧西藏地方政府大臣。
治委员谭冠三率领该军和第 14 军一部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中共西北局和人
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确定由第 1 军派骑兵支队从青海进军西藏,第 2 军组建独
立骑兵师从新疆进军西藏阿里地区,配合第 18 军的行动。
第 18 军等部于一九五○年十月到达澜沧江畔的昌都,进行了昌都战役,
藏军 10 个代本除部分起义、逃跑外,余被全歼,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粉碎了帝国主义和亲帝国主义分子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有力感召下,西藏当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主张,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和平谈判代表团到北京,于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二十三日举行了签字仪式。根据协议规定,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 18 军和西北军区组建的独立支队,于同年八、九月间,分路自西康甘孜、昌都和青海香日德、新疆于田等地出发,向西藏的拉萨、日喀则、阿里地区进军,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艰难跋涉,于同年十二月一日前陆续到达预定地区。为保证这次进军胜利, 政治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教育部队吃大苦耐大劳,战胜艰难险阻。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有“世界屋脊”之称,是“山的世界,雪的海洋”,山山相连,重峦叠嶂,无数雪岭冰峰横亘在进军路上。按照藏族人民的说法,从昌都到拉萨共 24 个马站,分为穷 8 站,富 8 站,不穷不富又 8
站。穷 8 站地势高寒,人烟稀少,光秃秃的石山,草不生,树不长。天晴时阳光灼热,强烈的紫外线晒得人脸上脱皮,唇上起泡;天阴时狂风顿起,雨雪冰雹夹杂,飞沙走石齐下。再加上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民族隔阂较深, 进藏部队军需给养必须靠内地供应,靠部队携带。这一切结进藏部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进军一开始,中共中央军委就指示进藏部队,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向迸藏部队提出:“进军西藏,巩固国防, 是光荣而伟大的任务”,“要发扬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险阻,管你崇山峻岭、雪山草地,我们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没有人民解放军通不过的道路”①。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第 2 野战军联合颁布了《解放西藏政治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发扬无限忠诚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决勇敢地完成解放西藏、保卫国防的光荣任务。进藏部队根据这些指示和要求,普遍进行了解放西藏、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向大家全面介绍了西藏地区的情况,阐明了解放西藏的重大意义,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建立了各种机构,选配了各级干部,制定了《进军西藏守则》,进行了高寒山区行军作战知识学习。广大干部战士表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完成进军西藏的光荣任务。在进军前的动员誓师大会上,张国华代表全体进藏人员宣誓:一定完成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交给的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为了有力地支援进藏部队,西南军区成立了支援司令部,发出了《关于动员全军支援 18 军进藏的指示》,提出了“前方部队需要什么,即用一切力
① 朱德:《进军西藏,巩固国防》,《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8 月第 1 版,第 296 页。
量供应什么”的原则。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亲自筹划进军的准备工作。当时重庆刚刚解放,正忙于军事接管工作,原国民党所属军需工厂未及整顿改造, 私营厂商未恢复生产,筹借物资的任务十分艰巨。西南军区后勤系统采取各种措施,如期完成了支援任务,保证了进藏部队的需要。
进藏部队为了适应高原长途行军的需要,提出了“生活高原化”的口号, 进行了高原适应性行军训练;人人学会了吃酥油糌粑和牛羊肉。酥油糌粑是藏族人民常用食品,可是对于汉族干部战士来说,吃酥油糌粑非常困难,有的人一闻到酥油茶的味道就要呕吐。为了尽快适应,许多干部战士特意在身边带上 1 块酥油,经常拿出来闻闻,终于突破了这道难关。
在进军西藏的过程中,尽管后勤部门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补给线越来越长,部队缺粮的难题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各级领导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大家发扬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一方面号召指战员节约用粮,互相支援,组织人力采挖野菜、捉地老鼠(兔科小动物,后来了解到藏族同胞禁忌捉地老鼠,就不再捉了)、捕麻雀充饥。
新疆独立骑兵师的先遣队,翻越海拔 6000 多米的昆仑山,冒着零下 40 摄氏度的严寒,向西藏阿里地区进军。由于大雪封山,给养断绝,要吃没吃, 要穿没穿,加上高山缺氧,气候恶劣,很多人得了“高原病”,面色发黄, 全身浮肿。他们猎兽为食,掘地为房,用兽皮、麻袋缝制衣服御寒。他们每到一地,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同藏族人民结成了血肉相联的亲密关系,在“世界屋脊”上深深地扎下根,为后续部队到来打下了基础。
(二)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政策就是生命。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始终非常重视进藏部队执行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问题。为慎重、恰当地解决进军西藏所涉及的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复杂的问题,中共中央于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七日就进军西藏的方针给西南局作了明确指示。六月二日又批准了西南局拟向西藏当局提出的包括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西藏原有各种政治制度不变、保证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等 10 项政策。毛泽
东指出:“团结少数民族很重要。全国少数民族大约有 3000 万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谨慎对待。”①他指示进藏部队: 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亲密团结藏族同胞,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集中打击帝国主义及其忠实走狗亲帝分裂主义分子。西南军区政治委员邓小平强调指出: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对于进军和解放西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到西藏去,就是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政策就是生命。必须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要用正确的政策去扫除中外反动派的妖言迷雾,去消除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和成见,去把康藏广大的僧俗人民和爱国人士团结到反帝爱国的大旗下来。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第 2 野战军联合发布的《解放西藏政治动员令》,要求进藏部队“忠实正确地执行共同纲领①规定的团结友爱互助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
①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 4 月第 1 版第 23 页。
① 即 1949 年 9 月 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约法八章,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状况,关怀人民疾苦,并积极地帮助他们解除疾苦和困难”。政治动员令指出:“是否能够团结康藏人民,这是解放西藏,巩固西南国防的决定关键。”
为了密切与藏胞的关系,进藏部队掀起了学习藏语藏文的热潮。第 18
军包括军长、政委在内,每人都有 1 本藏文课本,除了学习藏文字母、拼音之外,主要学习日常生活用语和部分政策用语。许多人在很短时间里,就可以用藏语进行简单的会话了。
在经济政策方面,为了贯彻毛泽东提出的“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部队衣、食、住、行方面所需要的物资,绝大部分从内地运去,在当地只作少量采购。部队进入康定地区以后,即按藏族的习惯,以银元为流通货币,并禁止私人购买当地任何物品。
为了争取西藏上层人士合作,保证和平进军,部队每到一地,总是广泛地宣传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团以上领导干部必去登门拜访当地头人,或者召开座谈会,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西藏地区,历史上民族隔阂很深, 许多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干部战士服从执行政策这个大局,对于广大藏族群众只帮助看病、放电影、背水、扫地、劈柴、割草等方面的工作;看到奴隶们被头人奴役,却只能强忍怒火不予干涉。
人民解放军入乡问俗,每到一地,即进行调查研究和政治宣传。对于藏族的寺庙、经幡、经塔、神山、神树、嘛呢堆等与宗教有关的物品以及风俗习惯,一律加以保护和尊重。无论是狂风暴雨、冰雹大雪或茫茫黑夜,部队从来不进寺庙,不住民房;饿了,宁肯几个人分吃一碗炒面,也不向群众征一点粮。部队的行动给了藏族人民良好的印象,有的欢呼“菩萨兵,菩萨兵!” 有的主动要求给部队带路。
第 152 团 1 连初到斯俄村的时候,一些藏民把房门锁起来,把背水的桶、煮饭的锅埋藏在牛粪堆里,赶着马群、牛群躲进荒山。1 连的干部战士就住在畜棚里,白天到地里为群众劳动,晚上为群众补房、修路、打扫马棚。过了几天,躲在荒山里的群众赶着牲畜回来了,请部队到家里住。他们诚恳地说:“你们亚姆亚姆(很好)!”
人民解放军模范地执行政策、遵守纪律,博得了广大藏族群众的爱戴和支持。部队到达西康地区不久,藏族人民便组织起牦牛运输队。部队从昌都向拉萨进军时,藏族人民的牦牛运输队一直跟在队伍后面,不断把军需物资送到前方。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仅康北人民为支援进藏部队就先后出动牦牛近 20 万头。从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四年,昌都地区群众运 送的进藏物资共达 50 万驮。
“经受过霜雪的花儿最香,经受过考验的友谊最牢固”。这是藏族同胞向进藏部队常说的一句话。“哈达不要多,只要一条洁白的就行;朋友不要多,只要结识一个解放军就行。”这是藏族同胞常唱的一首民歌。在进军西藏中,人民解放军与广大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三)动员组织部队一面进军,一面建设。
西藏高原自古就没有一条像样的通往内地的道路。一九三○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中是这样描绘西藏的交通状况的:“乱石纵横,人与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世上无论何人,到此未有有胆战股栗者”。为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巩固国防,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中共中央、毛泽东
命令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西南军区从一九五○年四月中旬起, 6 个工兵团、3 个步兵团又 2 个营以及部分后勤部队,投入川藏公路施工。云
南军区滇西援藏委员会公路局组织军工、民工共 1.7 万亲人,抢修大理至中甸的公路。西北军区新疆独立骑兵师组建后投入了于田至阿里的公路建设。驻青海的第 1 军也抽 8000 亲人,在湟源以西到玛多县黄河沿镇一线修建进藏
公路。至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东起西康①雅安,西至拉萨,全长 2255
公里的川藏公路竣工。在四年零七个月中,共完成土方工程 1278 万立方米,
石方工程 515 万立方米,相当于开凿 1 条 15 米宽、3 米深、650 公里长的运河。工程之巨大和艰险,在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在一千六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战斗在康藏高原上的人民战士,白天在冻雪泥浆中劳动,夜晚在寒冷潮湿的帐篷里睡眠。粮食供应不上,喝稀饭、吃野菜,劳动强度不减。许多人幽默而自豪地说:“我们这里,住的是海拔5000 米高度,睡觉是斜坡 30 度,水的沸点是 70 摄氏度,气温是零下 20 摄
氏度,可是我们的生活却沸腾到了 100 摄氏度!”就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经过革命战争千锤百炼的钢铁战土们以英雄的气概,劈开了险峰峭壁, 战胜了汹涌激流,拦住了排山倒海的流沙,穿过不见天日的森林,征服了举步难行的泥沼,把公路铺筑在“世界屋脊”上,为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建设繁荣幸福的新西藏,巩固西南边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进藏部队针对西藏经济十分落后的状况,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一面进军,一面生产”的指示,以边疆为家,每到达一个指定位置,就带着满身征尘,投入开荒种地。工具缺乏,轮班干;畜力不足,人拉犁。他们说: “不建设,西藏就不会变成繁荣的地方,藏民就得不到幸福,国防也不会巩固。天大的困难,我们也得克服!”有一个营的部队经过一百天苦干,在荒原沙滩上开垦了 2641 公亩土地。仅一九五二年,进藏部队即开荒约 9. 33
万公亩,修水渠 60 余公里,收获粮食 50 余万公斤,蔬菜全部自给。
闻名于西藏地区的农林牧副综合农场——拉萨西郊“八一”农场,是在进藏后不到一年时间内建成的。拉萨郊区农民看到这个农场生产出来的各种蔬菜,都不由得连声称赞:“解放军真是了不起,能用灵巧的双手把荒地改成美好的良田。”当得到解放军赠送的蔬菜种子时,他们高兴地说:“这种子像一颗颗珍珠那么宝贵。这不是普通的种子,是藏汉民族团结的种子,是解放军给藏族人民带来吉祥的种子!”
① 西康,旧省名。在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1955 年撤销,以金沙江为界, 分别将东部划归四川省,西部并入西藏地方(今西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