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动官兵战胜高山严寒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世界屋脊”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主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西段的喀喇昆仑山海拔在 4000—5000 米以上,主峰在 6000 米以上,终年积雪,地形复杂,空气稀薄,严重缺氧。部队刚上山时,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不想吃,不能睡,甚至躺倒起不来。有的地区最冷时达摄氏零下 50 多度,很容易冻伤,武器也常因冻结发生故障。
东段的克节郎地区,山高谷深,森林密布,道路崎岖,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很大。这种自然地理条件,使部队机动受到很大限制,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工程作业困难,效率很低:武器的技术性能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因此,鼓励指战员们征服自然困难,成为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各部队组织干部战士学习红军长征和上甘岭英雄战胜困难的事迹,使大
家增强了排除万难的勇气,自觉地做到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敢于向困难作斗争;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善于同困难作斗争,想出许多对付困难的办法。例如,战胜高山反应要坚持不躺下,坚持把饭吃下去,逐步加强适应性的行军、爬山锻炼。山地越野要由近及远,速度由慢到快,负荷由轻到重,循序渐进, 防止过度疲劳。高山防冻要“吃热、穿暖、勤活动”,“不可不动,不宜大动,经常小动”;御寒装具带足、管好、用好,保护好手、脚、耳、鼻、两颊等容易冻伤的部位;掌握长途乘车、露宿、过冰河、守阵地、打伏击、负伤后等容易冻伤的时机,及时进行预防。用擦干净,少上油,抱在怀里温暖的办法,防止武器因受冻打不响和不连发的问题,等等。干部战士提高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进一步坚定了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意志。战士们说:“我们有困难,敌人更困难;敌人能到这里安设据点,侵占我们的土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斗!”“只有解放军克服困难,没有困难克服解放军。”在艰苦的环境中,干部战士用“风扫雪,月点灯,躺在床上看星星,寒风侵身不怕冷”的诗句表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西段作战的边防部队,往往要爬几千米的大山,除携带武器、弹药外还要带帐篷、大衣、毛皮鞋,平均每人负重 25 公斤以上。有时还要背上炮弹、干粮上山,负重 50 多公斤。特别是
炮兵部队,冒着摄氏零下 20—30 度的严寒,凭人力把火炮和炮弹扛上 5000 多米的高山,很多炮手的双手被冰冷的炮弹粘掉了皮,鲜血染红了炮弹,战士们仍坚持完成战斗任务。在一次战斗中,炮兵某部行至狮泉河渡口时,无桥过河,齐腰保的河水里漂着一块块磨盘大的冰块。为争取时间,干部战士脱下棉衣跳入冰河中,手拉着手,肩靠着肩,不怕冰块的冲击,齐心协力把火炮、汽车、弹药拖过河去。许多人的腿被锋利的冰块划破不叫一声痛,头发结了冰不叫一声冷。一位老战士为把汽车拖过河,脱光衣服 4 次跳入冰河
挂好钢丝绳。一位副排长连续 13 次涉过冰河搬弹药。干部战士及时渡过冰河,完成了战斗任务。
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干部关心战士,战士爱护干部,是艰苦环境中最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战友之间在最困难的时候说几句安慰话,端一碗饭,送一壶水;兄弟单位之间,让帐篷,送蔬菜,写表扬信相互鼓励,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作战中,某部有一个排断了粮,3 班长考虑到排长要指挥战斗, 不吃东西不行,就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送给排长。排长想,机枪班战士背的重,体力消耗大,又把干粮转送机枪班。机枪班战士谁都不吃,最后只好用水和成汤,每人喝一点。大家就这样同心协力战胜疲劳和饥饿,完成了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