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授内容

  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某些铁矿石(Fe3O4), 具有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这种矿石叫天然磁铁。现在请同学们用桌上的钢锯条分别去靠近铁丝、铜丝、铝丝、镍币,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后回答:锯条能吸引铁丝和镍币,不能吸引铜丝和铝丝,这说明了钢锯条有磁性。

实际上,具有磁性的锯条除能吸引铁、镍以外,还能吸引钴等物质,那么,什么叫磁性呢?

学生回答:物体具有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板书)。教师追问:那么,什么叫磁体?

学生回答: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板书)

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磁体叫永磁体。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两种,人造磁体通常用钢和某些合金制成,根据需要可加工成条形、针形、蹄形等形状。(展示实物,如图 1)

  1. 教师启发:磁体上的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相同?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去知道它?请同学们选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

学生回答:只要把锯条放到铁屑里,再拿出来观察锯条各部分吸了多少

铁屑就可以知道了。

教师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并让学生完成实验。教师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锯条两端吸引屑最多,中间最少。教师问:那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最弱(板书)。教师接着对磁极下定义: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板书)。

教师启发:实验告诉我们,一个磁体总有两个磁极,且中间部分磁性最弱,如果把锯条对折,则断开的两个新端点是否仍保持磁性最弱?

学生有的说变成磁极,有的说仍保持磁性最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仍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证实,断开的两个新端点变成了磁极。

教师启发: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任何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设想一下,把锯条无限制地对折下去将怎样? 学生回答?变成无数个小磁体。

教师再问:设想一下磁体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是由无数个小磁体排列而构成。

  1. 教师指着讲台上的磁针说:静止的磁针两个磁极分别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教师说:“它是偶然指示南北吗?并用手拔动磁针,磁针偏转后,静止时又恢复到原来指向。请同学们用细线拴住铅丝钩,然后把锯条悬挂起来, 观察锯条磁极的指向。(学生实验)

教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磁体有什么性质?

学生答:锯条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有指示南北的性质。教师介绍“指南针”,并定义磁体的南北极。

南极(S极)

磁体

北极(N极)

(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磁体的基本性质:

  1. 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 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板书)

  1. 早在 2000 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磁现象和电现象,我们已经知道,电荷只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磁极也只有两种,S 极和 N 极,电和磁的许多方面极其相似,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推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学们设想一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怎样的规律?

学生回答:也可能是同种磁极相互推斥,异种磁极相互吸引。

教师说:那么请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根悬挂的锯条做实验,验证你们的设想的是否正确,学生实验。(图 3、4)

教师问:实验结果证明你们的设想正确吗? 学生答:正确。

教师说:类比方法,设想方法,实验方法都是我们研究和探索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

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推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板书) 教师再在两辆小车上分别一根条形磁铁如图 5、6 做“磁极间相互作用的

规律”的验证实验。

教师启发:同学们使用的钢锯条是怎样变成磁体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来回答。教师演示磁化实验。

通过实验得磁化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板书)

教师问:请同学们解释我解下手表的原因。学生答:手表靠近磁铁后, 表壳、指针等被磁化后变成永磁体。由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使指针走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