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教学

小学自然课曾学过摩擦起电,这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要求在实验中大胆实验,仔细观察,认真归纳和总结,看谁在实验中观察和发现的物理现象多。”(实验器材介绍后,学生开始做实验)

[学生实验]学生用实验盘中各种材料相互摩擦后,去吸引纸屑、泡沫塑料屑和羽毛等。

在学生实验完毕,教师请一名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特别提请学生注意: 实验中用了“摩擦”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对学生回答中的不妥或不完整处进行修正或补充) [板书]

(一)物体的带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使物体带电又叫“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

(二)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教师启发学生实验探索]

摩擦后的玻璃棒、塑料游戏棒、橡胶棒等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但是,大家是否想过,这些带电体之间是否也有“吸引”或其他的作用呢?

[学生实验]

用半个乒乓球作支架,把摩擦后的带电棒放在支架上(实物可在投影仪上映出。)另用一个摩擦后的带电棒去接近它,注意是让摩擦带电的部分靠近,但不接触,看一看它们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发现带电体之间既有吸引作用,也有排斥作用)。

[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从前面实验中发现:有些带电体间是吸引作用,有些带电体间是推斥作用。那么,它们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相互吸引?又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相互推斥呢?要求学生们继续分组边讨论边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按下表中的要求记录下来(便于找出规律)。

[实验结果记录]

新课教学 - 图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及分析过程。[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从实验中发现,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之间是相互推斥的,因为是两根相同的玻璃棒,又是跟相同的丝绸摩擦,因此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性质一定是相同的。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之间也是推斥的,经过类似的分析,可以断定这两根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也相同。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是相互吸引的,说明它们所带电荷的性质可能不同。

在历史上已有许多科学家选了各种材料做过很多次实验,说明了电荷只有两种。到 1745 年,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将这两种电荷中的一种叫做正电荷,将另一种叫做负电荷。

[板书]

(三)两种电荷。

  1.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A.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的,叫正电荷; B.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的,叫负电荷。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正、负电荷两种。从刚才的实验中是否发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呢?(同种电荷推斥;异种电荷吸引)

[板书]

  1. 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实验导入验电器教学]

实验:有两个小纸筒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如图),用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这两个纸筒,看一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①与玻璃棒吸引后两纸筒互相接触;

②两纸筒被反弹推开;

③两纸筒之间相互推斥。让学生说说其中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答案]

①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纸筒与玻璃棒接触时带上了同种电荷(正电荷),相互推斥而反弹。

③两纸筒带有与玻璃棒相同的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推斥,两纸筒分开。[教师导入教学]

现有一根橡胶棒不知是否已经带电,可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检验呢?除了看它是否能吸引轻小物体外,从上面的实验中是否得到另一些启示呢?(可以依照上述实验制成专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

[板书]

(四)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阅读与思考]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验电器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2. 简述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教师演示]用验电器检验物体的带电。[教师导入“应用”教学]

知道了这些电现象,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又有哪些应用呢? [读读议议]

阅读:“静电的应用及防护”。

议议:它们都是根据什么道理而实现的? [板书]

(五)静电的应用及防护

[放映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有关静电应用的录像] [师生共同讨论]

说说本节课开始时做的“静电植绒实验”的道理。[教师演示]

(感应起电机尖端放电实验)

让学生想想并回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上述实验现象类似?

①如干燥的冬季脱下腈纶衣服时会听到噼叭的响声,甚至还能看到火花。

②雷电是发生在大自然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由于地面附近的雷电能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和伤害事故,因此要设法避免,在建筑物的高处,安装避雷针就是措施之一。

[教师结合投影片简述“避雷针”的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防止激烈放电的措施,如油罐车后面拖在地面的铁链,桑塔纳轿车后面拖的“小尾巴”等等。

当人们懂得了静电现象的道理,就能充分利用它有用的一面,并能有效

地避免它有害的一面。

最后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