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复习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

  2.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推理、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功”复习

**【过程和方法】**教师引言:从这课开始复习机械能。本章有两个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功和能。回顾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这两个概念几乎渗透到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之中,因此,深刻理解功和能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一节课先复习功。

1.功(板书)

大家知道,对物体做功是需要力的作用的,那么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 怎样才算对物体做了功?(停顿,学生思考。)

(注:通过此问,将引出对做功条件的讨论)。

[例 1]所示(板画),入头顶一重物站立着,问:人对重物有否作功?

(学生答:没有。)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重物在力的方向上

没有位移。)

[例 2]所示(板画):例 1 中,如果人顶着重物水平匀速前进。问:人对重物有否做功?(学生答:没有。)为什么?(学生答:因为重物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有位移,但在该方向上重物不受力。)

[例 3]所示(板画):

一个人用 F 牛顿的力对放在粗糙地面上的重物踢一脚,结果物体在地面上移动了 S 米。问:人对重物有否作功?(有的学生答:做了功。有的学生答:没有做功。一时议论纷纷。)

教师分析:这个问题包括了两个物理过程:一是从脚开始踢,到脚与物离开前;二是物与脚离开后移动了 s 米。对于前者,考虑到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获得了动能,故在脚与物体接触的这段短暂时间内,人对物作了功, 但作功的数值并不等于 F·S。对于后者,物体虽有位移,但人对物没有力作用,故人对物不作功。

[例 4]所示(板画):人用恒力 F=100 牛顿推着物体前进了 s=5 米。问人对物有否作功?(学生答:作了功。)有了多少功?(学生答:500 焦耳。)

(注:①通过例 3 和例 4 的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力对物体做功,

除了在力方向上有位移外,该力要持续作用在物体上。②观察图 1 至图 4 的板画;顶、踢、推、站和走,可形象地帮助学生思维,理解题意。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 5]在例 4 中,如果 F=100 牛顿,s=5 米,物体质量 m=4 千克,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0.l,那么人对物体做了多少功?(有的学生答: 也等于 500 焦耳。有的学生沉默。)

教师引导:物理学里,功的概念是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因素是力,另一个因素是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那么物体的质量、摩擦系数等其它因素对做功是否也有关系呢?(学生答:没有)。可见:m、μ对力 F 所做的功是无关因素。

(注:例 5 使学生从做功的必要因素的反面——无关因素的角度深刻理解做功的条件)

到此,我们就清楚地认识了功的含义。2.功的含义(板书)

(1)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在力方向发生了位移,则这个力就对这个物体做了功。

在具体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时,应分清力对物体做功的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明确那个力做了功,对谁作了功。

教师继续分析: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和一个物理过程相联系,分析下面几例,看做功与能量的关系。

[例 6]如图 5 所示(板画),一物体在拉力 F 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上作加速运动。拉力 F 对物体做功的结果,增加了物体的动能。

[例 7]质量为 m 的小球作单摆运动,如图 6 所示。绳子张力 T 对小球不作功,重力 mg 对小球作功,在小球自 A 摆至 B 的过程中,重力做功的结果, 增加了小球的动能。

(注:例 6 和例 7 说明力对物体做功的结果,使物体能量发生了变化。) [例 8]如图 7 所示(板画),质量为 m 的小球作圆锥摆运动,在运动过

程中,绳子张力 T 和重力 mg 对小球均不做功,小球的能量没有变化。[例 9]

如图 8 所示(板画),带电粒子以速度 v 垂直打进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粒子所受洛仑兹力 f 对粒子不作功,粒子的能量没有变化。由此可见, 功的另一个含义是:(2)对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改变的过程。功是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板书)(注:该点含义极为重要,但在功的新授课上是不可能提到的。复习时,必须着重指出,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含义)

  1. 功的公式(板书)

对公式切忌死记,要明确各字母所代表物理量的意义。上式特别要注意: α是 F 与 s 间的夹角,由此功有正功与负功之分。

[例 10]如图 9 所示(板画),质量为 m 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今用一水平推力 F 把物体从 A 沿斜面上推一到 B,AB=S。问:物体所受各力做的功是多少?(要求学生课堂练习,然后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注:复习课上,也要注意克服满堂灌。让学生做一些练习,这样,能起到检查教学情况和当堂巩固的作用。例 10 中包括了多个力作功,且有正功、负功、不做功等情况)

分析与解:

推力作功: WF=F·s·cosθ(正功) 滑动摩擦力作功:Wf=-f·S(负功) 重力作功:WG=-mg·s·sinθ(负功) 弹力作功:WN=0(等于零)

教师启发:在物理学中,不仅在力学里要计算功,而且在电学等其它物理学分支中也需要计算功。

例如:所示(板画),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移动电荷作功为(学生回答):

W 电=F·d=q·UAB(板书)

再如:在闭合电路中,电流在一段电路上所做的功为(学生回答): W

=IUt(板书)

(注:以基本公式 W=F·s·cosa 为线索,将中学里所学过的关于功的公式串起来,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开拓思路,克服遗忘)

  1. 功的单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焦耳,牛顿米,度(千瓦时)。

换算关系:

1 牛顿米=1 焦耳,1 度=3.6×106 焦耳。

应该指出:功是标量。功虽无方向,但有正负之分。因此,在求几个力所做的总功时,应取它们的代数和,即

W 总=∑W=W1+W2+⋯⋯ 5.功的计算(板书)

(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发下的印有一组习题的讲义。)

  1. 按功的定义计算功(板书)

[例 11]如图 11 所示(出示预先画好的小黑板)的四种情况,质量为 m 的物体在相同力 F 作用下,在水平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s。问:哪一种情况力 F 所做的功最少?

分析与解:(师生共同讨论)

比较四种情况,F 相同,位移相同,但 F 与 s 的夹角 a 不同,m、μ为

无关因素,故根据 W=F·s·cosa 得:W1=F·s;W2=F·s;

W = F·s·cos30° = 3 F·S;W = F·S·COS60° = 1 F·s· 。

3 2 4 2

以第四种情况力 F 所做的功最少。

(注:例 11 较为简单,为照顾大多数学生,注意了选题的起点)

[例 12]如图 12 所示(出示预先画好的小黑板)的四种情况,质量为 m 的物体均以相同的加速度 a 前进了相同的距离 s,问:哪种情况力 F 所做的功最多? [设(2)、(4)两种情况中摩擦系数μ相同]

分析与解:(师生共同讨论)选较为普遍的第(4)种情况分析之。由牛顿运动定律得:

F· cosα-μ(mg-F·sina)=ma。四种情况中力 F 分别作功: W1=mas;W2=(ma+μmg)s;

W = mas; ma + μmg

3 1 + μtga

比较得:第二种情况力 F 所做的功最多

(注:借助严密的数学推导,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一些物理现象中,做功过程比较复杂。例如变力作功问题,就不能直接用公式 W=F·s·cosa 来计算功。但由于功是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所以通过能量的变化来求功,往往给解题带来方便。由此引入计算功的第二个途径。

  1. 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计算功(板书)

[例 13]如图 13 所示,一根长 2 米,重 5 千克力的均匀杆,平放在地面上,如果把它缓慢的竖直起来,需要做多少功?

分析与解:(师生共同讨论)竖杆的过程是变力作功,直接用公式W=F·s·cosa 来解题十分困难,要是通过能量的变化求功,就十分简便,即:

W = △E = m·g· 2 = 5×9.8× 2 = 49焦耳(板书)

p 2 2

[例 14]如图 14 所示,要推倒一块质量为 m 的匀均长方体(长为 a,宽为b),需要做多少功?

分析与解:(师生共同讨论)欲推倒长方体,必须重心取越支承点。其间,有重力和推力作功,直接计算很复杂。但考虑到做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重心升高 h,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就很容易得到:

W = mgh = mg( (板书)

[例 15]如图 15 所示,某人将质量为 m 的球从高为 h 的平台边上水平踢出去,如果球落地时速度为 v,则踢球时,人的脚对球所作的功是多少?空气阻力不计。

分析与解:(师生共同讨论):设人对球作功为 W 人。由题意知,球从平台上水平踢出到落地止,重力作功 mgh。这两项功致使球的动能增加。

当然,在计算功时,我们也可先描绘 F—s 图象,通过求图线所包围的面

积来计算功。从而引入计算功的第三种途径。

  1. 由 F—S 图像计算功(板书)

例如:如图 16(a)所示的矩形面积,是恒力对物体所作的功 W=F1·s1。如图 16(b)所示的三角形面积是均匀变力(如弹簧伸长或缩短时所产生的弹力)对物体所作的功 W=F2·s2。

(注:图象是用来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在复习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教师小结。(见板书部分)

(注:①小结能帮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纲举目张,更条理化,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②对整堂课的板书设计,可安排三分之一不擦去,留作小结用。)